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人@系统——心一境性
美廊 2019-07-20

人@系统——心一境性

这一篇,可以说是人@系统——心,对应脑的部分,但会有更多细微心识。

心识,这一个概念,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佛法,在意识之外要加一个心识?

现在,有点理解了,四禅八定关于心一境性的说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息。

从高维主体的确立,到纯粹,再到真相,可以确认心一境性的心识作用了。

 

心一境性,搜索了一下,有不同的理解,最基本的就是,心住于,或者专注一境。

这没有什么不对,也很好理解,但和儒学道一样,不够究竟,本来道也不究竟。

道,非常重要,但是一个对象,是没有功能的,这一点刚才才意识到。

在中国文化中,道可以理学,也可以心学,其实是有内在的意识逻辑的。

道和理,就象道和德一样,都是功能化的一个方式,理和德才是功能。

那么,道以理和德而言,反而成了一个主体,但这一个主体,不是道,而是逻各斯。

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逻各斯的镜像,或者对象化,是一个通道。

当然,这一个通道,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必须有主体,才可以理解。

老子之所以认为道,玄之又玄,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自然属性,意识的主体性缺失。

此外,老子在周藏书室的亲历,也可能决定了他,见识广但缺内核。

这和现在的学术体系中,写论文的思路类似,是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不是从无到有的。

不过,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论文的典范,因为开启了自然之道。

 

回到心一境性,老子也是有意识的人,也有心灵,也是意念相续,也有心境和意境。

所以,心一境性,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心灵,这一个时空来理解,就是心灵的时空性。

但这不够,起码相对于意念相续的一念一念来说,颗粒度不够,有点粗了。

心灵,无疑是一个整体观,尤其时空感,也非常好,但正如宇宙,需要星辰一样。

一念一念,就象是心灵的宇宙中,那无数无量的星辰,而且一念也是一个宇宙。

所以,这是一个嵌套结构,心和念,是一个整体的一切,一切之一中的一切。

有意思的是,念的结构,可以看作是今心的组合,就是现今,或者当下的,即时的心。

这也就不难理解佛法中的心识,有多一心识和一一心识的说法了。

以此而论,心学也是一个整体观,和道一样,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就是道境。

整体观,很重要,但的确不够究竟,所以要细微心识,就是有更高的颗粒度。

念,相对于心,是即时的心,就可以理解了,而且心一境性,就是缘于念。

“云何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

那么,数数随念,和三摩地,又是什么意识?

 

以我自己的理解,数数随念,就是所缘一境,自觉意念相续,并以心识观察。

但还有一种更好的说法,就是于一境中,我以意识,意识到,意识的意念相续流。

简单说,就是作为主体的意识,意识到(功能),作为对象的意识,在一念之境中。

三摩地,一直也没有找到梵文的本意,可能有三界的意思,也有三界合一的意思。

三界合一,是意识的合一,因为唯识论,所以意识意识意识三重意识合一,就是三摩地。

但这可能更象是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亲历和境界的不同说法。

心一境性,本质上念一境性,是一念一世界,是细微心识,是多一和一一心识。

不过,这些都只是对象说法,只有主体亲历了,才能理解其中的细微之处。

 

人@系统——心一境性,是要亲历的,就是要应用,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所以,

心一境性,需要有一个基于意识的主体、功能、对象的新的解释。

通常,人的主体并不纯粹,就是人格3我,乃至灵和肉的视角都在。

所以,心一境性,其实是一个组合态,其中念并不是纯粹的一念,而是概念的轮廓。

这也每一个概念,都需要界定的原因,作为对象也是可以界定的。

但主体,一时之间很难界定,因为带着功能,链接着不同维度和系统的对象。

这些对象,不止于念,还有物质象,所以很难界定,那念(即即时的心)的一境性。

那要怎么办?

 

其实,也很简单,就直接从主体的亲历入手,自我定位,看见主体所在的一境。

哪怕,这一境有多么地复杂,组合了多少个维度和系统的对象,都可以仔细观察。

关键是,怎么确定主体,所在的那一个境,又怎么观察那一个境中所有的对象?

这就需要一面意识的镜子,即一图一表,这一个视窗工具,看见自己所在的那一境。

有意思的是,一图一表测试之前的情境设定,本来就是心一境性的一个应用。

基于一图,先在现实界有一个定位,也是一境,是一个感官界的心一境性。

基于一表,带着现实界的定位,就可以看见意识界的一境,是心灵之境,或者意境。

一图一表之间,有一个思维的第六意识即内外门转的玄关,是思维之境。

心境,或者意境,都不过是思维之境的拓展,即思维通道,链接了感官和意识界。

其中的操作关键,就是主体,基于现实情境,进入心境,念是即时的一个心境。

意境,相对心境,是有了意识的心境,可以看作一种心识,但还不是细微心识。

 

总结一下,人@系统——心一境性,有纯粹的专注一境,也有组合的现实情境。

基于一图一表,可以自我定位,呈现心一境性,即一个主体意识所造的一个境界的镜像。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