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一個非常熟悉的地方,得益於便捷的交通與低廉的物價,是我休息的好去處。但是,曼谷,清邁,普吉等等耳熟能詳的地方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分,還有許多地方不為大陸遊客所熟悉。對於不曾到達過的地方我充滿著好奇;剛好有泰國朋友到曼谷西北方約350公里的村莊工作,想都不想就決定到來,因而偶遇一個世外桃源,Sangkhlaburi。
來之前,完全沒時間找攻略,所以對這個地方是零了解。到了曼谷之後,才打開google,找到了去Sangkhlaburi的方法,原來要从Mo Chit Bus Terminal 坐小巴經過Kanchanaburi——另一個行政省的首府,然後再轉麵包車,前後周折7個小時。所幸巴士和麵包車的班次都非常密集,換乘的時候,可以選擇休息一會,吃個泰國米粉,或者一口氣坐到終點站。出發前,最擔心的是泰國的公路,因為一周前在柬埔寨從金邊去西哈努克港的道路,觸目驚心,殘破不堪。然而泰國畢竟是比較發達,公路不算寬敞,但柏油路狀況還是普遍平坦的。每過一百多公里,司機會自覺休息兩口煙的時間,然後檢查站也有幾個,專門提醒乘客繫好安全帶,和不要疲勞駕駛,日間行車,完全地感覺得到安心。總得來說,在車上迷迷糊糊地睡了幾個小時,看看車外的風景,還有看看電子書,時間還是比較好打發的。
(在Mo Chit Bus Termianl 准备开完 Kanchanaburi 的中巴)
(Kanchanaburi 北碧府 的巴士总站)
來自泰國的好朋友是一位在校學生,暑期來到這邊為政府機構實習,收集關於民生,經濟和宗教的數字,在此一個月每天都在村莊裡游走,許多當地的居民都認識她,所以我的鏡頭所過之處,大家都非常友善,沒有像以往去的地方略帶靦腆或不安。
Sangkhlaburi最出名的是座木橋,連接兩個村莊,這座木橋全泰國最長,全人手打造,長度445米。在大概60年前,這裡其實不需要木橋的,人民也居住在陸地上,但是因為泰國政府決定在這裡造壩蓄水,而陸地上的人民又因為各種情緒的原因,選擇原地棲息,所以陸上居民變水上人家,而原本在地面上的寺廟也變成水下寺廟,只有在水位較低的時候才露出端倪。木橋和寺廟為當地帶來了不少的旅遊收益。來此的泰國遊客絡繹不絕,但不太為國際熟悉,下午4點,坐在只有3間房間的民宿,喝著咖啡,看著雨滴,敲著鍵盤,也是一種非常舒服的休息方式。
清晨六點的時候,經歷了大暴雨的Sangkhlaburi剛剛清醒,村莊裡已聚集許多遊客。他們是準備為路過的僧侶獻上供品。這是一個延續多年的習慣。上世紀90年代,一位得道的緬甸高僧為了躲避內戰,來到Sangkhlaburi普渡眾生。因此,每天0630-0730,當地的僧侶都會到村莊裡敲門化緣。久而久之,這變為約定俗成的風景線。當中其實蠻多個人感受的,如果要寫下去恐怕就是另一個篇章了,點到即止。
稍微地跟船家讨讨价,2个人400铢便向沉没寺庙出发,应该可以再便宜一点点的,但是看着船家的笑容,倒是觉得安全至上,大家开心便好。每天的水位都不一样,朋友说,上两周来的时候,湖水都漫过屋顶,今天还好,还有实地可以踩一踩。
在這個國度,就算有無數的旅遊攻略在網上找到,但依然有些信息更新得不太及時或者找不到。但通過與人的溝通詢問,還是能找到方法前往。這點我蠻喜歡的,因此獲得的信息是有溫度和值得信賴的。準備回程,看到在150公里以外的小鎮有火車返回曼谷,3等車廂,180公里的路走5個半小時,非常期待。雨在外面繼續下,我繼續安心地整理自己,為下半年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