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chrei822.lofter.com/
点上面这个链接可以看到那篇文章,我的行文会一段一段地引用它的原文。全名叫《孙吴:真正的抗魏主力军,北伐主战场———“朴素的老百姓”不承认也无用的史实》
正史向,理工科文笔,可能需要中考水平的历史知识和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比较多的史料引用,但我尽可能给予足够的解释,以及过长的史料不看也不会影响总体的阅读,就像我列出的参考文献导师也不会一一审核(捂脸)。另外我连写了几个小时,所以某些地方可能精神比较抽象,还望能看到后面的读者理解。
总字数过万,我在附录中写了一点用博弈论解读三国演义的胡思乱想,对博弈论尤其是委托代理/演化博弈感兴趣/有了解的伙伴欢迎探讨!
引用框里的是作者原文,斜体的是文献引用。我会用“这位仁兄”“作者”“您”来称呼原文作者。
孙吴:真正的抗魏主力军,北伐主战场———“朴素的老百姓”不承认也无用的史实
这位仁兄好像是受了什么刺激,全文都是这种傲慢的语调(捂脸),但是我发誓我不能因为厌恶它的语言就歧视它的观点,我尽量。
因为谈东吴不能不谈孙权,所以先贴上一段三国志吴主传的结尾: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以及孙破虏讨逆传中的: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因为有人给我评论了一条说“孙吴政权在阻止了曹、蜀统一之后,居然没有主动打出去,简直活该灭国。在中国朴素的老百姓的价值观里这就是不思进取。
靠,还是受不了这种语调;这个评论是很无知的,史实上都犯了错误,但是作者傲慢的以偏概全只能说是半斤八两。我在附录3试图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为什么老百姓有这样朴素的价值观是合理的,我觉得这种用一个人的无知打死一群人的智慧的操作很幼稚。
这老生常谈,给我看笑了,所以这里对热心网友回复一下。
这倒是,想起孙权墓前一排张辽的卡。
热知识:孙吴是三国北伐次数最多,成果最大的政权,不能因为部分蜀汉粉口中那“朴素的中国老百姓”是【只读过《三国演义》和当代网络洗脑包】的史盲,就否认这一点。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
这是我从网上扒的,还没检验真假。(单独整理一下合肥:209年,孙权第一次率领大军攻打合肥,结果以失败告终。215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再度攻打合肥,结果在逍遥津之战中惨败。此后的219年、230年、234年,孙权又三次御驾亲征,想要夺取合肥,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孙权死后,权臣诸葛恪、孙峻、孙綝以及吴主孙皓也先后领兵攻打过合肥,结果全部失败。)
从209年开始到232年一共23年间,东吴发动北伐的大小战役无数,其中有记载的有以下战役结果:
公元209年,孙权别遣张昭攻九江,逾月,不果。
公元214年,孙权攻宛城,克城。
公元219年,孙权攻合肥,魏人严阵以待,不果。
公元220年,孙权遣陈邵据襄阳,为曹仁所逐。
公元226年,孙权攻江夏,不果。
公元229年,孙权攻西阳,退还。
公元231年,孙权攻九江,诱降王陵,杀伤数百人。
公元232年,陆逊攻庐江,不果。
简单地说,说东吴没有主动打出去的是史盲。但是这波打出去的成果和蜀汉也都是。。。以及三国演义怎么你了(靠,实在忍不了这种语调了),三国演义隐匿了孙权晚年的迷惑性操作,只能说是在偏袒东吴了。
我来告诉所谓的“朴素的老百姓们”,真实的三国历史是:吴魏战场一直是三国的主战场,类似于二战中的苏德战场;魏蜀战场类似于二战中北非战场。吴魏战场(苏德战场)才是那个重军短兵相接影响生死存亡的主战场,他们就是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模样。
先摘几段关于二战的材料:1944年9月2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对斯大林的致信中写道:“苏联军队打穿了德国军事机器,并且牵制了敌人大部分力量...”英美:“苏联红军是欧洲战场、乃至半个世界的‘解放军队’,没有红军和苏联人的巨大牺牲,想要打败穷凶极恶的德国纳粹是不可能的。”“苏联军民对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精神上的鼓舞,同样不容忽视。”
二战转折点包括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和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首先二战和三国不一样,三国被从北方统一,而轴心国是失败的一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如石亭之战(后面有详细补充),虽然使孙权威名大震并在次年称帝,但是对曹魏造成的伤害却并不是决定性的,也并没有使得两国生死存亡(更正一下,造成了吴国的“生”)。
其次,东吴战场很重要,从我上面列举的也可以看出,它牵制的兵力和长期对曹魏的消耗是不可忽视的,这一点的确因为三国演义等比较强调诸葛亮北伐而偏向受民间忽视。然而,东吴比不了苏联。苏联经历二战变为世界强国,与美国共为二超,东吴能吗?苏联的胜利能极大程度地鼓舞全世界人民反法斯西的信心,扭转德国一路碾压的局势,东吴能吗?
第三,魏蜀战场对曹魏的长期威慑,作者怎么能够忽视?比如魏明帝曹叡,看看诸葛亮去世前后这位哥们的表现吧,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噩梦悬在魏国的朝堂之上?以及司马懿,在魏吴战场的表现和在魏蜀战场的表现,这是北非战场吗?这是抗日战争我都信。
另外,跟南北朝有点关系,但不大。东吴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后来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提南北朝。
吴魏之战的规模与激烈程度均远胜于魏蜀之战。魏国在东吴边境的军事部署相当庞大,即便是兵力最少最少之时,也稳稳超过10万大军,一般都在10~20万人之间,而且是名将如云的全明星阵容,彰显了对东吴的深切戒备与战略重视。
首先,大兵压境和名将全明星阵容又不是没对过蜀汉,哥们。著名的襄樊之战,也就是著名的“东吴背刺”(关于是否是背刺我会在最后写一些个人想法)之前,面对关羽的,那才叫全明星(包括十万心心念念的张辽~)。后来的司马懿、张郃等名将也都干过魏蜀战场,并且张郃是死在追诸葛亮败兵的路上的。
其次,激烈程度的比较,比什么?比伤亡人数?比战将?比持续时间?比看客认为的精彩程度?还是我上面列出的东吴战绩。对于激烈程度,我不好评价。
反观魏国在对蜀汉的雍凉地区的兵力配置,即便是达到顶峰,也未能突破4万人。即便将不沿战线的关中地区的总兵力全部纳入考量,两者合力,其总兵力也不会超过8万人。数据就是最硬的事实依据,比任何人想象的因果都要直观。
哥们蜀汉一共多少人?一共多少城?一共多少将领?我没有考证过这些数据的正误,但是我知道杰瑞10平米的房产可能相当于我一生都挣不到的水平。归根到底,看威慑力,看影响,这是更合适的吧。
并且吴国北伐频繁,规模常达10万,而诸葛亮的蜀汉北伐就没有超过10万规模的(毕竟亡国的时候都数不出10万以上的兵)。相较之下,孙权投入北伐的资源和承接的压力都远大于蜀汉。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的时候,国家具体的户数,人口和军队数量有官方记载。蜀汉人口约28万户,共94万人。其中军人有10万2千人。如此看来军队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0%,这个比例和现代相差很大。”数据摆在这里,能够理解急于反驳的心情,不能理解乱列数据的心态。还有吴国北伐频繁,但是频繁不频繁跟影响力大小是无关的。孙权打一次逍遥津,和诸葛亮打一次陈仓,对魏国的消耗是显然不同的,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影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首先,先看曹丕时期。
诸葛亮开始北伐的前6年,夷陵大败,刘备奄奄一息,即将狗带,蜀汉生死存亡之际,孙权和曹丕翻脸变成真正的前夫哥,曹丕“失恋”发大疯三路伐吴搞得孙权腾不出手继续攻打蜀汉,给了诸葛亮及时喘息的机会。
谈正史的时候就扯同人我不好评价。为什么会翻脸,我接下来会分析历史记载。(三国演义这里处理得很好,吴蜀打架魏国肯定想插一手嘛。)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到“失恋”的曹丕对实至名归的三国第一前夫哥孙权投入了曹魏几乎所有的名将,名单如下:
1. 曹丕,36岁,魏帝,坐镇宛城指挥。
2. 曹仁,55岁,大司马,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率军攻濡须。
3. 曹休,年龄不详,征东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节钺,都督诸军事,率五州兵马二十余军出洞口。
4. 曹真,年龄不详,上军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率军围江陵。
5. 夏侯尚,年龄不详,征南大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率军共围江陵。
6. 臧霸,年龄不详,镇东将军,领徐州刺史,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随曹休出洞口。
7. 张辽,54岁,前将军,假节,随曹休出洞口。
8. 张郃,年龄不详,左将军,假节,随曹真围江陵。
9. 徐晃,年龄不详,右将军,假节,随曹真围江陵。
10. 文聘,年龄不详,讨逆将军,领江夏太守,假节,受夏侯尚别遣沔口。
11. 董昭,67岁,侍中,随曹丕驻宛城。
12. 蒋济,年龄不详,东中郎将,随曹仁攻濡须。
13. 赵俨,52岁,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任曹休军师。
14. 贾逵,49岁,豫州刺史,随曹休出洞口。
15. 王凌,51岁,兖州刺史,随曹休出洞口。
16. 辛毗,年龄不详,侍中,任曹真军师。
17. 尹礼,年龄不详,东莞太守,随曹休出洞口。
18. 曹泰,年龄官职不详,曹仁之子,随曹仁攻濡须。
19. 常雕,年龄官职不详,随曹仁攻濡须。
20. 王双,年龄官职不详,随曹仁攻濡须。
21. 诸葛虔,年龄官职不详,随曹仁攻濡须。
22. 石建,年龄官职不详,随夏侯尚围江陵。
23. 高迁,年龄官职不详,随夏侯尚围江陵。
24. 刘晔、苏则、黄权、许褚大概率随曹丕
25. 杜袭则是负责军粮调度
26. 满宠在江陵或者沔口
27. 吕虔、孙礼、孙毓等人随曹休军中
这些人兵分三路,曹丕投入的兵力保守估计最少也在20万左右,大概率接近30万人。而前夫哥孙权对阵曹丕,就拿出10万人,并且还不是全明星,因为陆逊就完全没参战,他的主要工作在西线等着刘备送人头,即便如此,孙权就凭着这10万人把“前妻”曹丕20多万人曹魏全明星阵容打回去了。
这一段战役在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如下,比较长,先贴于此:
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文帝报曰:“君生於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脩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仗,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
<对应三国演义八十四、八十五回>首先从文帝纪可见曹丕对于刘备的失败早有预料,其趁此伐吴,也是三足鼎立的几何结构所决定的。简单解释一下,这段话首先是曹丕要求孙权遣子为质,受到拒绝。孙权因为内难未平,用比较谦卑的语气上书曹丕,曹丕用了一大段君臣之分的话,最后还是说你早上送儿子来,我晚上就撤兵。孙权临江拒守。
我不知道怎么估算人数(哭),但是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曹丕的撤离并非作者所说的那样仓皇不堪,孙权的胜利也只是使得故事回到最初俯首称臣的状态,以及曹丕和孙权各自国内一堆事,原本也不准备你死我活。
另外,作者有故意误导读者对这场战役产生非客观印象的嫌疑。所谓全明星不全明星,在演义类可能比较重要,但是在实际战场上,此时蜀没有还手之力,曹丕派出这些将领打东吴是正常操作(不打仗白养着吗),以及东吴没有了陆逊,也还是有朱桓等后起的优秀将领。
顺便一提,某些蜀汉粉嘴里的【对孙权宝具——张辽】就是在这时候,一把年纪了还带病被曹丕派上战场,最后死在了前线。(张辽死因:老板闹离婚,无辜被牺牲)
史实错误,张辽为病逝,并在死前不久还击败东吴吕范。上述战役发生于黄初元年,并于当年十一月结束。张辽死于黄初三年,是三年孙权再次称臣之后还屯雍丘,在此得病。“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如果说张辽真的为孙权而死,也是因着孙权称臣和战败而死。
我估计孙权应该挺开心的,谢谢前妻曹丕专门让张辽送来人头,前妻姐超爱了。(关于前妻姐曹丕和孙权的爆笑二三事以后找机会写)
在基本史实错误的情况下打着正史旗号来写同人,这不叫ooc,这叫小丑。
说实话这阵容,我估计蜀汉的人都没见过,天天吹个蜀汉那个屁大点的事情———指:关(暴)羽(雨)北伐先被暴打,由于人缘太差,再被自己人集体抛弃,失了头和荆州。就这点事,往死里吹,三路伐吴估计史盲们根本就不知道。这孙权要是叫【刘权】,我都不敢想,这10万人对打曹魏20几万人全明星阵容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我们“朴素的中国百姓”早就吹到红移值8.68距离地球132亿光年的EGS8p7星系去了。
“我估计”后面的那句不作评价,也许孙权能够吓得曹丕不要孙权儿子作人质也认他这个大魏吴王,但是关羽能打得曹操想迁都,并且蜀汉从未称臣。你说是谁见过更大的世面?且孙权借父兄基业,而刘备白手起家从织席贩屦干到汉昭烈帝,蜀汉的规模限制了它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蜀汉的将帅没有见识。
另外,西晋和唐朝都有明确记载用诸葛亮的练兵法训练军队。
此外,关羽不是在北伐被暴打,而是北伐暴打曹操全明星的过程中被东吴白衣渡江“背刺”。关羽傲上而不欺下,孙权结亲之谈其实有离间刘关的嫌疑,以及投降的糜芳傅士仁等人中,糜芳发现真相后有过悔恨。因此人缘太差并被集体抛弃,是没有依据的。刘备杀刘封,可以看出蜀汉高层对待关羽的态度。最后的孤立无援败走麦城,与作者声称的原因并不一致。
我刚才解读了三路伐吴,为什么没有人吹三路伐吴呢?作者应该知道了吧。
以及汉室为正统是东晋开始的一些后人的观点,但是已经没有君臣的今天,正统在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用汉室正统打击魏吴的观点也已经在上个世纪被反思得比较彻底了,可以找当时的一些材料。
我的意思是,人们的确“吹”蜀汉,但正统性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大家爱蜀汉呢?
我不知道,也许陈寿知道(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在他写蜀书先主传和诸葛亮传等的结尾时;也许罗贯中知道,当他虚构火熄上方谷这样的情节的时候……
而且曹丕进行了三次伐吴。第三次被吴将高寿追得副车的车盖都没了,回去退一步越想越气,越想越亏,还拿前夫哥孙权彻底没辙了,只能找出十万八千年前的张辽逍遥津战绩,造谣孙权当时有10万人,给自己挽挽尊。过过嘴瘾罢了,结果这点事被蜀汉粉大肆宣扬,曹丕某种程度也算报了被离婚之仇(哈哈哈哈)。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径路夜要之,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吴主传》注引《吴录》
孙权一共打了五次合肥,全部以失败告终,数字与隔壁诸葛亮北伐次数一致(按学界主流意见)。
十万是造谣吗?这都能张口就来了(作者后面还有针对张将军的造谣)。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李典亦与辽同。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是不是造谣,地下问陈寿,问阵亡将士,问当年的合肥小儿们吧。
作者又哈哈哈,我简直是哈哈哈哈哈哈哈。
再对比一下曹叡时期,诸葛亮和孙权的北伐。
先看曹叡时期诸葛亮一次北伐。
想起我好像在文档开头说要平心静气,感觉我的语言已经有些犀利了。懒得改了,让我犀利地分析史料吧。
不幸地告知各位,诸葛亮228年一次北伐对曹魏只能算是蚊虫叮咬的小打小闹,东吴在东线对曹魏主动诱敌深入的石亭之战才是大伤曹魏元气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的结局,吴军大捷,在战场上斩首并俘虏魏军士兵逾万人,同时还缴获了海量的牲畜、战车及各类军需物资,数量之巨,难以尽数。曹魏损兵折将,南线魏军总司令曹休回去就气死了。(对不起,昨日重现了,眼熟就对了,同样是被孙权暴击,曹休石亭之战后和刘备夷陵之战后一个死法,支持他俩在地下一起痛骂孙权哈哈哈)
不是不幸地告知我们,是我们不幸地看见您。
这一段比较复杂,真伪相杂,所以我会引用比较多的史料,然后分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个部分是关于曹休和刘备的死。
摘录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休督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
三国志先主传: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WTF?首先对比刘备和曹休的死法,这有什么一致的地方?刘备驻扎白帝城,孙权“甚惧”并且请和。刘备是章武二年六月败绩,章武三年四月身死,他的死有多少是因为家底被耗,有多少是因为自己失败导致的羞愧、悲愤,有多少是因为病痛折磨而大仇未报,有多少是因为自己一度不听劝告几乎背弃了理想(我以为诸葛亮劝过,依据是庞统法正传“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有多少是因为要把一个烂摊子交给后人,我们不得而知。总而言之既然这位仁兄认为曹休是因为打了败仗损兵折将气死,还认为刘备也是这么死的,我只能认为它连三国演义都没有看明白(我只是说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死有明确的简化的原因概述:“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以及“同样是被孙权暴击”,我再补充一句:同样是被孙权“暴击”,曹休只能白白地回去,接收赏赐并且发病身亡,而刘备却可以在白帝城吓得孙权遣使求和。其实我个人并不只是孙权对刘备的畏惧或是刘备过强的威慑力,这也和东吴摇摆不定的战略目标相关。民间形成东吴不思进取的形象,与其说是不思进取,不如说是不知道它在进取什么。
哈哈哈的不作评价。感觉有点饭圈气。
第二个部分,倒回来说石亭之战。作者在这里的一些表述还是有道理的,我给出一些史料支撑
(更多可参考https://www.cne3online.com/culture/view/13779648/137845296024178.shtml)。
“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这是《三国志》的记载。“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石亭之战的物质影响如上。不过更大的影响,从孙权大规模封赏及一年后称帝,可见这场胜利对东吴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汉晋春秋》记载“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可见第二次北伐也是乘着石亭之战而行的。
另外,在陆机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摧锋,势衄财匮,而吴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陆机,西晋人,陆逊后人。)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石亭之战,作者的表述依然有诸多不妥。(我怎么看着作者的文风就血压高,歇一会再来写。)
第一,斩杀生擒过万人是个很恐怖的概念,但是吴大帝在合肥一送就是十万,不是更恐怖吗?以及一万两的牛马骡驴叫“海量”?
第二,石亭之战是否是损害曹魏的决定性战役?看看曹魏后来的表现吧,有没有被决定性地损害过都难说。
第三,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蚊虫叮咬?我实在没有找到第一次北伐的伤亡记录,不过“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关中响震和明帝亲往长安,这蚊子怕不是有毒(我为什么要在夏天讨论蚊子,悲)。
最后,石亭之战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我也是从这里第一次知道这次战役。所以这位作者侮辱看三国演义的老百姓,怕是有些偏颇。
这一战役不仅削弱了曹魏的军事实力,还对其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然后你猜怎么着,没错,孙权拍拍屁股快乐称帝了。这一胜利,极大地震撼了魏国,使其在接下来的20年间,对吴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与敬畏,不敢发动进攻。
考察孙权称帝前后的一众操作,石亭之战胜利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并不能造成快乐称帝。一路上的阻隔,包括被作者所轻视的蜀汉,诸葛亮对于东吴建国的态度,在孙权称帝的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后面说得对,魏国对吴的攻势在此后显而易见地沉寂了。
结果在某些“朴素的老百姓”口中,石亭之战这场由东吴方主动诱敌深入,歼灭和俘虏曹休1万多人和无数辎重的大胜,居然不算对魏北伐战果了哈哈哈。可能在这些人眼里,只有诸葛亮2万+人对战郝昭1000人都打不下来的陈仓才算北伐,孙吴所有战果均不算北伐。毕竟有祖传的精神胜利法,是吧。
我再次声明,把一些营销号当作老百姓是很具有侮辱性的操作,尤其是对我这种背政治书的人。作者这个哈哈哈是跟新三国的黄老将军学的吗哈哈哈哈。作者上面也有大量的偏见和一些史料错误,大哥不说二哥。
郝昭的胜利和曹魏事先做的准备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虽然看似只有郝昭一个名将在守陈仓,但背后是曹魏雄厚的国力。论证如下:
先贴史料:魏略:孔明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昭谓详曰:“前言已定矣。我识卿耳,箭不识也。”详乃去。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纔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
这里能够说明几个问题。第一,郝昭个人才能。第二,古代攻城的困难性,以及陈仓本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第三,郝昭使用的先进反攻城方式。也是在陈仓守卫战中,火箭第一次出现。第四,诸葛亮退兵和郝昭的准备,背后其实是国力的对比。
以及有人考证,认为诸葛亮第二次(228年冬)和第三次北伐(229年春,可以看见相隔很近)实际上是一次声东击西的操作,也就是说在久攻陈仓不下的情况下诸葛亮其实采取了另一个战略。无论这个说法是否成立,229年诸葛亮对战司马懿取得的丰硕战果可以否定作者所说蜀汉只是精神胜利的狂言。
硬要算的话,实际上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最大战果就是拿了两个郡,武都郡和阴平郡———which is 两个无人郡。估计让曹魏自己搞年终票选,北伐带给他们最大损害的是东吴还是蜀汉,他们100%会选东吴,因为他们不是“朴素的老百姓”,他们是记疼记打实事求是的正常人。
史料错误。第一次北伐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响应诸葛亮,投降了蜀军,关中大震,这应该是最大战果。另外,诸葛亮在关陇地区的声望也不失为软收入。第五次北伐,诸葛亮采取屯田政策,“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诸葛亮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谁得了这个政治呢?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损失较大,后面四次每次吸取前一次的教训,虽然没能得到很大的收获,但是自身损失较小,而对曹魏的震慑和伤害却是显然的(前面有论证过)。以蜀汉的国力,不断北伐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某次能够一鼓作气渡过渭水还于旧都,以及保持自身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缓曹魏的发展,削弱曹魏的势力。
作者的观点我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出来的,它也没有说,咱也不好问。
又开始疑惑朴素的老百姓到底是谁。实事求是的正常人到底在哪个国家会活得更好?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会告诉您的。
有功夫吹蜀汉北伐的那点鸡毛蒜皮的战果和几乎对曹魏没有的影响,我说真的,不如来看看真正值得吹一下的陆逊北伐拿下邾城的重要历史意义吧。
另外,实事求是的一个基本要求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武都阴平贫瘠是真,但是拿下武都阴平的战略意义并不是经济的贫瘠所能够否定的。武都或许还没那么高的知名度,但是阴平,有邓艾偷渡阴平直取蜀汉的存在,作者不应该忽视它的意义的。
邾城可不是没人口、没税收、没地理重要性的西北无人郡,陆逊北伐拿下的邾城是实实在在插到了曹魏的长江北岸。给东吴提供了一个关键的防御点,确保了武昌的安全,邾城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保护武昌的前线堡垒,也促成了孙权整体长江防线的坚不可摧(不好意思,灭吴也是因为刘禅投降,敌军从益州上游飘下来的,武昌防区中线和濡须口东线曹魏到死也不能破)。
接上一段,作者第一句还是在借经济来批驳战略,这是不合适的。以及我们知道关陇地区的人口土地状况,但是你现在敢让中国放弃关陇只要江南吗?后面在讲战略地位了,这就和上面一段相合。东吴取东吴的战略要地,蜀汉取蜀汉的战略要地,无所谓高下。
我再强调一遍。
曹魏对东吴的防备本来要远重于对蜀汉的防备,来看看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怎么形容吴和魏的关系吧。(不好意思,它压根没提蜀汉)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自北魏道武帝建国开始(公元386年),直到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结束,共计233年(北朝历史,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另外,蜀汉灭国于263年,且在当时不被尊为正统。
臣闻两汉警于西北,魏晋备在东南。是以镇边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实赖温良。———《北史·列传·卷三十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北朝正史认为:“两汉时期,国家的边防警备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到了【魏晋时期】,则更多地关注于【东南地区】的防御。”
偷换概念。我先分析这段史料。这是北魏官员袁翻在论及边疆防戍时的一段议论。所以备在东南的这句论述,其实并不是严格的历史考证,而是行文至此的一个笼统表述。
第一,魏晋备于东南,是说的魏晋两朝。司马炎出生于236年,诸葛亮病逝于234年,这个开国皇帝自出生就没亲身感受过诸葛亮的压迫感。众所周知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北伐再也没有这样大的规模和成效了,自然也不需要晋大加防卫。西晋防东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而且看看地图八王之乱都从那个方向来?所以魏晋防务的交集,的确在东南。
这并不能说明刘备、关羽、诸葛亮的北伐并不能造成威慑,而是说明他们的北伐威慑不够长远,事实上诸葛亮死后连魏明帝都陷入了极大的松弛之中。
第二,两汉真的只是防于西北吗?黄巾就是从东南兴起的。这也应了我前面说的,这只是一个朝臣在议论本朝事务时提到前朝情况的一个笼统表述。
东南!东南!东南!
这是个上过初中的人都应该有的识中国字的能力吧?
我认得呢。但您不一定认得我上面写的这些。
再来个两者同时北伐做例子。这总不能睁眼说瞎话了吧。
曹叡的青龙二年(234年),这次是诸葛亮第5次北伐,也是蜀汉和东吴联合北伐。结果曹叡的态度是在西线对蜀汉,就派司马懿以逸待劳,闭关不出即可;而对东线的孙吴,曹叡则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亲自到跑到淮南坐镇。
首先我说一下这次战役的结果。这个作者一会儿说战果一会儿说战争态度的。我就干脆两个都说吧。
第一,从战争结果来说,还是先贴一段史料,摘自三国志明帝纪。
“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我也分析一下这段话,魏明帝不仅断定孙权攻不下合肥,还怕他跑了(woc,我真心觉着这个皇帝说话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曹叡的军没走多远,孙权跑了?!这什么战绩。而西线的诸葛亮,是身死而军退,退了还让司马懿夸了一把,并且留下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
第二,从战争态度来说,司马懿为什么以逸待劳?哥们,没看过三国志和晋书,也该看过三国演义吧?诸葛亮能把在辽东和东吴大杀四方的司马懿打得闭门不出,这是诸葛亮的本事;司马懿能够靠闭门不出熬死本来屯田准备长远规划的诸葛亮,这是司马懿的本事。“闭关不出即可”,我在气哭和气笑之间徘徊。
而这一次更搞笑的是,此次北伐当孙权撤退后,有人建议曹叡去西线督战对蜀作战,曹叡直接说:“权退亮胆破,大将军已制之,吾无忧矣。”
来翻译一下,曹叡说:“孙权撤军了,诸葛亮会吓破胆。有司马懿大将军在,蜀汉的西线根本不可能有问题,我无忧啦!”
是我的话,我也会这么说,从司马懿写奏折和曹叡唱双簧、不出兵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司马懿的战略有着明确的认知和相当的自信。他过去能干啥?鼓舞士气?一鼓舞大家想进攻了怎么办?他们只能熬死诸葛亮,这样蜀兵自退。而曹叡这句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的话,不过是一个政治家和指挥官在这样的场景下的基本操作。毕竟冷兵器时代,士气有多重要,对一个皇帝来说,名声又有多重要。
然后这位大哥就这么拍拍屁股班师了,rayray你小子讲话一针见血到有点幽默了。“权走,亮破胆”———好简洁明了。
说明了曹叡这样说的缘故后,再来看看事实上诸葛亮有没有破胆。
三国志明帝纪“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这是孙权兵退之后的一段。破个毛线,诸葛亮数次挑战,生怕司马懿不出来打。但是天不假年,在曹叡和司马懿的死熬战略下,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
补充一句,这个作者一会儿用一个北魏臣子聊自家事情的一句概述,一会儿又用敌方鼓舞士气的一句大言,明知道这只是说法,不能代表事实,却故意做成这是三国史实的样子,其心可诛。
这句话说白了曹叡对诸葛亮已经相当蔑视了,他都懒得去西线,孙权一走,他安心得很。曹魏对谁的北伐更重视不言自明?但是“朴素的老百姓”知道么?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吃点洗脑包就出来指点江山。
分析了这么久,这段话不再能把我气哭,它把我气笑了。作者不断cue朴素的老百姓,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啥时候被开除朴素籍了。
这是懒得去吗?他去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有害。分析见上文。
他更重视谁能从这里看出来吗?不能,分析见上文。
我被洗脑了吗?是的,我被《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洗脑了。
而且历史事实明确告诉我们了刘关张,都是抱住了孙权这个大腿,在赤壁之战被带飞,靠着孙权在濡须口让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才有时间攒了一点基本盘,之前在曹操手里可以说混得一塌糊涂,无立锥之地可言。本来已经没有活路可言,马上就要去投奔吴巨的刘备,在傍上了孙权这个大腿之后,才有机会鸟枪换炮。
第一句话有道理,因为刘备当时本是一个依附刘表的客将,“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武帝纪)刘琮投得太快了,刘备不得已弃城而走,携民渡江,然后遣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后在诸葛亮、鲁肃等共同努力下,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于赤壁击败曹军。
但是归根到底,抱大腿不是因为个人的弱,也不是因为影响的弱(从长远来看历史影响到底谁更强?莫欺少年穷。),而是因为刘备只是一个客将,而孙权已经是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吴侯。一个白手起家,一个有父兄基业;一个励精图治,一个却连励精图治的机会都还没有。
此外,孙刘联盟能够成功,并不是孙权的失败,而是孙权的幸运。也并不是刘备的单方面抱大腿,而是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和鲁肃等东吴人的战略眼光所共同促成的。吴蜀合则两兴,分则两衰,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但长远来看,的确如此。
既然作者如此轻视刘备,大概是也有父兄基业能够坐领?不过我只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穷书生,并不这样看待。
当然,连【三国,刘郎,赤壁】这种牛都有人信手拈来有脸吹得出口。有时真的不得不为某些蜀汉粉口中“中国朴素老百姓”犹如城墙拐弯的厚脸皮和毫无逻辑胡说八道的能力而感到惊讶。
我就不一样,我同时为你和“朴素老百姓”的厚脸皮和胡说能力感到惊讶。
蜀汉在夷陵之战被重创,刘备死后,诸葛亮出师表里写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真是一点不假。
是的,但是五年后变成了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也不假。东吴很快又与蜀汉联合也不假。
真服了这群“朴素的中国老百姓”,有一种史盲但是精神胜利法的美,到底整天都是谁在代表中国老百姓天天搞那个香火文学,真的要命了。鲁迅先生这么评价某些人也一点不冤。
香火文学是啥?我只知道武侯祠在2023年参观量盖过了故宫。人们为什么要去参观呢?因为他们是史盲吗?
还是那句话,我平等地佩服作者您和那些史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1
说的对!刘禅自己都亲口说了,蜀汉国策是“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跟着东吴打,东吴有动作了就上去打配合。谁是主战场不言而喻了。
偷换概念。第一,这句话不是什么蜀汉国策,蜀汉要是真有国策也应该看诸葛亮时期。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蒋婉费祎蒋维传,是诸葛亮死后,公元238年,刘禅对蒋琬说的。
第二,诸葛亮死后需要过渡阶段,蜀汉再也没有了出将入相的诸葛亮,蒋琬主政期间,始终不曾发动大规模北伐。所以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觉得蜀汉不再有诸葛亮时期独自出兵北伐的能力。这在蜀汉末期更加明显(见谯周《仇国论》)。
第三,东西配合与谁是主战场无关。石亭之后东吴也联系诸葛亮出兵,照这么说魏蜀也能做主战场?
2
正确的判断。其实诸葛亮时期最大的北伐也是辅助配合孙权,很有自知之明。
无关。诸葛亮的北伐有的和东吴配合(比如第二次),有的没有(比如第一次)。诸葛亮对于北伐的时机显然是有考虑整个国际局势的,无所谓配合孙权。反而是孙权,md打了多少次合肥了,每次还自我损失那么多,还不如诸葛亮后面几次北伐呢。
最开始看到作者标题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一个营销号级别的文章,出于好奇点开。一步步往下看,发现还有不少史料,逐渐开始端正我的态度。再到后来,直到我看到张辽的死居然是死在石亭之战,还是被孙权打败之后,我瞬间质疑起了作者的专业态度。我只是一个尚在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并不专业搞历史,找的材料也只是我能够找到的极小一部分。但是我看着作者狂妄的用笔和离谱的“史实”,以及评论区的上面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上面两个的逆天言论,我开始想,我是否要写一篇反驳。
边想边往下看,我感觉我的血压越来越高。我越来越愤怒,越来越质疑,越来越难以克制我反驳的冲动。但是写一整篇?我怕我无法行文,于是我决定逐段地分析。
但是写下“反驳”两字的时候,我又犹豫了。作者的很多史料引用、观点分析其实是有道理至少是有可取之处的。想了想,我改为了“读后感”。
我知道,作者本意是要讽刺和批驳一些史盲。但是作者的态度相当的狂妄和愚昧,殊不知用错误的史料和偏颇的观点进行反驳,反而会激起至少是我这种人的反感。我平等地反感这两类人。
我也知道,东吴有很多粉丝,而我只是一个路人。我个人是从三国演义入坑的,入坑后看的第一部相关文献是三国志。可能因此,我对东吴的了解一直不甚深刻,三国志看到吴书甚至轻易地跳过很多人物。我也很幸运,在今天看到了这篇文章,让我能够重新正视我之前的错误观念。但是,无论是粉丝、黑粉还是路人,我想,既然我们想要了解历史上的他们,那就要公正客观,不能心怀私怨,更不能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基础错误。
写到某个地方的时候我说后面会专门写。但是临到此时我又不想写了。东吴有东吴的解释,但是借荆州的说法本身就受到学界的质疑。蜀汉有蜀汉的解释,但是关羽用人不当(糜芳、傅士仁等)和骄傲轻敌,包括刘备的用人错误(刘封等),都是造成这次失败的核心原因。三足鼎立的结构决定了东吴的操作其实是合理的、可预见的。何况在此之前吕蒙等已经趁刘备打汉中搞过湘水之盟,本就不可不防。盟友;孙权向曹丕称过臣,不是照样魏吴交恶吗?我更倾向于这是一场蜀汉原可以避免和防御,却没能够阻止的失败。
补充一点胡思乱想的博弈论解读。
基本的理论架构是,委托人要委托代理人做某些事,但是代理人做得如何,委托人不能完全知晓,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因此,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手段就是激励。但是我的目的是让代理人努力,有可能ta努力产出1或者5,不努力总能产出2,那么一个人产出1,一个人产出2的时候我应该给哪一个更高的工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胡思乱想了一下“出师问题”。
后出师表讲“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我以为,根据许多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认为偏安会导致社会以一个不一定很大但一定非零的速度下滑、腐烂。于是假设社会发展至少需要2.5,偏安可以得到2。出师未捷身先死,得到1;出师胜利,得到5,这样社会能够积极发展。一个短视的人(这样2.5-2的差距不大,未来的美好社会不如当下的纵情享乐),或者一个愚昧的人(也就是意识不到上述道理),它很可能以成败论英雄。毕竟出师未捷得到的还不如偏安。可是从社会长远来看。我们想得到的是5的收益,我们要激励的是出师的人,此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事前对于激励的设定,不应该根据绝对收益,而是应该根据绝对收益等等当中反映出的代理人的“努力程度”的信息。无论是得到1还是得到5,都应该受到更高的激励,如此才能鼓励人们进取,社会才不会缓慢腐败,最后被淘汰。所以不以成败论英雄,很可能是一个演化稳定战略——情怀和利益(不过这里是社会的长远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短期的效益),在这里同样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