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深信大众对刺客信条3的主角康纳的形象有误解,我花了些时间读美国独立战争史,结果发现,我们对于印第安人误解太多了。印第安人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傻白甜,尤其是康纳所属的易洛魁联盟的莫霍克人,心机程度比甄嬛有过之而无不及。
莫霍克人以区区数千部族,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在临近纽约州的必争之地,英、法、荷兰诸国之间,周旋两百年之久,最终还是保全了部族大部分人民。和这样彪悍的成就相比,我觉得自己才是傻得活不过片头曲的那个。
先简要介绍下康纳(1756-?),本名拉顿哈给顿,生于1756年。父亲海尔森肯威是来自于英国的圣殿骑士大团长,母亲卡涅齐欧是北美的莫霍克人,下任族长人选。康纳为了保护村子,作为殖民地独立组织“自由之子”的盟友,参与了波士顿倾茶、莱克星顿枪声、邦克山战役等著名事件,甚至参与了大陆会议,目睹《独立宣言》的签署。由于康纳出身印第安部族,长相太糙,手持战斧,战力惊人,加上又杀掉了自己的发小和父亲,最后村子的土地也没有保住,导致网上一说起他就是狂战士,没脑子被人骗,只会莽。但这些说法,与游戏创作者的设定并不相符。
说回莫霍克人,我们习惯把他们称为印第安人,但印第安人其实包含美洲许许多多的民族,也没有组成一个国家,类似“少数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通称。莫霍克人生活的地理位置(美国东北部的寒带地区),生活方式可以类比中国的满族。他们是母系氏族,男子狩猎、贸易,女子种植、采集。莫霍克族是易洛魁六大部族联盟之一,易洛魁联盟占据着如今纽约州及周边的广大区域,也就是如今为人熟知的新英格兰地区。
易洛魁人极具政治智慧,将易洛魁联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伟大的和平法”,甚至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先驱。根据最新研究发现,这一联盟早在1142年就已形成,而联盟之紧密,让富兰克林都哀叹:“野蛮人能组建联盟,英属殖民地却不行”。易洛魁人使用精心仪式化的系统来选择领导人和做出重要决定。他们说服殖民政府在联合谈判中使用这些仪式,并培养了一种基于礼仪性制裁而不是偶尔杰出的个人领导人的政治睿智传统。可以说,易洛魁人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美国的政治文明做出贡献。但另一方面,易洛魁人也非常好战,因为本族人口稀少,他们便从对外族战斗中俘获奴隶。
易洛魁人的政治手腕不仅体现在能团结好自己的6个部族,在踏入北美的众多欧洲国家中也混得很开。我们所知的印第安人被强迫西迁发生在1830年,但实际上早在1600年初欧洲人就和易洛魁人有接触,他们之间的接触以贸易而非征服为基础。欧洲人从易洛魁人手中大量购买毛皮,而易洛魁人从欧洲人手中购买金属刀具、水壶、火器。16世纪末,法国在北美北部一年有1000艘船的贸易量,相当惊人了。
易洛魁人先是1648年依靠荷兰人供应的火器,打败了依靠法国殖民者的休伦族,领土史无前例地扩张,也帮助荷兰人打破休伦族对于毛皮的垄断,这就是北美历史上的“河狸战争”。从1677开始的一个世纪里,易洛魁又把英国当成了新盟友,1677年易洛魁联盟和纽约殖民地结成了史称“契约之链”的同盟,该同盟旨在让易洛魁人统领其他所有部落,从而使纽约在经济政治上相对其他殖民地占据支配地位。1710年四位酋长亲自去伦敦和英国安妮女王缔结盟约,之后作为英国盟友参与了大量英法,英西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1701年易洛魁人也与法国签订了中立条约。
通过发掘利用英法两国的软肋,易洛魁联盟成为18世纪上半叶最主要的权力掮客。易洛魁视维持各欧洲殖民地的僵持局面为保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条件,任何一方的压倒性优势都将严重损害易洛魁的地位。
17世纪20年代后,由于英国教会的迫害,大量英国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英格兰地区,与之前做贸易的欧洲人不同,这些英国人最关心的却是获得印第安人的土地。早在此时,英国人就开始使用各种伎俩逼迫酋长们签“弃权声明”,想方设法地抢走印第安人的土地,而不是我们以为的1830年西迁开始时。已经有很多印第安部族开始消亡,但长袖善舞的易洛魁联盟还存在着,并且依然是新法兰西和纽约之间边界的重要力量。
随着英国殖民地面积与人数的不断膨胀,英国与法国和印第安人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终于爆发了法国与印第安战争。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英国vs法国与印第安联盟的战争,而不是字面上容易误解的法国vs印第安人战争,也就是七年之战的北美战场。七年战争是英国、普鲁士联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的战争,甚至学界认为这是第零次世界大战,或者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虽然七年战争全面爆发于1756年,直到1763年两国签署《巴黎和约》告终,但是北美的战争早在1754年就打响了,游戏中1755年海尔森和康纳母亲齐欧带领众多印第安盟军伏击布雷多克所的那场战斗,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著名战役,这场战斗中参战的1500名英军阵亡456人,是英国军队在整个18世纪最惨痛的失利。
战争的前两年对英国人是灾难性的,印第安人杀害了数以千计的英国人,法国也占领了英属要塞。但是随着英国对印第安人承诺明确殖民地和印第安狩猎场的界限,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背弃法国,加上英国新首相对北美战事的大力支持,英国最终在全世界战场上都获得了优势。在1763年签署的《巴黎和约》中,法国丧失了在北美的所有领地,而英国始称“日不落帝国”。
由于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耗资巨大,于是向北美殖民地征税,这便引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战后的北美殖民地一直冲突不断,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正式打响。战争伊始,英美双方都在争取印第安人的支持,而印第安人中最重要的就是易洛魁联盟。最终,英国方面的理由更有说服力。对于印第安人来说,美国的胜利意味着殖民活动向他们的家园进一步扩张,他们不相信美国喊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之类的花言巧语,绝大部分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国一方。
长达几个世纪的易洛魁联盟第一次出现了分裂,莫霍克族长约瑟夫布兰特支持英国,他率领六个易洛魁部族中的四个,向美国大陆军发起攻击。游戏中康纳的莫霍克族人也是支持英国,对美军发起战斗,因此信仰自由平等,因而支持美军的康纳不得不和他的好友相斗,并杀死了好友,就是这场联盟分裂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康纳的一大黑点,但它实际是来源于历史的剧情杀。
1779年,乔治华盛顿命令丹尼尔·布罗德黑德上校和约翰·沙利文将军率领远征易洛魁。这场战役使英国人和易洛魁人不再有能力对美国定居点发动重大进攻。
独立战争结束后,布兰特率领大批易洛魁人来到英属加拿大,获得了安大略省格兰德河的土地,在那里他们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易洛魁联盟。布兰特不鼓励印第安人在边境进行进一步的战争,并协助美国专员与迈阿密人和其他西方部落签订和平条约。
而美国的其他印第安部族却没有这么好运。虽然华盛顿、杰斐逊等人一直都希望能保留印第安人拥有的土地,美国政府也于1790年发布《印第安人交流法案》,宣布美国不能直接占有印第安人的土地,唯一获地途径是与印第安人签订割让土地的条约,但美国拓荒者经常超出条约规定的边界。美国军队虽然被派往印第安人的土地驱赶占地者,但杰弗逊就任时,美国陆军仅有4000人。而美国此时总人口已有300万人之多,人口还在迅速增长,根本无力阻止与印第安人征地的定居者。
在美国边界还蠢蠢欲动的英国便成了很多印第安部族的盟友。美国在1812年再次对英国宣战,希望快速征服人口稀少的英属加拿大,但反而败于英国和印第安联军之手。1814年英国战败后,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扩张的最后希望也永远破灭了,英国在《根特条约》中抛弃了印第安盟友,他们的命运就此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