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雷军在他的社交账号中说写到“5月10日,健身房打卡,2025年第42次。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最近看了很多朋友的留言,特别感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也逐渐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状态开始逐步恢复。在此,特别想说一句:谢谢!”
对雷军而言,这段时间就是在渡雷劫,而且是最凶险的那种。
过去几年,小米在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全速前进,此次放缓脚步,恰如在激流中抛锚校准航向。正如他所言,“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过程,或许正在梳理造车业务的技术攻坚路径、生态链协同的优化逻辑,或是全球化布局的节奏再平衡。这种“主动慢下来”的勇气,源自对长期主义的坚守——正如小米过往在手机市场陷入瓶颈时,以“重新创业”的决心重构产品逻辑,最终实现逆势增长。
雷军特别提及网友留言带来的温暖,这并非仅是情感支持,更折射出小米与用户之间独特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从MIUI系统的用户共创模式,到小米汽车“用户参与研发”的创新机制,品牌与用户始终保持着深度联结。这种“被需要”的责任感,曾推动小米在性价比红海中开辟出生态创新之路,如今更成为雷军重整旗鼓的动力源。正如网友所言:“市场需要小米这样的‘鲶鱼’”。将视角放大至行业层面,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技术同质化、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小米能否以“手机×汽车×AIoT”的跨界生态破局,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可能重塑行业竞争逻辑。雷军曾以“互联网思维”颠覆手机行业,如今若能在智能汽车领域复制这种颠覆性创新,其意义将远超单一企业的生存之战——它或将证明,科技企业的跨界整合能力,足以打破传统产业的既定规则。
从金山到小米,雷军的创业历程始终伴随着“爬坡过坎”的节奏。此次公开谈论低谷,与其说是倾诉压力,不如说是向行业传递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真正的领袖并非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更快爬起,并从挫折中提炼出推动组织进化的能量。正如他重启健身打卡所象征的:身体管理的自律,往往是应对商业挑战的心理预演。这种“硬核”状态,恰是小米“性价比之外,更要技术硬实力”路线的人格化投射。
对小米而言,挺过此次考验,不仅意味着穿越周期的生存能力,更可能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新空间;对雷军而言,则是其“顺势而为”哲学的再一次实践——在行业变革的风暴中,既能借势而起,也能在逆势中修炼内功。正如市场所期待的,当这条“鲶鱼”跃过龙门,带来的或许不止是一家企业的“飞升”,更是整个科技与制造领域的新一轮震荡与进化。
此刻,雷军的“健身打卡”已不仅是个人习惯的回归,更像是向行业发出的信号:那个擅长在危机中创造机遇的小米,即将重新加速。而市场,正屏息等待这场“渡劫”后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