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系统——人格转换
人@系统——人格配置,基于链接,需要转换人格。
人格配置,本我、自我、超我3种,看起来很简单,但转换会很困难。
因为人格3种,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也不在同一个系统,而是在三个不同的界。
这三个界,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最基本的就是现实界、思维通道、意识界。
对于人有意识的知识而言,这三个界各自的基于是感官、思维、意识。
而其中,思维,在佛法中是第六意识,是狭义上的意识,或者意识界的投射。
所以,包含概念的歧义性在内,有很多模棱两可的状态,需要界定。
人格转换,在大多数情形下,是模糊控制的。
这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太会出现混乱,因为有一种自平衡机制。
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进入混乱状态,很难调适,而且越调整越乱。
所以,人会有一种散漫的状态,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自觉地梳理。
这是一个完全概率的事件,尤其随着时间漂移,可能器质化,再也无法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人格转换,是一种类似生死的边界,有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
这也是自闭状态和神经症状,不明原因,也难以解脱的一个原因。
正如炁功,有一个找病、翻病、祛病的反复一样,人往往会选择放弃。
自闭状态和神经症状,本身还是一个向上提升的说法,是顺序进阶。
当一个人,人格处于向上提升和向下坠落的交错中,会更加地难受。
尤其,当人格3种纠缠在一起,从主体经过功能成为对象时,基本无解。
这就象是一个结上,打了另一个结,越是想解开,却越是打了更多的结。
心有千千结,结无千千解,这一个说法,可以说明这一点。
那么,怎么可以让人格,可以更好,或者更自由地转换?
其实,这有一个边界条件,就是看见。
正如一个人闭着眼睛打领带,和睁开眼睛是不一样的。
而且,这不是一个领带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看见。
在看见的基础上,还要看清楚,了解自己的心结,是怎么打的,又要怎么打开?
现在,看见是没有问题,关键是一看之下,是一团乱麻,会让人心乱如麻。
所以,这是一个勇气,还有耐心的问题,真的面对自己,是很难的。
但是,当一个人一旦有勇气面对自己,并静下心来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地难。
而这时,人格转换,就具备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条件,可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