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谈谈:“课间圈养”
默默 2024-01-30

曾经的中小学校园里,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会响成一片。可如今,“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为“课间圈养”。近日,一则关于“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第一,“课间圈养”无疑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对中小学生来说,课间承载了许多功能,是他们在课后释放压力、锻炼身体、增进友谊的重要时间,课间休息还在预防青少年近视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圈养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们天性的释放,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下一代的全面发展。

第二,“课间圈养”并不仅仅是管得严这么简单,其背后存在多方面诱因。首先,安全考量是导致课间圈养的最重要因素。为了防范潜在的风险,一些学校采取了过度的安全措施,剥夺了学生的正常活动时间。无人喧哗、无人走动的班级被视为“纪律好”,否则就是纪律差。其次,学校也有学校的苦衷。一方面,目前中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较多,平行班级超载,空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很难保证校园安全。另一方面,我国校园安全立法仍不完善,校园安全的权责边界模糊,此前多个案例表明,学校往往在安全事故中承担了“无限责任”。因此,严格圈养似乎也成了学校的无奈之举。

第三,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首先,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安全虽是校园管理的头等大事,但校园管理者应明白,正确的安全观不是校园零意外,而是拥有科学的制度和恰当的应对预案,如安全教育到位且全面、隐患排查严谨且常态、应急预案可行且高效。其次,相关部门要通过考核模式和法规完善为学校管理“松绑”。要从法律层面明晰校园安全的责权边界,在学校尽到安全管理和预防义务的前提下降低学校责任,为校园管理松绑。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时,要坚持瑕不掩瑜的评判思路。对安全校园评价和考核应围绕学校制度落实是否到位、应急预案是否科学、问题处理是否高效等方面展开,从根本上避免学校因为极个别偶然性安全事件而陷入“一失万无”的窘境。最后,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发生校园安全问题的时候要理性解决。

总之,只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发力、相向而行,才能让校园的课间重拾欢声笑语,消除圈养焦虑,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