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李愚,政治上的鬼才,文化上的天才
孙东 2025-05-07


要讲李愚这人,得先唠唠他家世。这李愚啊,字子晦,自称是赵郡平棘西祖的后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文化人。他爹李瞻业,一心想考进士,可运气不佳没考上。后来赶上战乱,全家就搬到渤海无棣那地儿,靠诗书教导子孙过日子。李愚小时候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稳重得很,长大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经史子集那是读了个遍。他特仰慕晏婴,还把自己名字取成晏平。这人写文章特有风格,有点韩愈、柳宗元的范儿,而且为人正直,举止端庄,没规矩的话不说,做事也从不敷衍。

话说唐昭宗光化三年(900 年),出了个大事儿。宦官刘季述那家伙,胆子忒大,居然挟持并废掉了唐昭宗李晔,然后拥立昭宗的大儿子李裕监国,在长安那是横着走。但这刘季述也就控制了长安和中央政权,地方上的那些藩镇根本不买他账。要知道,晚唐那时候,藩镇可是关键,光把皇帝攥手里,搞不定军阀,那早晚得出乱子。就说离得比较近的华州韩建吧,当时刘季述奉行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那一套,朝堂上那帮士大夫大多都跟软脚虾似的,没几个愿意为昭宗的处境操心,更别说替皇帝想办法了。

可就在这时候,有个叫李愚的人站出来了。这李愚当时就是个平头百姓,之前参加科举,一直没考上。为啥呢?黄巢之乱以后,关中乱成一锅粥,朝廷连科举都快办不下去了,他也就一直没机会出头。当时他正好在韩建的地盘华州待着,就给韩建写了封信。信里大概这么说的:“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但每次看到君臣父子之间伦理道德被破坏,就气得不行,恨不得把那些奸佞小人开膛破肚,喝他们的血才解气。” 这话表面上是说自己,实际上是在暗暗嘲笑韩建:“我一个平头百姓都想着为国效力、保护皇上,你一个藩镇军阀,难道还不如我,就不想着报效国家?” 损完了,接着就开始夸,这叫欲扬先抑。李愚又说:“朝廷里那些大臣,有心报国可没兵权,啥也干不了;藩镇军阀倒是有兵,可从来就没想着去救皇上。也就您,又忠又勇,这天下社稷还就得靠您这样的人。” 夸完了,李愚开始给韩建分析局势:“您在华州这可是要害之地,之前还有迎驾的功劳,手里握着将相的大权。现在皇上被宦官控制好几个月了,您还不赶紧发兵。要是山东、河南那些军阀抢先去救驾,往西打过来,路过您这儿,到时候您别说救皇上了,自己能不能保住命都两说。” 吓唬完了,最后李愚给出主意:“您要是能向四方发个檄文,讲讲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叛逆,军队士气一振,那些坏人不得吓破胆。您再带兵去救皇上,不出十天,天下就能太平。” 你瞧瞧,这李愚,身处乱世还一心想着救皇上,真挺难得的。

可李愚还是把韩建这人想得太好了。韩建之前所谓的迎驾,其实就是挟持皇上,而且他也不是读书人,做事只想着自己军阀的利益。再说了,他跟宫里的宦官关系还挺密切,从某种程度上,他就是宦官的支持者。所以,尽管李愚说得天花乱坠,韩建根本不搭理他。不过,韩建倒也看出李愚是个人才,想把他收到自己手下。李愚可不干,心里想着:“你都不听我的,还想让我给你干活,没门儿!” 直接拒绝就走了。

后来到了唐朝末期,差不多朱温要篡唐的时候,李愚终于考上进士了。但这功名来得太晚,朝廷也没怎么重用他,就给了个河南府参军的小官。李愚因为在河南府工作,就干脆在洛阳定居下来。朱温建立后梁,谋士李振出主意,让朱温大肆清洗前朝旧臣。李愚一直忠君爱国,自然被划到前朝士大夫那拨儿,没办法,为了保命,他只能又归隐了。

一直到后梁末帝朱友贞上台,李愚才又出来做官。这朱友贞,本事一般,但就喜欢读书人。李愚有点文采,就被他看上了,召进宫封了个崇政院直学士。这官听起来挺厉害,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但朱友贞这人,最信的还是自己亲戚,李愚到底有没有实权,还真不好说。

李愚这人,在五代十国那时候,可是个少见的直性子。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有个哥哥叫朱全昱,朱全昱有个儿子叫朱友谅,被封为衡王。朱友贞比朱友谅小,朱友谅就相当于朱友贞大爷家的哥哥。朱友贞当皇帝的时候,朱友谅是宣武军节度使,权力大得很,又是皇亲国戚。所以他进出朝堂,大臣们对他那叫一个恭敬,像李振这些人,见到朱友谅直接就下跪行礼。可李愚不一样,就作个揖,不跪拜。朱友贞就奇怪了,问李愚:“衡王是朕的哥哥,朕见了他都得行礼,你怎么见了他不拜呢?” 李愚回答说:“陛下拜见衡王,那是用家里的礼节,是弟弟拜哥哥,这是亲戚之间的事儿。李振是陛下的私人臣子,他拜见衡王,那是因为他依附陛下。我可不一样,我是朝廷大臣,职责是维护朝廷的规矩,又跟衡王没什么私人交情,所以不能行大礼,不然既不符合我的身份,还容易让人觉得我在结党。” 这话虽然说得在理,但朱友贞听了心里可不痛快。

李愚心里装的可不是某个朝代,而是天下。在他看来,对朝廷有利的事儿,臣子听皇帝的,这叫顺从;要是对朝廷不利还听,那就是谄媚。皇帝做不利于朝廷的事儿,臣子敢反对,这叫忠诚;违抗皇帝命令还对朝廷不利,那就是篡位。皇帝有过错,臣子提意见,这叫进谏。进谏也分两种情况,有时候皇帝听,有时候不听,不听的话,臣子就可以选择离开。但有些臣子,进谏皇帝不听,宁可死也要争,这叫死谏。能好好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这叫辅佐;能违抗皇帝错误命令,解除天下危难,这叫匡正。战国的荀子就说过:“谏争辅拂之臣,从道不从君。”

还有件事儿,后梁晋州节度使华温琪,这家伙当官不地道,贪污受贿,欺负老百姓,还强抢民女,被老百姓告了。李愚知道后,就要治他的罪。朱友贞出来打圆场,说:“华温琪是跟着先帝创业的功臣,看在他有功的份上,就饶他这一次吧。” 李愚可不答应,非得治华温琪的罪。朱友贞没办法,只好免了华温琪的职。朱友贞还感叹说:“我要是处理华温琪,就显得我不念旧功;要是不处理,又对不起老百姓,当皇帝可真难啊!” 朱友贞就不明白,功是功,过是过,哪能只看身份地位和以前的功劳,不讲道理呢?就这么点事儿还纠结,可见这皇帝治国是有多优柔寡断。反正李愚这种做官的风格,和朱友贞合不来,后来朱友贞找了个理由,把李愚贬到地方上去了。再后来,后梁就灭亡了。

后梁一灭,后唐建立,李愚又在后唐当官了。后唐庄宗的时候,他跟着郭崇韬、李继岌去攻打前蜀。郭崇韬还向李愚请教灭蜀的办法,李愚说:“蜀地老百姓早就受够了他们那个昏庸的君主王衍,现在军心不稳,咱们得抓住机会,赶紧打过去。” 郭崇韬听了他的建议,发兵奇袭,很快就把前蜀给灭了。打仗的时候,有一支后唐军队出师不利,想往后退,军心开始动摇。李愚在阵前大喊:“看见好处就往前冲,遇到危险就往后退,这种人必须斩了!” 这么一喊,全军都不敢乱动了,没人再敢临阵脱逃。

到了明宗的时候,李愚政绩突出,做到了宰相,成了辅佐皇帝的重要人物。虽然又换了个朝代,可李愚的性子还是没变,还是喜欢直言进谏,也不怕得罪权贵。而且他就算当了宰相,生活还是特别朴素。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去他家看他,发现他家破破烂烂,就几张破毡子、旧席子,四处漏风,真可谓家徒四壁。皇帝看了都感叹,还专门赐给他一套被褥。李愚住的地方,甚至都不是自己的房子,而是朝廷分给他暂住的宿舍。后唐末年,李愚生病去世了,因为史书没记载他出生的年份,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大岁数。

在他最后当官的这个朝代,除了当官、打仗、辅佐皇帝,李愚还干了不少大事儿。那时候天下大乱,老百姓受苦,社会经济全被破坏了,文化图书行业也遭了殃,好多古人留下来的图书、善本、古籍,不是在战争中被毁,就是被大火烧了。后唐建立后,开始重视保护图书,收集古籍,特别是史籍,还专门建了学馆来存放和分类图书,这事儿就是李愚负责的。李愚本来就是读书人,对书那是又熟悉又热爱。他还向朝廷建议,把一些图书和古籍刻成雕版,留着以后用。雕版技术是隋朝发明的,发明了就有刻板印书,可隋朝太短命,紧接着又是隋末唐初的乱世,这技术就没发展起来。整个唐朝都没缓过劲儿,一直到后唐李愚建议大量刻印图书,主要是儒家经典,古代图书印刷这才又发展起来。从李愚建议刻印图书开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接着干这事儿,一直到后周广顺年间,周太祖郭威的时候才全部完成。这可是古代最早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印刷活动,标志着中国的书籍从靠手写传播,变成了刻印传播,对后来的印刷业影响可大了。

就因为这些功劳,李愚一直被后人记着。到了明朝,他老家山东那边的乡贤祠里,还供着他的画像呢。你看,在那个乱世,韩建是有权有势的军阀,李愚只是个没名气的读书人。可韩建虽然手握重兵,却因为只看重眼前的权谋,眼光短浅,最后在军阀混战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李愚呢,他的名字却穿过历史的长河,被后人记住。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