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萍乡,是由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安源在萍乡。另外,电影《燎原》那首《送君送到大路旁》的歌曲和现代京剧《杜鹃山》里“家住安源”的唱段脍炙人口,都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就埋下一个心愿:有机会一定要去萍乡看看,重点是到安源一游。今年国庆期间,我终于得偿所愿。
出了萍乡火车站,乘坐19路公交先到了秋收起义广场瞻仰,然后又乘坐19路公交到了安源区,参观了与当年安源路矿大罢工有关的旧址。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行程。
【秋收起义广场】
广场前方正中,是一座高大的秋收起义纪念碑(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南昌的八一起义纪念碑),碑基座的西面,有秋收起义陈列馆,南面碑体上刻着毛主席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匡庐”是庐山,诗中借代指江西,“潇湘”是潇水与湘江的交汇处,诗中借代指湖南,“暮云”在湖南长沙南面,诗中借代指长沙,因为上级的命令是秋收起义部队去攻打长沙。
还记得我刚从课本上知道秋收起义的时候,以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起义既然以“秋收”命名,那就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其实大谬不然。之所以以“秋收”命名,是因为起义是在9月份秋收时节发生的,参与者其实工农兵都有。“兵”为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警卫团,安源路矿的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是起义部队中“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农”的数量还是占多数。起义的地域范围包括湖南省的湘潭、株洲、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和江西省的修水、铜鼓、永新、莲花、安源等。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南昌起义打的还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安源路矿工人夜校】
该校由李立三在1922年1月创办,最初名为补习学校,校舍是租的,免费招收工人子弟入学。后来改为夜校,学员是工人,它将文化教育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成为了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的启蒙者,为后来的工人大罢工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支持。李立三还担任了安源党支部书记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1922年9月12日,他主持召开安源党支部会议,成立安源路矿罢工指挥部,并担任总指挥(刘少奇为工人谈判代表)。我认为,李立三的成就比罗丹创作“思想者”要辉煌得多,因为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思想者。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后)】
另外还有一个罢工前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面积比较小。1922年9月罢工胜利后,俱乐部组织不断扩大,活动日趋频繁,原来的小场地已经不适应形势了,于是俱乐部在次年4月就买下了这栋原来的洋货店作为新的俱乐部的办公和活动场地,并且在房屋的后面由工人们自己集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了讲演厅,从而使这座建筑一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最早、最有特色的工会大厦,也是安源曾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的象征和标志。
我站在讲演厅中央,环视上下左右,心里的震惊久久不能平复。讲演厅为轿顶式砖木结构,前后长约25米,左右宽约18米,面积不算大,但它的装修设计却非常精美,是缩小版的莫斯科大剧院样式。大厅中央直通屋顶,大厅四周有三层楼阁,每层高约3米。如果是莫斯科大剧院,这三层楼阁都会隔成一间间的包厢,供富豪们观赏表演,但讲演厅全部摆的是座椅。令人惊叹的是,除了四楼栏杆是现在常见的简单的直棍样式,二、三楼的栏杆是浮雕式的,图案有明、清建筑风格,非常好看。大厅中央吊着复式电灯圆盘,楼阁天花板则安装着许多筒式小电灯。讲演厅正前方是讲演台,台两边的对联是:
有团结精神有阶级觉悟
是劳工保障是人类福星
横匾写着: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
遥想当年,讲演者在台上慷慨陈词,楼上楼下的工人听众欢呼声鼎沸,当真使人热血沸腾,这场面可与电影《列宁在十月》中列宁的讲演相媲美。
【安源路矿大罢工谈判大楼】
这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欧式楼房,因矿长、德国矿师和高级职员等都在此办公,被称为“公务总汇”。
劳资双方谈判的房间在二楼,里面的陈设按当年的摆设复制。1922年9月16日始,刘少奇作为工人代表,在这个房间与路矿当局代表进行了3天激烈的唇枪舌剑,最终迫使路矿当局将工人的17项要求合并为13项,签订了承认工人俱乐部的合法权利、改善待遇和增加工资等13款条约,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安源罢工的导火索是路矿当局拒发拖欠工人的工资,并企图勾结军阀封闭工人俱乐部。罢工从9月14日开始到18日结束,共进行了5天,条约签订后,俱乐部召开万余人的罢工胜利庆祝大会,通过了复工宣言,随后上街游行。
毛泽东曾3次到安源进行调查、宣传和部署,“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这个名称便是他确定的。罢工前夕,毛泽东第三次来安源,召开安源党支部会议,要求他们有勇有谋地领导工人坚持斗争,提出的口号一定要“哀而动人”,以便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孤立和分化路矿当局(后来罢工指挥部根据这个要求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会后,毛泽东写信给在醴陵的李立三,嘱其速回安源领导罢工。接着,又派在粤汉铁路工作的刘少奇来安源,参与罢工的领导工作。
【其它】
安源煤矿位于萍乡城区东南方,萍乡火车站与安源纪念馆公交站的直线距离为7.2公里。
安源路矿是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安源煤矿隶属于汉冶萍公司(德国和日本控股的公司),职工1万2千余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株萍铁路是为了将安源的煤炭运到株洲走湘江→长江的水路而修建的(萍乡的萍水河流到醴陵后称渌江,是湘江的支流,但由于河流较小水量不足,无法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是江南的第一条铁路,主要由詹天佑主持修筑,设有4个大站:安源、萍乡、醴陵、株洲,铁路局职工有1千1百余人。
现在的安源煤矿还保留着当时的火车站站房以及火车站前的一段铁路,铁路上还停放着蒸汽机车和绿皮客车厢(不过机车和车厢应该都是后来制造的,原有的恐怕早就进了炼钢炉)。
我还参观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安源工运廉政建设陈列馆、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安源煤矿广场上有一尊根据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中的形象塑造的毛主席青铜雕像,再现了青年毛泽东的英姿和风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半边街广场主席台上方挂着的横幅,上面赫然写着:饿饭的穷人快来当红军!这条横幅应该不是秋收起义时的遗物,因为秋收起义时的部队称为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后才改称为工农红军。
【我的几点发现】
1.在网上查找萍乡的著名景点,多是武功山和明月山等自然景观,而对安源路矿等红色景点很少提及。2.萍乡公交车多是二十多座的中型车,乘客也不多。3.萍乡火车站候车室的天花板上挂着许多吊杆很长的吊扇,哈哈,好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候车室了。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讲演厅
安源煤矿广场上的青铜雕塑:毛主席去安源
谈判的房间
火车站遗迹
铁路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