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里面用了“千万”二字,其实就是一个噱头。但是也是一种态度,并不夸张。
这是一个急躁急功的时代。
教育早就染指在其中了。
我本来以为没有哪些家长会急切的,想在小学阶段就让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但是我确实想错了。
我天真的认为,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明白,天底下的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打基础的。基础打的越牢固,眼光放得越长远,才能在孩子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
结果我所观察到的周围的很多家长们都是急切地希望,孩子在所有能看得见的地方,崭露头角。
很可悲和可怜的是: 家长把自己在成年人社会中的急切和功利已经引入到了孩子的世界中,这是一种慢性的毒药。
可能读者朋友们会觉得此言雷人。那为什么“在小学期间,千万不要做第一名呢?”
举一个小的寓言故事。
一个老师傅教了两个徒弟。
其中第一个徒弟,花了两年半时间天天站桩,跑步,练体力。双腿站在那里,若灌铅一般,纹丝不动。
第二个徒弟则整天跟着音乐学习各种拳路,拳套。动作确实是越打越漂亮。
在这两年半期间,甚至三年期间。
所有见过这两位徒弟的人都说,第二位才是高徒,功夫越打越好。每每只要他耍起拳来,周围都是一片的喝彩声,风光无限。他的内心也是越发的自信,认为自己是走对了路,并且一路的高歌猛进,总有一天必为天之骄子,登临绝顶。
人人都觉得第一位徒弟实在是愚笨得紧,木讷得很。一天到晚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做的都是一些没有用的无用功。真不知道这个徒弟的父母有没有真正的为孩子操心。
但是这第一个徒弟,师傅只花了两个月教了他一套拳架。又花了两个月,教了他一些搏击的技巧。最后两个月则进行了一些实战的训练。
这两位徒弟若要来一场对决。
我相信列位看官一定知道结果。
当第二位高徒,各种拳打脚踢,浑身解术全开。只见着第一位徒弟,纹丝不动。只是瞅准机会,猛出一脚。第二位高徒便飞身而起,趴在地上,动弹不得。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身边总能听到家长这样的说法。
“我们家孩子小学明明非常优秀,门门功课都是100分,名列前茅。”
“怎么到了现在完全什么都学不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听我一分析。
孟子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这是大实话。
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最起码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代价。这只是最显现的能看得清楚的。
除此之外,还有因此而造成的习性惯性的代价,因为兴趣的丧失而造成的情感的代价、专注力的代价,更可怕的是,付出学科中真实能力的代价。
由于小学阶段的“超级基础”阶段的性质,导致在这个阶段的排名和任何能力、成绩的评估是极其不准确和不靠谱的。
因为整个人生都还处在摸索和培养阶段,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排名和评估就像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它无形的引导着学校、老师、家长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去排队,站队,竞争。
这样便失去了所谓一个基础阶段的摸索以及启蒙的价值和意义了。
所谓摸索本来就是无方向性的。也正因为它的无方向性,使整个人生和世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这就是启蒙阶段以及启蒙教育,最神奇和最有趣的地方。
然而一味追求第一或者追求靠前的名次,势必进入到对当下所学内容的无聊重复、小处着眼,对当下所训练题目的反复纠错、结果性操练以及对于老师所考试内容的研判和预测。
这就好像是一个聪明而狡黠的市场分析员,对市场进行的提前分析及数据的研判,以投放精准的产品。
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在小学阶段这样做,都很容易取得非常靠前的名次和成绩。但他同时失去的更多。
这就好像第二位徒弟,在初级阶段,用两年多的时间,学一些花拳绣腿,博得一些虚名是很容易做到的。
世界那么大,学问那么多,基础学科中每一个点把它全部吃透,慢慢积累,都可以积累成为日后果实中的糖分。
可惜因为功利的原因,我们将自己的眼界缩小了,将自己的努力短期化、结果化以至于快速的量化。
我们以“成就眼前”作为代价,换取了对未来更高阶段的各种充足的准备。
我们以“博得虚名”为代价,换取了各种沉甸甸的实在的收获。
回到我们的话题,初级阶段的排名,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是弊大于利的。初级阶段只需要做出某些广义的评价和引导就可以了。
初级阶段的名列前茅,所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是极其不划算的。
所以在初级阶段不争第一,只争中流。节约下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启蒙,去沉淀,去培养。
当然这并不代表快乐教育。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快乐教育。人生从来都是苦乐相伴的。
我只是认为在现有的大统的体制教育下,若是在现有的那几份题,那几张卷子上,争锋吃醋,争强好胜,将会丢失未来的“无限风光在险峰”。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庭教育的爸爸妈妈们,好好研究研究,什么才是真的东西。多花点时间,学点有用的东西吧,就像那第二位徒弟一样,花拳绣腿,好看是好看了些,但是却是不能当做真的。
什么才是真的???
各位家长说,不知道,看不懂啊.......
这是另一个话题。
支持原创,请关注“唯心主义研究”微信公众号;
请关注“唯心主义研究”B站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