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提纳里故事赏析】任何生命诞生在世上都有意义
秋语晨 2023-01-09

须弥的剧情已经告一段落,米哈游的编剧在对待“智慧”主题的国度剧情中尽显诚意。如今回首须弥剧情的布局,每一位角色的出现和传说任务都在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关于人类与智慧这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带来的须弥故事线的赏析主角正是巡林官提纳里。作为初到须弥接触的主要角色,自然值得我们从他的故事研究智慧之国带给我们的启迪。

老话重提,赏析本就是主观角度,结论也不是一家之言,好的角色设计自然会吸引人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碰撞!希望喜欢的旅行者点赞、转发支持!



哎呀,笨。抬头,往上看。


故事伊始,提纳里的第一印象就鲜明地刻画在主角面前:他对道成林的事情尽职尽责,身为巡林官虽难免对违背道成林常识之事的“糊涂蛋”头疼,但心软温和的性格是掩藏不住的。对于初见昏迷的主角其实心有猜忌顾虑但还是先关注性命攸关之事,甚至对派蒙因担心而喋喋不休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呵斥。

对于旅行者产生幻觉心存疑虑的提纳里


派蒙第一次被正面数落


提纳里很擅长想办法教导脑瓜糊涂的人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名场景是提纳里个人传说任务《没有答案的课题》中,那句“哎呀,笨。抬头,往上看。”这一句话就已经把提纳里印在旅行者脑海中。

提纳里并没有展现出我们刻板思维中学者工于学术不善交际的形象,也不似曾经初到璃月时跟随彼时的“钟离先生”侃侃而谈说古论今让人心生敬仰的模样。

提纳里只是一名让人忘记他本是须弥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更多是相处似多年老友般温和却又不失耐心的巡林官。


提纳里名场面,甚至出现多国语言纯享版合集


当然,本可以平步青云的他推脱不去教令院任职学者的理由,对柯莱宣城竟是耳朵听觉过于敏感而不常造访人声嘈杂的须弥城,以此为由推掉不少城中的邀请。但理由在传说剧情中有所透露,这点稍后再说。实际上提纳里相当喜欢须弥城大巴扎的氛围,只是耳朵受不了嘈杂声音这点确实是真的、


提纳里个人PV《书已尽言》中曾表示对导师许诺的名声并不在乎



属于提纳里的智慧与巡林官之路


要说提纳里为什么想加入巡林队,直白点说就是他更希望务实地去雨林中用所学知识去改善环境。然而事情比他想的还要麻烦。

对外,巡林员的工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多是人为造成的麻烦:被肆意占用的营地,破坏植被搭建的窝棚,还有会成为污染源的生活垃圾堆,未完全熄灭的篝火灰。处理这些问题之余,巡林员的职责中也包括了“一定要讲清楚利害关系给始作俑者听的”。出身学者的提纳里自然令惹事的家伙心生敬仰,同时提纳里不仅会将其中的缘由说清楚,也会授予野外生存正确的做法。


对内,巡林员的队伍缺乏合理的组织安排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指导。提纳里就建立科学的巡林日志,并根据每个人长处分配任务。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纳里在漫长的巡林官生活中一点一点改变着道成林的环境和这里的人们。也是在这里他切身感受到了【虚空终端】——其背后知识的掌控被限制分配的弊端。当然这里并不是他开始质疑教令院一些“行径”的开端。


巡林官有时候遇到的事情还需要高情商的头脑来解决。在提纳里个人故事3中,须弥城曾出现一阵的“花卉装饰”潮流。然而面对离开雨林没过几天就会枯萎转而废弃的花卉成灾,提纳里提出了委托商人回收、再由巡林员制成干花装饰的“义卖”。这次处理问题的思路,提纳里也解释道:“如果下达强制的要求,就会变得像死板的老师教大家做事一样,不但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


知识于提纳里而言不仅是灵活变通,考虑实际现况的工具;同时也要考虑人与人之间交流、顾及他人感受,结合情商实现转化做事方法的工具。


就后来剧情而言,虽然提纳里曾面对面与博士交锋:


即便面对愚人众的胁迫也坚持以巡林官身份保护海芭夏:


也早与赛诺察觉到潜藏在须弥城内的危机,并提前做好了面对未来的准备的先知卓见:


但提纳里,身为教令院出来的学者,他以自身作为一名求知求学者的角度对教令院内——主要指智慧掌权者的独特思考却不能完全在主线之中体现。



智慧终于至善


来到传说任务剧情线,一起失误走进不同于死域的“污染区”的儿童病患事件引起了巡林官提纳里的重视,为了治疗亚拉的病状从商队采购逢春草和同时查出“污染区”的真相,事件最终引导旅行者和提纳里把目标定在了神秘的机械生物“螃蟹”身上。


袭击商队零件的神秘机械“螃蟹”


令众人感到奇特的是“螃蟹”并没有主动攻击人类的欲望,反而似乎在执行着某种特别的指令去“收集零件”。之后提纳里与“螃蟹”互动的行为,更像是与一个懵懂的孩子般真正的交流...


随着深入林中探查,提纳里也为旅行者讲述了关于教令院为何禁止研究机械生命的原因。


素论派曾经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希望用知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好用的【生命】,帮助人类【征服自然】。但研究无论如何推进,机械都没办法像人类或者其他生物一样拥有【自主意识】。为探究机械与自然生命的区别,实验中出现了大量对动物的**解剖,最终机械生命的研究被废止。


通过对话我们也了解到提纳里离开教令院的真正原因:早在他还在教令院的时候就抵触那些研究【机械生命】学者的【态度】。提纳里讲述了自己的祖先和沙漠中的“巴罗迦修那”一同生活,相互救助,他的血脉正是在这样一种【共生】关系中诞生的。所以在提纳里看来,任何生命都是很重要的,理解生命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生命。对于智慧盲目的追求,而智慧的掌控更令一些学者丧失了对大自然乃至所有生命该有的尊重。将自己置于生命之上,怀着不纯的目的去研究纯粹的生命,最终也无法取得任何成果。


聊到结束之时,机械“螃蟹”再次探头冒出,原来之前消失不见竟然是为旅行者和提纳里准备了咖啡!提纳里依旧以零件作为奖励,也在这里提出了另一个伏笔的问题:“不打算使用吗?你身上的许多零件磨损都很严重,能源也没剩多少了。”


来到第二天,众人一路追查线索,终于抵达了“污染区”的源头。然而随着“污染区”真相的步步深入,这次事件背后尘封的悲剧也终于被挖掘出来。


一切都是一场意外。

身为提纳里的后辈阿巴图伊,不惜在被赶出教令院后也要继续禁止的机械生命研究。阿巴图伊认为机械生命应该拥有像人类一样,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能够和人类一同生活,不再是单调无趣的机关而是货真价实的【生命】。在这个秘密基地,他带着曾经创造出的卡卡塔(也就是机械“螃蟹”),不断试图追寻自己渴求的成果。


“很高兴嘛。你知道吗卡卡塔?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会说话了。”

“可惜只是梦而已。”

“看你这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别说跟我聊天了,就算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也察觉不到什么异样吧。”


“是啊。你听不懂,也没办法回答我。”

“他们说,就算模拟生物器官的运转,机械依旧是冰冷的工具。我想证明他们是错的,想让你们变成能听能说的鲜活生命...”

“卡卡塔,哪怕一次也好,我多希望你能开口和我说说话啊...”


阿巴图伊也知道,脱离了研究经费的学者,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支撑这项“真正的机械生命”的探究,省吃俭用的他不得不选择动用地脉能量作为研究的能源。而最后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加上身患疾病却省钱没有就医吃药,已经无力关闭地脉抽取装置的阿巴图伊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最终酿就了意外的“污染区”事故。

阿巴图伊临终前最后一句“抱歉卡卡塔,直到最后还是没能让你成为...真正的机械生命...”弥散在秘密基地中。


提纳里认为卡卡塔确实不具备思考能力,很多事也不懂,但它就像小孩子一样,会模仿大人做过的事。曾经阿巴图伊为卡卡塔装了自我【求生】的指令,明明可以自我更换零件、补充能源的卡卡塔,最后选择模仿主人修复自己的样子,试图“修复”主人阿巴图伊。


如今乞求自己的主人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动起来、对它说话,无助的卡卡塔终于能量耗尽倒在地上。在提纳里看来,卡卡塔就像真正有了【生命】一样,有了【想要修好阿巴图伊】的想法。


卡卡塔是否真的诞生自我意识?作为见证者的我们是觉得卡卡塔真的具有了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感情?还是说这一切也可能是来自程序的BUG呢?

如果说卡卡塔的生命意识真的诞生,那么它的思想与感情来源于哪里?机械源于模仿,那机械生命的感情是否也是一种模仿学习?

如果可以培养出机械生命的感情,宛如初生婴儿般干净的像一张白纸的机械生命,学到的感情就应该像它的创造者一样吧。创造者究竟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创造他们?

只有终于至善的智慧,才可能创造出善的【机械生命】。

这场起源于【机械生命】研究的意外事故落下帷幕,故事的答案或许留到下一章来解答,又或者像这一幕的名称《没有答案的课题》一样,留给了旅行者去思考。


故事的结尾,我们又去禅那园寻找提纳里。在那里我们见证了提纳里的答案。按照教令院的规矩,卡卡塔会被拆解,阿巴图伊的研究资料也会被销毁。但如今的提纳里是道成林的巡林官,卡卡塔无论是否真的诞生了【自我意识】,它都已经被看作【林中的生命】。

“任何生命诞生在世上都有意义,它也不例外。既然存在,就不该被随意抛弃或销毁。”


如今仍在禅那园的卡卡塔,陪伴在它身边的不仅有自己主人的照片,也有了新的伙伴。画面最后也定格在了提纳里和阿巴图伊的合照上...




后记


这一篇传说任务如今回忆起来,最点睛之笔的就是最后禅那园对话提纳里的那段话,或许他只有脱离了教令院、成为巡林官的身份才能对生命、乃至人与机械生命如何共存的问题想的更远。

对比同样在主线第二幕中,因为教令院的野心,利用虚空终端无视须弥**的生命安全来收割梦境的行为,求学者丧失基本的人性是文明社会的末日。

而提纳里的传说故事源于非常经典的人与机器人科学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有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我,机器人》电影海报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非常著名的电影,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I,Robot》2004年上映)一经出世就引起了无数话题的讨论。制定“机器人学三定律”的背后,是人类对机器人怀有的未知的恐惧和敌意。人类虽然可以造出强于人类自身百倍的机器人,却又担心机器人会成为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定律中的主宰。如果有一天机器人会觉醒这种念头呢?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机器人没有情感?回答当然是不,在电影《我,机器人》里面的桑尼明显就诞生了人类的情感。

而实际上在“机器人系列”里,前三部的主人公伊利亚·贝莱在临终前对机器人R·丹尼尔说过:“我的生死,并不重要。就全体人类而言,任何一个人的生死都不重要。有些人虽死犹生,因为他把成果留给了后人。只要人类依旧存在,他就并未真正死去。人人都会对人类整体作出贡献,因而成为这个整体不朽的一部分。全人类的生命——过去的、现代的和将来的——汇成了永不停息的生命的长河,并将变得越来越壮丽。一个人的生命,只不过是这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丹尼尔就是据此将第一定律扩展为第零定律。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

“机器人学三定律”加上“第零定律”,看起来相当完美,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智能机械发展还是在人类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当有一天智能机械真的如故事中产生“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变之时,还能不能遵守人类强加制定的定律,没有谁能确定。何况“人类整体利益”这种概念,人类自己都一直没能搞明白。意识形态之争,利益之争从古至今一直贯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更不要说那些用0和1来思考问题的机器人了。

威尔·史密斯曾说:“《我,机器人》的中心概念是机器人没有问题,科技发展本身也不是问题,人类逻辑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


真正解决未来机械生命问题的核心也许是人类自身核心问题与矛盾的解决。毕竟智能机械源于重复学习人类赋予的内容,而一旦有了生命意识,就会自主学习更多人类的行为。不只是创造者本身,所有人类都应该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互爱共生,这种终于至善的智慧才是文明存续发展的唯一答案。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观看。


如有兴趣可以点击其他历史剧情赏析,欢迎讨论。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