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寻找芥川龙之介
风景旧曾谙 2021-02-18

有人说,看一个人,要看他读的书和见得人,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所以我决定开始一个系列,暂时命名为“寻找”,就是谈谈读过的一些作家,像书评又像感慨,可能不会很深入,因为领悟尚浅,但力求真诚,这是一种分享,但更多的是记录。

芥川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以“绝笔”命名,“绝笔”也作为书的最后一辑终于出现。
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现在所住的,是冰一般清澄的神经的世界。假设我们能够自甘永眠,那么即使对我们自己不能算得幸福,也可认作和平”。

读到末尾,脑海里开始回想芥川龙之介其人,大多的印象建立在他的故事,他的作品上,对于他的自杀,仍是三份理解,七分疑惑。

1.芥川其人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有“鬼才”之称,和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日本现代文学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的提法很多,最初多用于描述经济增长动力,后来也用来总结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坛领袖。例如太宰治,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并称日本战后文学巅峰人物,日本近代文学三驾马车。

谈及捷克,捷克文学首当其冲,因为在这里诞生了卡夫卡,哈谢克,昆德拉等世界级文学巨匠。

但其实,在捷克作家中,伊凡·克里玛、博·赫拉巴尔与米兰·昆德拉并称捷克文学三剑客。
有关于此的另一种说法是将哈维尔、昆德拉、克里玛三人并称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
此外,熟悉中国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文学也有三驾马车,分别是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

“三驾马车”除了好记之外,读者也会不自觉将他们比较,无论是生平,还是作品风格。相较于川端康成的自杀,芥川龙之介也算“郑重其事”写了绝笔,虽要求阅后即焚,但最终也公之于众。

从其中可以明显读出作家的敏感和脆弱,这使他的创作充满了真实人性的解剖,但也葬送了一个鲜活短暂的生命。我们不需扼腕,因为于作家本人来说,或许真的是幸福的归属。

2.真实的虚伪
说完其人,再说其作品,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多取材于古典中历史题材,而这些题材只是精神的外衣,包裹着作者内心对世人的倾诉,这倾诉里,有嘲讽,有拷问,有不解,有失望,有愤懑。

《鼻子》中一段话令我印象极深。

他说,人类心里有着互相矛盾的两种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人不表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便可以说是其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入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
我读罢这段文字,就开始反观自己,或者说反观人性,芥川龙之介将他对人性的理解融于和尚鼻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也真实的还原了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面对善恶的选择,这种选择不被任何外力驱使,倾向的力量源于何处甚至自己都说不清,也不愿过多承认,或许就是人类最本真的恶与自私。

当然不能全然否定善意,否定同理心,人的内心就是这样复杂。 

3.不得不提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并且被黑泽明改编成了电影,一部分内容也来自《竹林中》。

罗生门同样在解剖人性,而且有一丝寓言色彩,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看着大雨滂沱,他茫然不知去处,若雨停后只能前行,那前路无非只有善恶两边。

老妪为了生存在死尸上拔头发,一瞬间,家奴也忘却了什么,既然为了生存,有什么事不能做?

故事里道德抉择的描述甚少,能感觉到的就是一个人面对前路的茫然,这种茫然最终伴随着漆黑的现实结束,似乎在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人性趋利,众人都趋利,世道就这样运转下去了。

故事中包裹着的对利己主义的精确分析令人毛骨悚然,当有一丝善念尚存,那也即是如临万丈深渊了。

4.漫谈:思维游荡
《秋》的故事背景给人现代的感觉,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感情纠葛,人际关系中最令人费解和慨叹的,就是两个无话不说的人因为外界,外物此后虽在心里洞彻彼此却又好似无端的生出一层无法褪去的隔膜,形同陌路时,看着他的眼睛,感受着自己的内心,就知道有些人终于还是走远了。

以我浅见,《袈裟与盛远》的故事性大于精神内核,女主的死无谓升华。

《南京的基督》是为数不多取材于中国的故事,同样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导演区丁平,主演是日本女星富田靖子和梁家辉。

《湖南的扇子》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谭永年半胁迫的将血饼干递与黄六一情妇玉兰的一幕,是极为复杂充满象征的一幕,湖南的破败,秩序的支离破碎,人们的麻木不仁和残余的清醒并存于那个时代,那个既让人陷入堕落与虚无,也让人充满着费解的不知在挑衅什么的时代。

就像混沌一样,漫长的绝望里不知何时才能看到生机的显现。

《手绢》取材较为现代,是一部看似稀松平常但极为深刻晦涩的作品。

其中一段,“在我年轻的时候,人们对我讲过海贝克夫人的,可能是来自巴黎的手绢的故事。那脸上浮着微笑,两手却把手绢一撕两半的双重演技。我们现在把这个叫派头”。

作者暗含对当局宣传的不满,武士道是如樱花一样的精神支柱,在当下却变得虚伪,变得故作姿态,给人丑恶的印象。

5.落败丑陋,中国游记
书的后半部分在写中国游记,内容纷繁,讲到了城隍庙,章太炎,苏小小之墓,游西湖,苏州,拜访狂儒辜鸿铭,去什刹海等。

段落里多次提到中国平凡劳动市民的丑态,令我想起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我虽未读过,不知其大意却也擅自用这个书名做个感想。丑陋是不可否认的,那时的中国已被侵蚀的破败不堪,人民固然愚昧,也有时代的合理性。

芥川龙之介从小热爱中国文化,深受熏陶,于1921年旅行中国,怀抱一睹艺术大国风采的敬畏之心,却一波三折,终感失望。

他说,现代中国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难道不是悉数堕落者吗?尤其提到艺术,自嘉庆、道光以来,有一部值得自豪的作品吗?......我不爱中国想爱也爱不成。在目睹了这种国民的堕落之后,如果还能对中国抱有喜爱之情的话,那要么就是一个颓废的感官主义者,要么就是一个浅薄的中国趣味的崇尚者。

他直言不讳,表达了对心中故园破落的哀怨。对近代中国的真实认识,在其之后的创作中也有所显现,例如反战题材《桃太郎》。

对于我们中国的读者,读罢自然也是心情复杂,时代发展虽有其阶段性,但也有某种必然性引导着这种腐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6.只要你的平凡
最后谈一下日本文学给我的感觉,太宰治文风自然是另一种风格,痞赖不屑,相形之下川端康成就显得细腻忧伤。而对芥川龙之介,我又有新的察觉。

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在继承巴门尼德思想基础上,提出事物虽通过真空分开,但非存在或者虚空和事物一样真实。倘若用这虚空比喻生活中的无心甚至机械的无聊,而实际这种情形充盈着生活本身。

国内的文学给我强烈之感就是情节的复杂陡峭,而日本文学,尤其是川端康成和芥川龙之介则总似乎在写生活的一个景像,并且将不具故事性的虚空般的生活庸碌描写的细致入微。

于是,这种虚空,在小说里还原了最真实的生活,我们无法捕捉的无心,作者表达到了极致。于是,我有一种感觉,这种无心,这种漫长的庸碌和细微到自己都不会觉察的思索,有可能才是真实的生活。

我们拒斥虚无,只看到情节的陡然生变带来的震撼,却不曾记起命运推行下的每一步。
对于生活,或许不该谈及“意义”,因为它永远在当下,生活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
没有大是大非,没有俯瞰的视野,没有恒久的展望,只有生活和我们自己。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