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实践队队员们来到渠首,站在渠首大坝上,向上游眺望,艳阳之下,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向下游看,宽约60多米的碧水顺着长渠奔腾而去。渠道两岸绿意葱茏,繁花点缀,行走其间,一步一景。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在渠首坝前,队员们看到了正在作业的清漂机器人,在广阔水面上自如移动,用位于机器头部的机械臂收集小漂浮物,似触角般灵活,工作效率极高。通过询问工作人员,队员们得到了更准确的数据:之前采用人工打捞时,2人每天工作8小时才打捞漂浮物近500千克,而且因水上作业,安全隐患较大清漂,相较之下现在采用的清漂机器人工作效率超高——单次可收集漂浮物300千克,每天累计作业8小时可收集1000多千克漂浮物,同时具备自动卸渣功能更减少人工参与作业的占比。
在渠首大坝右岸,队员们看到有工作人员正在井井有条的进行斜管监测,一人测量一人记录,那是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负责现场安全检测的作业员,默守岗位为南水北调工程保驾护航。除了人工监测外,为了加强水质保护,中线工程采用立体化、封闭式输水方式,在总干渠两侧设置了生态隔离带,并在中线沿线布置了1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进行自动监测。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有道是“源头水出清如许,渠外花开正可言”,通过今天的实地水质勘测,队员们感受了一个个机械数字下令人动容的匠人精神——饱经风霜不曾退却一步、坚守岗位始终不愧初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乃至全线的护水使者们,数年如一日精心呵护工程安全,用螺丝钉精神扎根岗位奉献自己,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营,保护一渠水,造福两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