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8 日,中俄发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 80 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 。此声明在中俄双边务实合作领域提出八项重要行动:
贸易领域:双方将相互供应基础材料、矿产资源及农产品等,推动双边贸易稳定发展,优化贸易结构。
投资领域:签署中俄《关于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的协定》,同时新版《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也已出台。
能源领域:巩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进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民用核能、煤炭、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项目。
金融领域:拓展银行间往来,加强本币结算,深化保险、信用评级机构及证券领域合作。
基础设施领域:完善中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客货运输效率、口岸查验效率与通关能力,保障中俄跨境交通走廊顺畅运行,加强北极航道互利合作。
工业领域:拓展技术创新领域合作,巩固产业链。
科技领域:拓展新的合作方向,定期开展联合科技项目遴选,实施科研项目,支持新的科技合作模式。
全面领域:全面深化中俄在经贸、海关、农业、运输、财金、工业、环保、航天和卫星导航、核能、城市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各领域合作,争取在 2030 年前实现提质升级。
《联合声明》内容丰富,其中 “大图们倡议” 向独立国际组织转型备受关注。“大图们倡议” 起源于图们江。图们江发源于中朝边境长白山山脉主峰东麓,江水由南向北,经图们、珲春在朝俄边界注入日本海,干流总长 525 公里,中朝界河段 510 公里,朝俄界河段 15 公里。狭义的图们江流域涉及中俄朝三国,最初的开发构想是在中朝俄交界的图们江三角洲建立联合经济特区,后来蒙古、韩国、日本加入,形成广义的图们江次区域,即 “大图们倡议”。
1991 年 7 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支持东北亚技术合作项目会议,将图们江地区投资开发列为重点支持首位项目。同年 10 月,UNDP 在朝鲜平壤专题召开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会议,设立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 (TRADP) 管理委员会,并将其列为联合国重点开发项目,计划 20 年内投资 300 亿美元,“大图们倡议” 进入初期发展阶段。此后,在 UNDP 主持下,TRADP 管理委员会编制了《图们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1993 - 1995 年间,相关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文件,为图们江次区域开发奠定制度体系。当时,珲春被称为 “东方的鹿特丹”,按照 UNDP 规划,图们江次区域开发有大小两个 “三角”,且中蒙俄朝韩日六国关系良好,图们江地区被视为新亚欧大陆桥登陆点,珲春等地发展活跃,各方面合作进展顺利。
然而,1997 年前后,受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朝鲜经济市场化 “刹车”、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敏感期及域外因素等影响,发展态势放缓。2005 年 9 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召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第八次政府会议,五国签署 “大图们江行动计划” 替代 “图们江区域开发项目”,合作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亚地区,主导方也转变为成员国,图们江区域合作进入 “大图们倡议” 阶段。但 2009 年朝鲜退出,此后 “大图们倡议” 虽有深化并建立一定机制,却一直处于 “形式大于实质” 的困局。
这是因为成员国对图们江次区域开发的利益着眼点差异较大。我国推动 “大图们倡议”,希望打通东北内陆腹地到日本海的出海口;蒙古主要关注打通中蒙间 “两山” 铁路;俄罗斯因发展重心在欧洲,担心影响远东港口地位,开发热情不高;朝鲜在开放和市场化方面保守,有限财力投入重点开发特定区域;韩国参与深度有限;日本长期以观察员身份游离于合作之外。此外,地缘政治因素成为阻碍 “大图们倡议” 深入发展的核心问题,该倡议尚未形成有效多边合作机制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安排,组织层级相对较低。
本次中俄《联合声明》提出 “大图们倡议” 向独立国际组织转型,这与此前 4 月份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存在很大内在关联。在那次会议上,我国明确 “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并强调 “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当下,我国在周边区域已形成命运共同体 “两大集群”,一个是在中南半岛的中国 - 澜湄 C5 + 1 机制,另一个是在中亚世界岛的中国 - 中亚 C5 + 1 机制。这两大机制在我国区域发展中是层级最高、合作最成熟的跨国多边合作机制,务实合作领域广泛,涉及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等方方面面,为区域内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了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大图们倡议” 若成功向独立国际组织转型,有望借助这一契机,借鉴中国 - 澜湄和中国 - 中亚合作机制的成功经验,突破当前困局。通过建立更为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性安排,明确各成员国的权利与义务,提升组织层级,增强 “大图们倡议” 的权威性与执行力。同时,进一步协调各成员国的利益诉求,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图们江次区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大图们倡议” 与北极航线息息相关,北极航线对东北经济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为东北经济带来新的贸易机遇
北极航线开通后,东北的货物可通过此航线更便捷地运往欧洲和北美市场。传统航线需绕道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航程漫长且成本高昂。而北极航线大幅缩短了东北与欧洲、北美之间的海运距离,例如从大连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到欧洲西部港口,航程比传统航线缩短约 20% - 55% 。这使得东北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能够快速响应国际市场需求,从而拓展东北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促进东北的装备制造、化工、农产品等行业的产品出口。
随着北极航线的常态化运营,东北沿海港口有望成为重要的货物中转枢纽。东北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贸易企业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或物流中心,进一步带动贸易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如报关、货代、金融保险等,形成贸易资源的集聚效应,提升东北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二、推动东北产业结构升级
北极航线的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高端装备,如破冰船、特种船舶等。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发展此类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通过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利用北极航线带来的市场需求,加大在高端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推动东北高端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
围绕北极航线的运营,会催生出一系列现代服务业需求,如航运金融、海事保险、船舶租赁等。东北可以依托现有的金融、科技等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这些现代服务业,改变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过重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升级。同时,北极航线的开通也会促进东北的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北极航线相关的旅游项目,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繁荣。
三、加速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北极航线带来的经济机遇将促使东北三省一区更加紧密地合作,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例如,黑龙江可以利用其农业资源优势,为北极航线运输的农产品提供稳定的货源;吉林依托其汽车产业基础,加强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保障汽车及零部件的高效运输;辽宁凭借其沿海港口优势,打造北极航线货物的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通过产业协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对接北极航线,东北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一方面,加大对港口设施的升级改造,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装卸效率;另一方面,加强铁路、公路等内陆交通与港口的衔接,构建多式联运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货物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将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可以想见,随着 “大图们倡议” 向独立国际组织的转型推进,东北亚地区有望迎来命运共同体时代。这将为各国提供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将迎来再次振兴的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产业合作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推动东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 “大图们倡议” 转型后推进的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可积极参与跨境交通网络的构建。例如,与俄罗斯合作建设跨境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既有助于改善区域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又能为本地的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等产业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跨境贸易领域,随着 “大图们倡议” 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凭借其完备的工业体系,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同时进口本地所需的资源类产品,实现贸易的互补发展。
产业合作上,可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能源开发与加工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利用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加工技术与产业基础,打造能源产业链;与朝鲜、蒙古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发挥东北的农业技术与资金优势,共同开发农业项目。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不仅能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还将以经济融合为纽带,增进东北亚各国间的互信与友好关系。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大图们倡议” 转型为独立国际组织后,将以制度性合作替代松散的协调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合作组织。我国作为积极的推动者和重要的参与者,将在东北亚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通过推动 “大图们倡议” 下各领域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地区和平稳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繁荣,又将进一步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将稳步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贡献东北亚地区的实践样本与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