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蔿(ngvüe)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其地在今菏泽定陶东部。
蔿
疑为“夫于”“於越”之转音,连读为“蔿”,其得名或与后羿联盟有关,尧时代该地区生活着大量的后羿部族人群,其存在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瓯越是为“於越”之转音。欧阳之姓源自“於越”。
蔿国也作妫国。妫,水名,舜之居地也。当与潍坊之“潍”、渭水之“渭”、汶河之“汶”、汾河之“汾”同源,是为夫于、伯明人群之水称。《史记·五帝本纪》“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之二女为娥皇、女英,女英读为ngvü-e,连读即为“蔿”。
定陶古称“陶”,“陶”古音tyou或gjou。“妫”,唐人读之音“陶”,定陶之“定”,唐言意为“大”,“定陶”意为“大陶国”之意。该地当为尧在鲁西南地区的统治核心,因此受尧部族语言影响,得名为陶丘。《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唐并称,可见陶地在唐尧时代的重要地位。
丹朱,帝尧之子。“丹朱”古音为diojuo,其名字可能是“定陶”的对音。新石器时代以来,部族管理通常是父子相传,部族首领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所属部族担任首领,人以族名,人以地名。帝尧时代,定陶作为仅次于唐地的统治中心地区,当为帝尧家族直接统治,故帝尧子以其地为名,“定陶”转音为“丹朱”,并作为人名固定下来。
陶地可能也是舜发迹之地,“尧妻之二女”当在此地,娥皇、女英二部成为舜部族联盟的一员,舜与尧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舜可能是尧选择的在陶地直接执行统治的地方官员,并将娥皇、女英二部交舜统领;二是舜是当地人群部族首领,在与尧在当地的统治对抗中获胜,娥皇、女英二部转而与舜结盟。两种情况最终的结果都是舜取代尧成为该地区的统治者,舜代尧的进程开始。
陶地夏商时期有三朡(也作三翮)(sen-gjüon)国,疑即“舜(sjun)”的转音。郭璞云:“汲郡竹书曰:‘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即此类也。”珂案:王寿,宋本作三寿。路史后纪十三云:“帝杼五岁,征东海,伐三寿。”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三寿或为三鬷(zōng),亦作“三朡”,夏代方国,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尚书》:桀奔三朡,汤伐三朡,俘获宝玉,遂践天子位于三朡。三朡即今定陶北戚姬寺龙山文化遗址。《汉书》:汤灭夏,遂改三朡曰曹。夏朝末年,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今山东单县古有单卷,单卷疑即为“三朡”的对音。见《大荒南经·㱙涂之山》篇。另“三朡”与古蜀之“蚕丛”音近。
使四鸟
其意为辖四部族。“鸟”古音为乌,其意为部族,少昊以“鸟”记,意为其语言中的“部族”与“鸟”音同,故曰以“鸟”记。该字在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演变为“务”、“堡”至今沿用,作为地名之称。“使”字意为管辖、指挥。
虎、豹、熊、罴以其音近,代指后羿联盟的四部,当时后羿人群是帝尧征战平定四方的前驱,故本经中提及四鸟通常是指该四个部族,其与四鸟的对应关系为:虎(huu)-后羿、豹(tsaoo)-嫦娥、熊(len-e)-辽、罴(vüa)-伯明。该四部族可能各处大泽,后羿处于菏泽,辽人处于雷泽,伯明处于沛泽,嫦娥处于孟诸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