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栏在实验楼和北教学间小院的墙上。小院的墙上有一组橱窗,学校的一些宣传材料张贴在这些橱窗里。在两个橱窗的玻璃外有各贴了一张用全开红纸抄写的通知,字迹非常工整。其中一张是《入学须知》,内容大约是这样的:
《初一新生入学须知》
全体初一新生及家长: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要求,全体初一新生入学报名工作安排如下:
9月1日上午8:30-11:30 、下午1:30-5:00 初一新生报名。
9月2日下午1:30 新生到所在班级教室报到。
9月3日上午7:20 正式上课。
新生凭《录取通知书》、户口簿在初一年级办公室报名,报名时收学杂费50元,书本费20元,合计70元。
新生报到时直接去所在班级教室。报到时学校将会进行广播会议动员、教学纪律宣讲等活动,请做好记录。报到时将发放教材请带好书包,并请携带打扫卫生工具。
订购校服等其他相关事项将在入学后通知。
注:90年代初已经开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学费是不收的。不过在文中这个地区学杂费在实施义务教育之前就和学费一起收,大致和学费相当。所以当时免学费减轻了学生家庭的一些负担,但减少的并没有想象中的多。至于当时的初中学校收取的费用是多少,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收取的费用对于一般收入家庭差来说不多是一个人的一个月工资收入。
看过《入学须知》,吴翔知道暑假是彻底结束,三年的初中生活这就算是开始了。刚刚去教室,里面桌凳已经放好,地面没有垃圾,只是桌凳上积攒了一个暑假的灰尘。看来明天先要打扫卫生才能开始报到里的那些事情。对了明天还要带上书包,须知里说明天还会发书。至于其他要准备的事情《须知》上没有,要自己看着办。
《入学须知》旁边的红纸上是分班表,用上一号的字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人的姓名。其实在报名前每个同学会看过,否则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在哪个窗口入学报名。只不过那会儿大家看名单是为了找到自己被分在了哪个班,报完名再仔细看时会是寻找哪些曾经的小学同班同学被幸运地分在一个班里。
吴翔已经知道自己被分在三班。名单上每个班后面都写着班主任姓名,三班的班主任叫柳立新,也许就是刚刚报名时看到的那个年轻的男老师。其他五个班看上去只有四班的班主任是女老师。中学和小学比真是不一样了,小学六年里遇到的几乎都是女老师,直到五年级才换了三名任主课老师中才有了两名男老师,到中学里看上去可能几乎都是男老师了。现在大多数的新生们都不知道会未来会有哪些课,这些课的老师会是谁。
名单每个班有五十多人,一眼望去几乎都不认识。对着三班的名单一个个仔细看去过,小学同班同学只有四个人被分在这个班。太少了!这四个同学里吴翔是一个,另外两个同学平时只是偶尔会说说话,剩下的那一个属于少数几个不听老师话的那类,几乎没有说过话。可以说分在一个班里的都不能算好朋友。吴翔的小学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另一个班知道姓名的同学分到在三班的也只有三个人。明天在班里的看到的大部分人都会是不认识的。唉!
等等,于蕾。好熟悉的名字,应该说是几年来一直没有忘的名字。会是她吗?小学时班里同学来来去去,入学时五十多人,毕业时四十人,期间进进出出的同学偶而也有一些玩得 要好的,但是同学一旦转走就会失去联系,再不会见到的。于蕾是三年级时转来的,虽然没有一起玩过,但是因为一起被老师骂过,印像很深。这个于蕾不会就是她吧,如果是她也算是有缘了。吴翔和于蕾同班只有一个学期,再开学时她就和很多以住的同学一样无法联系。应春雪也在一个班,吴翔知道她小学隔壁班的同学,尽管两个班在小学时鲜有交流,她的名字是可是经常听说的。能和这个小学里大名鼎鼎的同班也是不错的。
其他班里的情况呢?小学同班同学现在同校的都不多。三百多个名字逐个看过来,大约也只有二十名不到的人现在同校。想来其他同学被分到严河二中了。从名单可以知道,小学时的班长石林被分在了一班,班里最引人注目的女生方小晶被分在了六班,同桌沙荷青在四班,坐在前面的梁远洋在二班,最好的朋友方仁在四班。光知道姓名没什么用,明天到班里才能看到新同学。
吴翔离开学校前看了一下传达室里钟,不到三点。回去也没什么事情,也没有认识的同伴,他决定一个人慢慢走回去。吴翔家在河岔东面两公里外的地方,这是从村里的机耕道步行或骑车的的距离。如果时间不紧吴翔家这个方向的学生们上学或放学时还是喜欢从公路“绕”行,不过这样吴翔回家的路程就变成三公里。
校门外不远处的音响店里放着小虎队的歌,声音有些大。严河镇上没有这样的音响店,所以极少在城里或河岔活动的人会感觉有点吵。定位更精准一些就会发现严河一中位于河岔而不在严河镇上。河岔是严河镇外的一个聚居地,是严河与城市最相似的地方。最初附近的合金厂把职工生活区建在一个农居地附近,也就是这里,后来一些工厂也把职工生活区陆续建在了这里,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聚居地。这些工厂建的住宅楼大多数集中在中学对面,形成了一个小区,还有一些楼零星地分布在学校周边的一些地方。在吴翔这一届学生入学时,河岔已经建成了二十多幢五六层的住宅楼,再加上原先就居住在周边的农民,这里居住了数万人,是严河镇聚居人数最多、整体收入最高的地方。中学与小学间100米的道路两边和进入小区二十米内道路两边很多小商店,还有银行、邮局、录像厅,附近的农民和小贩们喜欢集中在这里销售自己的商品,就算平时也是一片热闹的景象。不过在这里生活的人会感觉有些不便,因为这里没有哪怕小一些的百货商店,最近的公交车站在1公里以外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人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如果外出只能依靠自行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感觉。有能力的工人会谋求分得城里的房子搬离这里。
今天吴翔没有穿过机耕路回家,而是绕道穿过严河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