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23.04.18
李泓铮 2023-06-02

一.雷雅晶、薛雯丹、段嘉伟、殷舒瑞、曹思雨、秦淑桦组

1.1普利兹克奖得主和评委的关系

首先该组讨论了普利兹克奖得主和评委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改组认为二者的关联性不大,只有极少数的得主和评委有师生、共同项目经历、交流、乃至于同国籍这种关系薄弱的联系。

普利兹克奖每年8-10位评审团成员由4-5位专业建筑师(内有2-3位普利兹克奖历年获奖者),2-3位建筑领域相关评审和1-2位非建筑领域评审(甲方代表、环境学家、评论家等)组成,比例约为4:2:1。总的来说建筑师只占一半,所以相互之间关联少也很合理。

但该组没有介绍如何判断两者之间没有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适合机器学习的问题。如果只靠手动网络查询的话,应该有许多错漏和失误,这也可能是导致普利兹克奖得主和评委关系少的原因,即并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在互联网上难以直接查询。

建议:将分析有无关系的方法详细介绍

 

.2普利兹克奖和其他奖项的关系

    由于普利兹克奖得主其他奖项较好查询,该分析可信度明显更高一些。最终该组通过对近年来普利兹克奖得主的获奖情况发现四种比较重要的奖项。分别是密斯·凡得·罗奖、英国皇家建筑学会金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阿诺德·w·布鲁纳纪念建筑奖。

之后比较了每一个奖项和普利兹克奖的获奖标准,但是最后的结论沦为大段的空话,没有转换成可以机器学习的语言,而只是大段的文字性描述,甚至没有关键词提取。

总的来说该问题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可读取的参数的,但最后没有完成这个工作,而停留在文字性描述阶段。另外其有对命中率的关注,但没有深挖下去,例如获得普奖和这些奖项的时间距离,或者同时获得几个奖项普奖中奖率是否提升

2011年):2016年以明确的社会目标来完成作品的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2018年凭借高质量和务实的建筑为印度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传统材料的运用,还是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都是以尊重传统建筑精神为基础。

 

一.普利兹克奖各时代未获奖建筑师分析组

该组由学硕和专硕同学轮流汇报,即学硕分析第一个和第三个时期,专硕分析第二和第四个时期。主题是对普利兹克奖没有获奖的建筑师的时代性原因。

但对不同时期的汇报陷入了无限制的对具体设计师具体建筑方案的详细描述,有一些跑题,并且给人困惑的感觉,没有讲清楚到底像安藤忠雄这些以后获奖者在讲述年代未获奖的建筑师到底为什么没获奖和有极大贡献的建筑师没能获奖的原因。(22建筑学硕组:郭霖桐、王扬、张岩、刘凡宁、徐一鸣,22建筑专硕组:牛洪彬、沈杰傲、卞轶力、梁汉雄、冯舒彤)

 

 

2.1第一个时期 1979-1989

首先该时期小组进行了关键词分析,根据关键词分析发现,本时期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为地域性,其次为人文关怀、后现代主义、对话传统、尊重文脉和现代主义。在1979-1989 年间,共产生了 4 个峰点,分别是建筑几何形态的塑造、结构的运用、材料的运用、技术的倾向,同时人的需求和对历史人文的关注这两项也占有极高的比例。

 

2.2第二个时期 1990-1997

首先进行了关键词在1990年以后,普利兹克奖的风向发生改变,逐渐趋于对地方文脉性以及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关注。注重建筑与地方性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相结合。在1990年以后,普利兹克奖的风向发生改变,逐渐趋于对地方文脉性以及地域性自然环境的关注。注重建筑与地方性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相结合。

该组对该时期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的设计理念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中词频较高的分别是文脉性、地域性、现代主义、类型学、自然等。

总的来说该时期建筑师的介绍至少有其未能获奖的明确结论,但也有共通的问题即没有说明为什么那么多没获奖者重点选取这几个建筑师,而只说在该时期有重大贡献,令人不知道具体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2.3第三个时期 1998-2010

该时期的介绍运用更多数学和图表,更能表达出未获奖者未能获奖的理由。

第三个转折点(1998年),主要在建筑造型上有所突破,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大相径庭庭。代表人物主要有: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诺量•福斯特、扎哈•哈迪德。

通过对该时段的关键词分析,可知材料与技术>历史传统>空间场所>形态风格>自然生态>精神感知>社会人文关怀>地域乡土。

该时期的分析关键是将不同建筑师的特点表明的更加清晰,不用纯文字的描述,而且有总结的图纸,可读性大大高于前两个时期。

该时期的分析引入了年龄这一个因素,主要获奖年龄在50-80岁之间,总体来说符合一个人在专业的全盛期(即年龄分布和别的专业奖项没有很大出入,是一个对个体分析有关,对群体分析关系较少的因素)。

最后,其总结为第三个时期未获奖主要原因为三点:1.候选者主题部分和当时代评选关键词2.候选者的年龄不符合主要获奖者年龄段3.获奖者的作品符合评选关键词,但是作品在同时代中特点不突出。

前两个点说明的比较明确,但是第三个点感觉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

 

2.4第四个时期 2011-2023

该组方法和一二时期大同小异,主要也是关键词分析。

第四个转折点(2011年):2016年以明确的社会目标来完成作品的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2018年凭借高质量和务实的建筑为印度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传统材料的运用,还是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都是以尊重传统建筑精神为基础。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