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看我不顺眼?”
“我怎么惹到你了?”
某天早上,我发现微信添加好友的页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头像,是一位我两年前删掉的好友,也是我在所谓的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同学。她发来的好友申请里附带着一句话:你为什么把我删了???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只是默然同意了申请,一言未发。临近中午,她在对话框里发来三个问号,接着询问我删除好友的理由。或者说,原因。
至少那个时候我确实是无法说出什么能够让她信服的话,无论是说我并没有讨厌她,还是说我的通讯录里只保留了三位高中同学,统统无济于事。两个互不理解的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她也删除了我。
实际上,自从我刚开始使用QQ或者微信,就没有“保留好友”的习惯,甚至高中一度QQ列表里一个好友都没有。现在,我的微信好友也只有八十几个。
为什么呢?就像我一时无法理解保留好友的意义,许多人也不理解我删除好友的意义何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指责,我的心情变得有些不舒坦。
一个简单的命题:“如果你不讨厌我,你就会留着我的微信。”看起来很正确。于是它的逆否命题也成立:“如果你删除了我的微信,你就是讨厌我。”于是,一个行为的意义由此产生。这个意义就是思维的结果,只不过或明显或潜藏罢了。
按照这个逻辑,当别人问“你什么意思”的时候,其实就表明你们对于同一件事的思维是不同的,由此而来的行为代表的意义可能也不同。
所谓理解,或许就是“理我一下,听我解释”——给我点时间,给我点耐心。只不过,人人都需要理解与被理解。而理解,针对的是“概念”,比如“友情”两个字。
不仅仅是友情,“爱情”也是。
在我的思维方式中,亲密接触的意义就是爱情。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对于一个亲吻脸颊的动作久久难以释怀,又何尝不是对他人的错误理解呢?
回到开头的事情。现在,我以我对思维的思维,尝试着揣测了她对我的行为所代表的意义的理解。可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为什么会难过两三天呢?
我明明留着高中的某个秋天她送我的一片落叶。
思维有时候会被“是”或“否”简化,因此同一件事的意义对于世界上这么多人来说,并不是错综复杂的。换句话说,觉得“是”的人凑一堆,觉得“否”的人凑一堆。然而,又因为思维与意义之可赋予性(开始瞎说),对于少数从“是否”中觉悟的人来说,让大多数人站在某一边可以使得处理问题变得更加容易。
举个例子,对于微信的运营团队来说,让更多的人互相加微信是好的、正确的、有利的。毕竟,红色代表着警觉,而“删除”就是红色的。想一想“血书”。
没听说过哪个朋友会删除微信的。
末了,她这样和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