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干预行为研究》研究论文
【摘要】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人际互动的一种,冲突解决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自然历程。科学解读与合理利用冲突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的关键。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同伴冲突时常伴随有教师的干预,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否科学适宜,是影响同伴冲突能否发挥积极意义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同伴冲突干预社会化
幼儿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冲突行为,例如教师在分发玩具时幼儿的争抢行为,游戏中幼儿之间的语言矛盾等,这些问题都对幼儿的活动造成了影响,甚至冲突升级,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些冲突幼儿可以自行协商探讨解决的办法,有些冲突幼儿无法应对,往往求助于教师帮助。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冲突发生的时机、冲突的波及范围、发生冲突后的解决办法、教师的应对方式,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得到重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教师的干预行为决定着幼儿同伴冲突的正向功能的发挥,对实现幼儿冲突中的教育价值,同时尽量避免幼儿冲突的负面效应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现今教师面对幼儿冲突采用的干预行为仍有不当,不能避开幼儿冲突的负面作用,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干预行为。
一、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师幼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当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时,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评判者的角色出现来客观的给予他们对与错,而是应该以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幼儿自主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其次,教师应该尝试“蹲下来”与幼儿交朋友。其实,“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体蹲下来的同时,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状态,与幼儿保持平等自然、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同伴、朋友的新型师幼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是在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长的朋友,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约束者和管理者。
最后,教师要和幼儿一起经营已经建立的良好师幼关系。平等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用心和孩子一起在教育教学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去营造,一旦建立则需要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心经营,使之对幼儿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创造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等。
三、教授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四、鼓励幼儿自主解决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给予他们一个评判的结果,而是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后,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冲突。
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观察生活中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的幼儿一般性格要强而倔强,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和同伴发生争吵,分析其原因就是不会与人交往,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懂得谦让。面对有类似问题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教给他们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周围的小伙伴会喜欢?给幼儿一个正确的行为指导,让他们学着与他人友好相处。
其次,要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想法。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理清事实的基础上,让他们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者评判,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即可。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行化解了心中的不愉快。
最后,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和谐关系。幼儿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冲突而成为冷面相对的仇人,然而在冲突发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不管对错,都要和发生冲突的好朋友互相道歉,并友好的拥抱或者握手,以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
五、设计冲突教育课程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六、适时地引导教育
发生冲突的幼儿毕竟是少数,如何减少幼儿间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让他们友好和谐的相处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对其他幼儿展开讨论、交流、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教给幼儿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让幼儿从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教育影响。如:当幼儿间为争抢椅子而发生争吵时,首先,教师在正确处理冲突以后,可以以故事或者情景表演的方式将发生冲突的真实情况描述下来,最好不要以幼儿真实的姓名去讲述,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他们做得对吗?哪做的不对?为什么?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做?让幼儿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样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不欢迎的?让幼儿获得正面的教育信息。其次,还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让幼儿从中学会和感受谦让的益处,获得正面的行为指导。另外,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类似于评比的活动,定期评出“最乐于助人的小明星”、“最谦让的小明星”等,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幼儿在谦让中享受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七、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实际上,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健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幼儿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也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也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话,辩证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处理好幼儿的冲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黄胜梅.3-6岁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7(S1):266-268.
[2]付丽丽,李国强.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表现及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7(06):91-94.
[3]秦旭芳.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幼穗.儿童社会化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鞠亮,邹悦.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