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阴谋论者最得意的但也是极其不堪一击的,是对“目的”的论断。
其次是人设矛盾,任盈盈聪明绝顶,却好像从来意识不到二阶共识(我知道你不知道)。
今天又想了想,还是多写几点吧。毕竟阴谋论好像还是很吃香,而我还是看不惯。我就借任盈盈相关阴谋论来泛谈一下阴谋论吧。先写一点我的感受,我觉得阴谋论和宗教(也可以说邪教,因为下列特点是共通的)的逻辑是一致的。
这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很多的巧合,而文学作品则更加需要巧合,“无巧不成书”嘛。比如射雕里面,黄蓉为什么偏偏就漂到了郭靖所在的岛上?是有什么幕后黑手在操纵海风吗?那么黄蓉上岛,受害者是欧阳克,于是幕后黑手一定是欧阳克的对头……如此下去想要自圆其说都很困难,何况自己也应该知道发生概率会越来越渺茫。黄蓉为什么也到了岛上?tm不就是为了接着写小说吗?她不来,写不下去了呀——周伯通恰巧遇到被欧阳锋撑开嘴的鲨鱼也是类似。为什么祖千秋教的东西好巧不巧就用在了丹青生身上?有没有可能金庸写梅庄四友就像写渔樵耕读和瑛姑,就是为了炫技?无巧不成书,作者要炫技,主角只好“勉为其难”地学一学咯。
但是阴谋论者偏偏预设世界上没有巧合,既有表面的巧合,一定有背后的控制。就像你祈求佛祖保佑考试满分,然后考试真的满分了。于是你天天诵经礼佛。其实就是个巧合,我们都知道——他就是不肯承认巧合,同时也不肯承认努力,也即是科学的逻辑。想起之前有人用人类的肠胃是生物界最脆弱的来论证人类是外星生物的宠物,但是他们是当真不知道人类肠胃脆弱是因为千万年来吃得太好了吗?为什么吃得太好?生产力上去了啊,人类能成为所谓的万物之灵,就是凭借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和外星人毫无关系。如果他们不是哗众取宠(我一般不做这样恶劣的假设,且假若如此,我也不必反驳了),那么只能说明他们就是不相信科学。
这个词放出来大概会引发联想,其实阴谋论也好,宗教/邪教也罢,都导向存在一个神佛/大boss在控制整个世界,展开整个故事。大概不同点在于宗教把这个控制者看作神圣、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而阴谋论者则自己高高在上地审视着这个控制者,一边编造和嘲讽它的暗黑,一边试图把这种暗黑和对现实的不满联系起来。但说到底,它们对世界的解释,只能归结到一个人形的存在(高中政治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用这样的世界观看世界,不知道会造成怎样的颠倒。事实上对文学的阴谋论尚且只算纸上谈兵,对现实的阴谋论,诸如传了上百年的“黄祸论”等,其危害性和荒谬性一望便知。
我的看法分两点。第一是因果,第二是概率。因为现实中、文学中的巧合可能没有什么很大的因果关系,但是阴谋论却可以为它们找寻到很完整的因果链,如果不细看,几乎令人拍案叫绝。这样万事有果必有因的解读方式似乎道理完全,就像用佛祖显灵来解释考试考满分很有道理一样。然而首先想,现实是否如此?要是说有人蒙的全对,我不相信这样的巧合,这是第二点的内容。但是现实中无论是自然选择造成的,还是压根就不需要解释的各种巧合,层出不穷。这里我想引用一点道家哲学的思想: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庄子·刻意》)
所谓“知”指的是知识理性的方式,它包括概念思维、智力技巧等伎俩。庄子提出“终始无故”并不是简单地在“万化之流”或者物的层面上否定并取缔因果规律。庄子质疑和探究的事更深入、更根本的关系,比如道物的关系。他的意思是因果规律不足以探究更具基础性的道物关系,原因在于因果律所依凭的“知”或“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以后,庄子由思想世界转入精神境界。(郑开《庄子哲学讲记》,2016,广西人民出版社,P74)
引用这段并不是为了学术性的讨论,而是生活性的感慨:把一切归结于因果律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巧合,要用经典而不是统计的想法来解读一切,那不是在实事求是,甚至可能只能导出“人治”的宗教或是阴谋论。
于是第二点,也是我认为阴谋论最大的问题——概率。这里只需要两个原理,第一:概率越小越不可能发生,概率极小认为不发生。第二: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奥卡姆剃刀”原理)。
思维是用最经济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达客观世界,因果性只是思维的一种节约方式,物理学的公式也是这种经济性的具体实现,而形而上学的体系是无法证实的同语反复,形而上学体系的关键是不要自相矛盾,在逻辑经验主义里,形而上学被剔除出哲学。(百度词条“奥卡姆剃刀”)
再去审视这些阴谋论,比如讲田伯光是任盈盈的爪牙,故意赶着仪琳到令狐冲眼前。然后令狐冲侠义为怀一定会出手相救,从而落入整个陷阱中。顺着看似乎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倒着看呢?让您去实行会怎样?一步错全盘崩,哪怕是令狐冲身边多了一个人,不管是什么狐朋狗友,叫花子还是岳灵珊、陆大有,整个故事就变了;就算能找到符合状态要求的令狐冲,又一定能找到那么合适的仪琳吗?如果不是仪琳全力以赴的救治,令狐冲还能活吗?其中的变数太多太多了,概率会随着分叉点的增加指数级减小,直到成为一个不可能事件(第一个原理)。
当然,读者也尽可以像马伯庸那样新开一本小说,构造一些假设,重新写一篇独立的优秀的作品,比如他的《风起陇西》(三国“阴谋论”)、《太白金星有点烦》(西游“阴谋论”),这照样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是打着什么还原真相的旗号,自命不凡地以为这些不可能事件是一切的解答,只怕还是修行不够。(本文所指的阴谋论是后者,不是马亲王那种^_^)
然而回到上面所说的阴谋论,还会发现另一个问题。它不仅需要许多分叉点上都毫无差错地选择大BOSS设计的那一个,还需要加入很多其他的假设。最强的假设就是任盈盈是一心追求权力的,后面会说到循环论证的问题,这个假设我认为是任盈盈阴谋论中的公理性的东西,否则我同样可以用“任盈盈淡泊超脱”这个假设合理地解释整个故事(原文不就是吗?无巧不成书不就可以了吗?见下一部分)。又比如,阴谋论声称宁中则是任盈盈所杀,岳不群发现了,在言语里暗示了,并且以不收尸作为反抗——那么你必须假设,岳不群处于一种极端的疯癫状态以至于他不会条理清晰地告诉令狐冲杀害师娘的凶手,否则令狐冲未必不信。任盈盈需要对人性有如此精深的把握,而这是一个很强的假设,或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另一个问题,就是任盈盈为什么会把整个阴谋的陷阱对象定为令狐冲。令狐冲何德何能与大半个世界为敌(莫名想起楚门的世界)?于是阴谋论解释为,令狐冲身世不一般,他其实是谁谁谁的遗孤。乍一听有道理,当然这个作为一个小猜想也没有问题,但是纳入整个阴谋论逻辑体系就遇到了第二个原理的问题:
我用一个假设就能解决的事情,你引入了这么多假设。就算我们都逻辑完好,为什么听你的而不是我的呢?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宗教,没有佛祖没有玉皇大帝依然可以有大千世界,那么为什么要假设有一个需要我虔诚供奉和承受由此带来的复杂等级制度的神佛呢?
薛宝钗为什么要陷害林黛玉?因为她狂热地追求宝二奶奶的位置,嫉妒林黛玉的爱情。任盈盈为什么要把令狐冲逼得身败名裂、死去活来?因为她想要日月神教最高权力。刘备为什么要在白帝城埋伏刀斧手?因为他一心想保住自家的江山,因为诸葛亮会篡权夺位。你必须承认这些目的,否则无法进入阴谋论;你无法进入阴谋论,就是太天真,太无知,太不了解真实的世界并且缺乏阅读理解能力。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94版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首先世界上总还是有许多崇高或者超脱的东西,而不是只有利益、权力和宫斗式的争夺。这也是我最反感阴谋论的地方。我也上着经济学的课,老是和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最优打交道,但是大概每个讲理性人假设的老师都会保命似的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假设,因为现实世界并不如此。事实上更高的经济学也是对这个假设有修正的。为什么?因为现实不只有利益。因为现实中没有人会有无穷维的理性共识(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因为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多着呢。(保命:理性人假设不认为人都是逐利的,但是初等的题目一般简化为此。)
其次,如果说上面都还只是些不谙世事的情怀,那么《笑傲江湖》的结局,的原文如何解释?阴谋论编织了一整个完满的故事,却无法解释任盈盈为什么会嫁给自己算计了四十回的傀儡,并且和他归隐梅庄——或许你会想,她还可以暗中指挥日月神教,做事实上的教主呀。但是代价太大了吧,而且少林、武当还在令狐冲身后呢,一生一世瞒过枕边人,谈何容易?没有超脱淡泊的情怀,而去过归隐生活,谈何容易?带着火热狠辣的野心,却不去一统江湖,谈何容易?其实不用结局,光是琴声和中间的那些悲喜和语言,要全部装得以假乱真,就已经是极小概率事件了。
或许阴谋论的目的假设看起来更有嚼头,就像雍正皇帝死于吕四娘刺杀比死于丹药或者疲劳暴毙要更加能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但是哥们,就像三国演义是演义而不是史书,这些编出来的故事要当成什么“历史真相”,不成了《易中天品三国》了吗?
鉴于这个阴谋论好像还挺有代表性的,我试图作一个完整的分析。主要参考了知乎上一篇名为“《笑傲江湖》细思极恐的暗线真相”的文章(好像直接粘网址过不了审核?),读者可以不看(如果看注意维持血压)。
在此之前分享一下知乎上的另一个问题,可直接搜索“《红楼梦》影射苏联解体”内容。说这个也是为了给后面铺路,就像红楼不能直接和克里姆林宫挂钩,袭人不能靠拆成“龙衣人”就确定人设,这种隐射类的分析是要相当慎重的。或者扣住主题(“千红一窟”“仁清巷”),或者有充分的证据支撑,或者无伤大雅,否则只能归为证据不足,无中生有。
相互矛盾的命题可以导出一切命题。
下面分类分析相关阴谋论中的离谱点。
分两类,一是上面那段所说的隐射分析,二是把分明可以解释的巧合说成是无可救药,从而逼得读者只能接受它的阴谋解读。比如任我行之死,非要说成是任盈盈下毒。理由是任我行坐的那个仙人掌暗示着任盈盈的黑手,然后任我行死时的状态不是令狐冲吸星大法发作的症状。首先我不记得原文有说任我行死于吸星大法,他就是暴毙了,死于现代人可以死于的心脏病之类的又如何?据说这里还有政治影射那就不是我能涉足的领域了,只能说任我行在春风得意之时因为思虑过度而死,本身就构成了极强的情节张力。他不死于吸星大法,就能证明他死于任盈盈的下毒?那个仙人掌更是牵强附会,难道如来神掌能证明西游记是佛祖的阴谋?
类似的再举两个例子。第一是向问天本来有弯刀的,令狐冲见到的时候却变成了锁拷。试问一个带着锁拷拿着弯刀一路乱砍的人,你会对他有怎样的印象?首先的印象就是弯刀吧。但是当弯刀被打掉之后,最大的特征自然就变成了枷锁,有什么问题吗?何况既然向问天和这些魔教中人都是任盈盈安排的,任盈盈连宁中则和岳不群都算计得一清二楚,还会犯这种错?当然这个也不一定,不过前面的已经可以解释了,这个巧合压根就不必成为问题。
第二是拼命论证恒山二定是任盈盈杀的,通过积雪一章岳不群的语言来论证岳不群此时还没有自宫。
岳不群道:“你肯答应这样,那就很好。平之那家传的《辟邪剑谱》,偏偏又给令狐冲这小贼吞没了,倘若他肯还给平之,我华山群弟子大家学上一学,又何惧于左冷禅的欺压?我华山派又怎致如此朝不保夕、难以自存?”
试问这不就是在冤枉令狐冲吗?他冤枉令狐冲和自己练《辟邪剑谱》的相关性应该是大于等于0的吧?
比如对于这段:
岳夫人道:“将来杀林平之为珊儿报仇,这件事,自然是你去办了。”令狐冲垂泪道:“小师妹……小师妹……临终之时,求孩儿照料林平之。孩儿不忍伤她之心,已答允了她。这件事……这件事可真为难得紧。”岳夫人长长叹了口气,道:“冤孽!冤孽!”又道:“冲儿,你以后对人,不可心地太好了!”
令狐冲道:“是!”突觉后颈中有热热的液汁流下,回过头来,只见岳夫人脸色惨白,吃了一惊,叫道:“师娘,师娘!”忙站起身来扶住岳夫人时,只见她胸前插了一柄匕首,对准心脏刺入,已然气绝毙命。令狐冲惊得呆了,张嘴大叫,却一点声音也叫不出来。
阴谋论解释为任盈盈所杀。那么请问,宁中则就在令狐冲身后,任盈盈要在隔得如此之近的两个人之间准确地插入匕首——就算令狐冲大变之下没有发现,任盈盈就不怕令狐冲发现吗?令狐冲只是眼睛没看,耳朵比不上瞎子,但是武功如此之高,一个外人到他身后那么近的地方杀他的师娘,他听不见吗?任盈盈不忌惮令狐冲听见吗?
还有说任盈盈故意弹琴催眠令狐冲,耽误岳灵珊救治时间的。我后面会再分析盈盈和岳灵珊的关系,但是绿竹巷里令狐冲被《清心普善咒》催眠,他是心中清晰且有所抗拒的。可见琴声不是迷药,令狐冲若是因琴声而入眠,他不会完全没有意识——哪怕他没有意识,任盈盈难道就不忌惮他意识到?毕竟令狐冲一旦怀疑任盈盈,那就满盘皆输了。
还有令狐冲救仪琳、救向问天,令狐冲是心思很曲折的人,连他的师父师娘都无法完全理解他,任盈盈从何处知道他一定会做出这两个行为?万一他万念俱灰的时候突然不想走路了,就想坐在原地就不去救向问天,又当作何反应?向问天一路带着令狐冲逃命,万一谁一个失手拿下了他俩,又作何反应?
而若是走正常的理解逻辑,宁中则之死是很好理解的。金庸怕读者的价值观理解不了这件事,还故意写了注释反驳“宁中则大可不必自杀”的言论。
他出剑制住丈夫,忍手不杀,而丈夫却对他忽施毒手,如此卑鄙行径,纵是旁门左道之士亦不屑为,堂堂五岳派掌门竟出此手段,当真令人齿冷,刹那间万念俱灰,淡淡问道:“冲儿,珊儿真是给林平之害死的?”
细看宁中则临死前的操作,首先是把复仇之事托给令狐冲(可以对比01版电视剧,宁中则在托付之前说自己无能为力,这个托付也就不成为遗言。因此她也并不是当场死亡的),然后紧跟着岳灵珊的遗言说出“你以后对人”的话(有人说这里是在暗示任盈盈的阴谋,这还是个奥卡姆剃刀的问题,人家就跟着小师妹的遗言说得那么合情合理。就像滴翠亭薛宝钗就是从潇湘馆过来的,金蝉脱壳说出林黛玉那么正常自然,非要整一堆阴谋论)。
以及这段“万念俱灰”的话,就算不能共情,光凭这四个字,它也是自杀前的常见心理吧。
康庄大道不走,非要走阴沟吗?
还是以宁中则之死为例,既然阴谋论的目的性那么强,那么任盈盈为什么要杀宁中则?从感情上解释不了,宁中则巴不得令狐冲幸福美满,不会阻碍他们的爱情,自然也不会阻碍任盈盈的计谋——只能理解为宁中则发现了任盈盈的阴谋。
好了,任盈盈为什么杀宁中则?因为宁中则发现了她的阴谋。
你凭什么说她有阴谋?你看,任盈盈杀了宁中则。
全文贯穿着这种循环论证。其实看B站等平台上关于四大名著,尤其是其中某本志怪类的小说的阴谋论,会发现作者必须给定一个相当强的前提假设——整个故事就是一个阴谋。如果没有这个假设,我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理解一切,甚至还可以让那个阴谋论土崩瓦解。但是引入这个强假设,相当于就是马伯庸写小说了,Ta说的已经不是原文和真相,而是另一个故事了。
岳灵珊也一样,任盈盈多少次救了和预备救岳灵珊,无论令狐冲在不在?你怎么解释她杀了岳灵珊?这就是矛盾的。没有这个阴谋论的强前提假设,阴谋论压根就站不住脚,任盈盈她就喜欢令狐冲喜欢岳灵珊的样子,又怎样?
"曲大哥虽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琴音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光风霁月的襟怀。刘正风不但对他钦佩,抑且仰慕。刘某虽是一介鄙夫,却决计不肯加害这位君子。"(第六回 洗手)
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
琴音不可造假,现实中或许少有能体会之人,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环境。但至少金庸小说里,琴音不可造假和琴音能够感染不懂音律之人基本上是通用原理。乱引前提的人,如何解释这些?他们心中只有争斗和利益,自然也理解不了琴声的感染力。
平夫人能用手提人且指挥桃谷六仙,任盈盈也能用手提人且指挥桃谷六仙,所以平夫人是任盈盈扮的——学过三段论的朋友应该看出来了,这个好像叫中项不周延。至少等平夫人会隔空传声了再整这个幺蛾子吧。而且平夫人是确有其人的,平一指又不是江湖上无中生有出来的一个人物。可见阴谋论者已经到了怎样丧心病狂的地步。
在《笑傲江湖》这本书中你以为的善其实是恶,而你以为的恶却是善。而我们所认知的历史书中的人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善恶颠倒,真相残酷。真相往往很可怕,推翻了以往的认知,也很难让人接受。我认为金庸是一个智者,他看懂了一些历史真相,所以以这部小说来作为世人探索历史真相的启迪。正因为多数人都看不懂这本书,也就等同于多数人所了解的历史都是错误的。由于目前探究真相者过少,本文不再更新。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且不愿接受真相者自行离开即可。(摘自第二部分那篇阴谋论文章的结尾)
这个作者还搞了很多类似的说法,其实许多阴谋论区,尤其是面向大众的阴谋论作者都有类似的话术:“历史真相”“作者真相”“理解能力不足”“现实残酷”……首先给读者一个下马威,这部小说就是暗黑的,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暗黑的,你不知道是你没看懂,你不相信是你没理解,你信我的分析是你傻。结尾再来个首尾呼应,一篇阴谋论就新鲜出炉了。
而且作者的权威是要好好借重的,可以看不见作者的精神境界,看不见作者后记前言里的明示(“盈盈也是隐士”)和字里行间的暗示(如红楼梦“历看炎凉知看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但一定要表明作者很厉害,有深意,只有聪明人才看得见。全把金庸的后记视作无物了。
中间一定要搞出“人治”的必要元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也就是阴谋论中的大BOSS和受害者。让读者代入受害者令狐冲的视角,去痛恨无恶不作的任盈盈——
那么从阴谋论的幻梦中醒来的人,在现实中会如何对待他人呢?
阴谋论的创作者——尤其是暗黑阴谋论,本身带着对社会和他人恶意的阴谋论,自命不凡和鬼话连篇的阴谋论——要学会PUA读者。读者想要什么?读者不想要什么?想要真相,不想要平淡;或者经历了现实中的一些委屈,不想要温情,想要仇杀,想要黑暗;还有读者不想看书,但是又想装作看过“原著”的样子;又或许想要高人一等,享受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的碾压感。那么阴谋论就搬上这盘长着读者喜欢模样的菜品,吃了第一口,就逼你接着吃下去。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红楼梦》薛宝钗柳絮词《临江仙》)
其实我反驳这些阴谋论,究竟几分是为了逻辑,几分是为了信念?就像我从来不相信薛宝钗是封建卫道士或者恶毒女配,我找了很多理由,看了很多经典学了很多理论,但是那些宛转迂回的论证,是不是只是因为童年某个时候,读到那首柳絮词,读到那首海棠诗,螃蟹诗,感性的感动让我对这个人物肃然起敬,不需要任何理由,我相信她、敬重她、维护她,仅此而已。后面的那些论证,只是写给人间和那个理性的自己。
就像阴谋论认为田伯光、曲洋等人都是任盈盈的傀儡手下。可是当我看到那样生动的曲非烟,我不相信这是阴谋论者口中十恶不赦的爪牙;当我看到“真小人”田伯光,我不相信他的坦荡都是装出来的。
如果不是这种不信,我也不会花心思去反思;如果不是阴谋论的PUA,我也不会花时间去反驳。突然觉得我也有点令狐冲和林平之的傲气,一笑。
我看过一些分析任盈盈爱情观、权力观等等的书评。我在看小说之前就看过了01版(央视版)笑傲江湖电视剧,里面对任盈盈的定位是令狐冲的“知音”,并且通过“抢曲谱”的情节构建起两人的初期感情线,结尾也是一曲四下无人的琴箫合奏。以至于我看原著的时候最初的感受是任盈盈的戏份怎么这么少?令狐冲怎么过了这么多内容还想着娶岳灵珊?而且知音的意味也淡化了不少。以至于我又重回电视剧抚慰无语的心灵。
但我现在不认为原著的任盈盈有多大的缺憾(这里感谢 @闲时摸鱼 大大对令狐冲的解读վ'ᴗ' ի)。电视剧的立意和原著有错位,但它形成了一部独立的优秀的作品,我一样敬重(电视剧好像宣传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很切题)。对于令狐冲来说,任盈盈是他在飘荡人间最后的束缚、羁绊——也是最后的温情吧(毕竟对五岳剑派都能大开杀戒,却只是为了找到盈盈)。对于受三尸脑神丹控制的群雄来说,这是一个前期恩威并施(“杀孽太重”)后期逐渐变得温和的上级。她的爱情主动、执着却又并不折辱双方的尊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厌恶,还是很容易看到这个人物的手段和魅力的。
盈盈也是“隐士”,她对江湖豪士有生杀大权,却宁可在洛阳隐居陋巷,琴箫自娱。她生命中只重视个人的自由、个性的舒展,唯一重要的只是爱情。这个姑娘非常怕羞腼腆,但在爱情中,她是主动者。令狐冲当情意紧缠在岳灵珊身上之时,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纱帐外的大路上,他和盈盈同处大车之中,对岳灵珊的痴情终于消失了,他才得到心灵上的解脱。本书结束时,盈盈伸手扣住令狐冲的手腕,叹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终身和一只大马猴锁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笑傲江湖》后记)
她似乎很聪明,很厉害,初见时很惊艳,了解后很害怕,爱上后很可爱。但是她也从来都是她,绿竹巷中抚琴的那个婆婆,千秋万载令狐冲身边的“乖女孩”。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天。(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最后写点什么呢?我这篇文章主要是自用的,往后也可能不再有这样闲散的时光了。但若有同好指正交流,自然更加喜出望外。写完了觉得,可能阴谋论不承认而现实又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我们应当珍惜的东西。比如巧合,比如温情。本来写了一大段“或许”,我都删掉了。现实中出现了什么,再去体会吧。祝福看到这里的读者,也能遇到温暖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