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认为,大脑主思维。古代人认为,心主思维。
这是什么道理呢?
古人讲究精气神,认为心藏神。心作为气血中枢,是精气化神之所,故而心是思维中心。
近代人细化穷究物质组成,研究种种色彩,种种色。终日沉浸于色中。所以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器官就是眼睛。但眼睛明显又不是思维器官。故而他们将眼睛后边的大脑认做思维中心。认为大脑是眼睛的延伸。
如果从根本上说,以上两种观点无所谓谁正确。但是,古人心藏神的观念,是一种更加人性的想法。也许有读者极度不认同古人心藏神的观念,如此下边的内容不需要继续。
就好比住在大山附近的人,在远处看见山峰,横空出世,飘渺虚无。介乎存在于不存在间。等到来到山中,原先看到的飘渺虚无似乎不存在了,但同时也看不到山的全貌。
什么原因?人的心力有限。它装不了多少东西。就好比大地,如果以一个球体比喻,似乎很简单。但是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的人类聚落、村庄、城市、国度组成。每个地方都有其语言、天气、每个地方每天看到的太阳形状都是不同的。这还只人类来说。岂能简单地以球体比喻?这个球体比喻,是真实的吗?
这个球体比喻,只是一种机械、算术推演,这里边不存在对真实的观察与了解。是一种纯技术活动。
那么真实的说法是怎样的呢?这样说可能较好:大地是平的。如果远离大地,到很远的地方观看,大地显现一个球状。就好比,在高空看地下的人群,仿佛蚂蚁。来到地面,则无此感。同样的道理。
在本文最后,用另一种比喻说一下这个问题。
在现代,人们普遍很现实。当然,也有人狂热的追求理想。但是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有一条中间路线“真实”。所谓真实是天真的果实。所谓真实是信、愿下的实际。就好比现代社会有冰冷的科技,还有种种热情和激情。但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热情激情之间,是否有一条温和的中道呢?
不要轻信所谓物理图像,概念,思想实验。因为这些东西其实是一种观想。这种观想,不一定真实,只是种想法。以牛顿定律举例。
牛顿定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两个假设。牛顿定律假设世界的本质是光滑,真空的本质是无风。但是,事实如此吗?
首先是光滑。光滑是一种触感,使人感觉顺利的触感,与其相对的是粗涩。粗涩是阻塞的触感。如果按照人的感受来说,世界的本质应当排除粗涩与光滑性。所以,如果牛顿可以用光滑性作为假设,发展出牛顿定律。那么其他人也可以设立某种粗涩性来发展一套定律。正如奥运会的冰壶比赛。于是这样的真理便有无数个。所以光滑假设不对。
其次是真空无风。如果按照常识来讲。真空,代表着能容一切。正如人们说一个盒子是空的,说明盒子可以容纳各种东西。
所以,如果是真的真空,一定能容纳风。但是牛顿定律的真空无风假设,却说真空是没有风的。这就是问题了。所以,按照常识,无风的真空不是真空性,而应称之为消散性或排风性。正如从一个器皿的抽出的真空。所以,无风的真空不是真空,只能称之为消散性,这种消散性其实也是一种风性,用物理术语比喻就是场。真空无风假设不对。
(至于外太空,即便以现代科学的眼光也不是空无所有。)
于是,牛顿定律是建立在虚妄基础上。
这里提供一种说法。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于运动问题的理解。
所谓世间万法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所谓地、水、火、风。坚持性名地,浸润性名水、暖性名火、动转名风。动性和旋转都属于风性。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所谓是“风动还是帆动”。这个故事的基础就是如此。运动本便是四大和合的幻象。
问:什么是寒冷?热是火性,很简单。
答:看字就知道,寒冷就是水性了。就如冰、雪、雨、霰、雹等一样水的形态。就好像冬天,树木都干枯了、叶子掉落。这是水性散失。水性散失,便是凝结成了寒、冷。
观察雪,水能幻化凝结如此不可思议形态,怎么结不成寒冷?何况地水火风,幻化出种种不可思议的形态?譬如化成风寒暑燥湿火六气等等?
问:物理学认为,温度其实是分子运动。
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用手抚摸墙壁,对面人家有人在装修,砸墙。用力一砸,墙壁震动。抚摸墙壁,这个人是感受到了震动,还是热度?
如果对面装修人员很多,大锤、小锤一起上,再加上凿子,摸上去什么感觉?一个字:麻。会感到热吗?不会的。
道理如此简单。但凡是一个一点点经验的人,都会知道震动就是震动,热度就是热度。一个是风性或动性,一个是火性。
那么为什么所谓物理学会如此认为呢?
这是物理学家看到了摩擦某些东西可以产生热,产生了幻觉,展开了狂想。很简单。摩擦生热或许可以用所谓分子运动解释。那么钻木取火呢?用手摸墙还可以说是分子运动扩散、热传导。远距离烤火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又造出辐射的概念。
如果勉强这些都说的通,那么怎么解释看见竹林,观见莲池,心生清凉?怎么解释夏天喝绿茶生风解热?难道竹林也有辐射?
以上很多说法,可能会有人如此反驳:现代人已经用物理化学生物学解释了人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内自洽。
这样答这个人:现代科学解释的人体,您内心真正接受吗?如果您真的从内心深处接受这种解释,那用刀割掉自己的手,应该和切牛排一样的感觉。虽然会表现出疼痛的样子,表现出热血充满的样子,但您根本不会痛,也不会有任何情感。而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实等同于梦境,又有何科学体系?
再者,说人已经用物理、化学、生物解释了人体。那么这个解释是以什么视角解释人体的?以人为视角?这不就相当于解剖尸体,做实验,然后通过狂想,发表假说吗?这和活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是以上帝为视角,物理化学又不是上帝,怎么以上帝为视角?
有的科学家,看见冰箱里的肉,经过冷冻,解冻,似乎还可以保持新鲜。于是,他就观想,人体的生命经过冷冻是否也可以保鲜。
于是便有了这个很科幻的想法。
但还是那句话,人是活物还是死物?我不是说这项技术不可能成功。但这种技术的来源极其虚妄。
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有如此想法:很多美国人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智慧,甚至很愚蠢。但是美国的科技创新,却非常的强。于是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很好解释。无知者无畏。虚妄的想法,照进虚妄的现实,产生虚妄的科技,过着虚妄的生活。就是如此简单。
作为反驳热力学的补充,我想起了过去学过的一个实验:
在冬天取一块厚些的冰,架空,用细铁丝横截冰块,两端坠下重物。过一段时间会看到细铁丝穿过冰块而不留下切口。
用前边的“四大”来解释。如此解释:这个证明,四大地水火风的本性为空性。水冻成冰,由原来的津润性有了坚持性也就是地性。地性却被铁丝完好的贯穿,这说明冰是在不断生灭当中的,不断地在地性与水性之间转化生灭。就好像电风扇旋转的过快而产生虚幻的相,这个相是在虚空与叶片之间不断生灭。
四大就是如此,并非恒常存在、坚固存在,只不过是某种生灭性。研究过现代物理的人会用水波来比喻,就是如此。
(有人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意见,认为四大的说法不是中国古代的说法。五行才是中国古代的说法。其实不然。四大是更古老的说法,是对于世间万物观察性的说法。我这么说当然有证据,证据就是八卦。八卦的卦名就是四大,只不过是细分的四大。乾离为火,坤艮为地,巽震为风,坎兑为水。
而五行则是后来的说法。五行中的金、木、土都可以成器,水火可以改造器物。五行的说法更偏向于制造和治疗。也就是说,四大更偏向于道;五行更偏向于器。)
这部分内容可以好好考虑一下。希望大家明白点。
首先,伽利略变换并非真实存在。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树会不会移动?当然不会。所谓树挪死。但是在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上看两侧的行道树却在倒退,是什么道理?眼睛的错觉,或者说眼花了。这有些类似中医风证引发的头晕目眩。
所以伽利略变换并非真实存在。如果伽利略变换真实的存在,那么汽车上的人还应该看到树木不断凋零,最终化为尘土。
其次,速度迭加非真实存在。真实是四大和合,风起风灭。就不细说了。
再讲两个比喻。
其一。有个人发明了一个核动力飞机,飞上高空,但非太空。他开着飞机追逐太阳。其飞机飞行速度正好与地球自转相同。于是,他看到太阳不在东升西落,而是停住不动。这个人二十年没见到黑夜。
这个人发狂了,说:我永不死,因为我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一天,自那天起,日期永不增加。
没过多久,飞机故障,此人迫降,犹自犟嘴:我穿越了。
这时他有个朋友说:哥们,可惜你飞机速度不够,如果速度足够,岂不是能看见太阳倒着走?你岂不是能追上昨天的黑夜,如此逆流,没准现在你已回到几十年前了!
其二。有一个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去山林中修行。进入山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喧嚣远去,人安静了下来。此人在山间安静修行二十年。再回到城市,沧海桑田,以人感慨:山中二十载,人间似千年。
路过一个镇子,镇子里的人看见他,纷纷议论:这个人又脏又黑,莫不是从黑洞里出来的?
科学是什么?科学便是科学工具。用古人的话说,叫宁信度,无自信。出自郑人买履。
那什么是科学工具?
科学以为:世间仿若流水,变幻莫测,不舍昼夜,不可以感官测度。而科学工具仿佛至极的冰寒,可以冻结流水,进而测度。
但是科学工具本身亦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及至冰冻性亦是水性、地性和合。故而科学工具本身岂不亦如流水,不可以感官测度?
那么问题来了,流水如何冻结流水?即使流水可以冻结流水,流水冻结过的流水亦还是流水。
所以,观测本身便不存在。如何观测决定观测者?所以不是测不准,而是不可测。一切工具观测,本质都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