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12 岁的弘历随父亲胤禛和祖父康熙来到木兰围场秋闱。王公重臣商议将金如意赐给八皇子胤祀时,小弘历却提出了不同见解。他说天生万物供人取用,大清祖先以射猎为生,如同汉人耕田,都是谋生之道。康熙反问自己贵为天子无需射猎,弘历则夸赞康熙不忘本,称其若没有射杀猛兽的本领,就不能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是大清第一巴图鲁。这番话让康熙龙颜大悦,随后便将弘历调至身边亲自培养教导。
在康熙近百个孙子中,为何唯独弘历能独得圣宠?让我们拨开演义与艺术加工的迷雾,一探究竟。
一、皇家森严育文武
清军入关后,清朝皇室为实现从 “打天下” 到 “坐天下” 的转变,极为重视汉文化学习,逐步完善皇族宫廷教育。康熙本人勤奋好学,不仅钻研儒家经典、保持骑射技艺,还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洋科技。康熙十五年前后,设立上书房并形成制度。诸皇子六岁起在皇宫接受教育,包括皇孙等,上书房授课老师由康熙亲自挑选,对太子胤礽更是重点培养,还常检查皇子功课,以庭训亲授。
皇家子弟教育分文武两科。文科主修儒学经典、史学辞赋、典章制度,开设满语、绘画历算课程;尚武方面保持满人骑射传统,兼修火枪使用,每年秋季围猎检验武功骑射。对授课老师要求也高,需品性优良,对皇子品性涵养有正向影响,且多为翰林院学士,精通儒学并能教授治国之策。当然,老师们待遇丰厚,生日、岁末都有赏赐,住得远还可能获赐宅子。
尽管皇家子弟教育环境优越,但弘历的待遇又更上一层楼,享有独特课程计划,甚至能得到康熙一对一的精品培养。这与明朝的皇子教育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
明朝的皇子教育,在早期由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授课,主要集中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培养皇子们的文化素养和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然而,相比清朝,明朝皇子教育在骑射武艺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明朝皇室更侧重于通过文官系统来治理国家,对于皇子们军事技能的培养相对薄弱。而且,明朝皇子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稍显不足,缺乏像清朝上书房那样严谨且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明朝,皇子们的学业有时会因宫廷政治斗争、皇帝个人喜好等因素而受到影响,教育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
与之相反,清朝的皇子教育制度更为全面和严格。它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将骑射等军事技能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以确保皇室子弟既能文又能武,适应马背民族的传统和统治国家的需要。清朝上书房的教育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了皇子们能够接受持续且系统的教育。这种教育制度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朝代不同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以及对皇室子弟培养目标的区别。
二、“一朝选在君王侧”
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父亲是胤禛,母亲钮钴禄氏位阶不高,但诞下龙裔也母凭子贵。当时胤禛子嗣不多,弘历的出生让雍王邸上下欣喜。12 岁时,弘历与祖父康熙在圆明园牡丹台初次谋面。康熙眼中,小皇孙 “前庭方广,眉清目秀,身材颀长,举步稳重,谈吐声音既洪亮又悦耳”,留下了极佳初印象。
颜值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古往今来从无例外。乾隆成年后的外貌更是颇具帝王之相。从留存的宫廷画像来看,乾隆脸型圆润饱满,五官端正且比例协调,双目炯炯有神,透着聪慧与威严。他的鼻梁高挺,嘴唇线条坚毅,给人一种自信且果断的感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整齐束起,更添几分英气。这样的容貌,在人群中自然是格外醒目,即使在皇室宗亲中,也显得与众不同。想必康熙初见弘历,其出众的外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博得了祖父的好感。
彼时康熙已垂垂老矣,诸子夺嫡之争让他心力交瘁,弘历的出现给他带来很大精神安慰,当即决定将其带回宫中悉心培育。祖孙二人相处温馨,共同进食,康熙教弘历批阅奏章,朝臣觐见也留他在身边历练。
乾隆回忆这段时光时写道:“夙兴夜寐,日觐天颜;绨几翻书,或示章句;玉筵传膳,每赐芳饴;批阅奏章,屏息待劳;引见官吏,承颜立侧。”
康熙还为弘历挑选武功老师,皇二十一子胤禧教骑射,庄亲王胤禄教火器。在二人调教下,弘历围猎成绩斐然,英武气概令群臣叹服。这年秋季,弘历随康熙到避暑山庄读书,其读书处万壑松风在山岗上。一次康熙驾舟呼喊弘历,弘历从陡峭山坡奔来,康熙担心其跌倒,直到他上船才放心。这份恩情弘历牢记于心,继位六十年后主动退位为太上皇,不敢超越祖父在位时长。
被康熙选中调教,对弘历来说是极大幸运,不仅获得更高平台环境,还无限接近皇权继承序列核心。而圆明园祖孙相遇,或许是一场精心安排。
三、用心良苦为何甘
弘历出生前,胤禛已有四子,长子弘晖夭折,李妃所生三子仅弘时健康长大。在皇位竞争白热化阶段,子嗣是否兴旺是考量皇位继承权的重要标准,弘历的降生让胤禛喜出望外。
雍正为人手段非常缜密而隐忍,他没有公开参加夺嫡之争,而是偷偷使用了很多小手段,其中让乾隆获得康熙的好感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晚年两次废立太子,之后不立太子,储君之位悬而未决,皇子和诸臣势力暗动。雍亲王胤禛悄悄培植势力,身边有胤祥、年羹尧、隆科多等。一次偶然,胤禛发现弘历才思敏捷,若能被康熙赏识,必能加深康熙对自己的考量。于是,转年春暖花开时,胤禛借畅春园牡丹盛开,邀请康熙赏花,康熙一生爱牡丹,欣然前往。
在牡丹园,胤禛促成弘历与康熙见面。康熙兴致正盛时见到弘历,见其眉宇不凡,便考察功课,弘历一字不差背诵所学,活泼灵动的特质吸引了康熙,仿佛让他看到大清草创时的自己。这次相见,有意又自然,精心又顺水。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康熙在畅春苑对大学士马齐说:“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他的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由此可见康熙对弘历的认可,弘历的出类拔萃也为胤禛赢得皇位增色不少。
四、命理之说添助力
谁能想到,这次祖、父、孙三人意外 “同框”,竟改变了大清百年历史。弘历这朵 “飞花”,从圆明园扶摇腾起,飘入紫禁城。除了胤禛的精心策划与弘历自身优秀,还有一关键因素 —— 命理。
弘历生于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康熙初见弘历喜爱有加,便找来其生辰八字请术师测算。封建时代君主多笃信命理运数,术师称弘历资质极佳、聪慧睿智,健康多福且子嗣兴旺,家族香火绵绵。康熙对此深信不疑,更加用心教授弘历。
虽我们如今看来,命理之说缺乏科学依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对弘历的态度。弘历凭借自身聪慧、父亲助力以及这看似玄之又玄的命理,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成为康熙晚年最钟爱的孙子,也为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宫廷的风云变幻,更让我们看到,诸多因素交织下,一个王朝的传承与命运转折。它反映了封建皇室在权力传承中的复杂考量,以及个人命运与王朝兴衰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为后人了解清朝宫廷政治与历史文化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视角。康熙对弘历的偏爱,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泛起层层涟漪,深刻影响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走向,而乾隆盛世的序幕,也在这诸多因素的交织下,悄然拉开。
五、隔代亲背后的心理学解析
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究,我们能发现老人喜欢小孩子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诸多缘由。
首先,是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世事沧桑,越发渴望回归纯真。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与算计,他们的笑容、好奇的眼神以及单纯的行为,都能让老人仿佛重新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纯粹与美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宁静。
其次,情感传承与延续的需要。老人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与人生经验,他们渴望将这些传递下去。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老人通过与孩子相处,将自己的爱、知识和价值观倾注其中,仿佛看到自己的生命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延续,这种传承能给老人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与使命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
再者,自我认同与成就感的获取。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老人凭借自身的阅历和经验,能够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当看到孩子在自己的引导下取得进步,如学会走路、说出第一句话、解答出一道难题时,老人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依旧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从生理层面来看,当老人与小孩子相处时,孩子的可爱模样、欢快笑声等会刺激老人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改善老人的情绪状态。心理上,这种愉悦的感受又促使老人更加愿意与孩子亲近,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康熙与弘历的故事中,这些心理学因素也有着生动的体现。康熙晚年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身心俱疲,弘历的天真活泼和聪慧好学,无疑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吹散了他心中的阴霾。康熙在弘历身上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将自己对王朝延续的期望寄托于他,这种情感的传承和延续,加深了他对弘历的喜爱。同时,教导弘历的过程中,康熙收获的成就感以及自我认同的强化,都让这份祖孙情愈发深厚,进而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清朝的皇位传承和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