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意识#应用集——意愿
美廊 2019-12-13

意识#应用集——意愿

这一篇的题目,想了一阵子,因为不确定,什么可以直通人心?

意愿,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显然会缺少关系,不如匹配,或者适配。

但后来想,如果一个主体不了解,又怎么匹配,或者适配一个好的对象。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判断依据的问题,但最终还是意识问题。

但意识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看不见,或者无从把握,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所以,还是回到意愿,这一个可以和意识链接的愿望,或者希望,有期望值。

最后,还是想起了TW关于心意识中的心,是一个主体的说法,忽然开窍了。

 

开窍,是一个奇点式的开始,是一个链接的通道打开了,也象是一扇窗,或者门。

窍、窗、门,是一点一点拓展的结果,是一个视野,从小到大的过程。

窗,是一个很好的地看的阶段,而到门,就可以入门,或者上手了。

从上手,到成为一个高手,又是一个过程,和窍、窗、门的过程不在一个尺度上。

其实,我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象限论的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的两个交叉带。

找不到一个很适合的词汇,从概念上,可以身心一体,和灵意两极,加以理解。

所以,心是一个同意的说法,心就是一三象限的人的主体说法,这是重点。

在佛法中,也有“心王”的说法,具体还需要再确认一下,但显然“心”为主体。

到这里为止,这一篇的题目,意愿,其实就看见了以心为主的结构,原意。

意是心音,愿是心原,这就是中文的一种现象学上的表达,非常地普通。

以此而论,中国文化的传统,所有关于“心”的部分,都是大致同意,或者通于意识。

 

这时,我可以看一下自己的意识,自己的心,是什么,和意识怎么链接?

一图,心是在6的,是一种灵通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心是一个四通八达的通道。

这和灵,有点类似,但不是一体的空性,而是四分的分工,或者分类。

这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总是会取象比类,或者取数比类?

知道什么,可能才是心,这一个主体的主旨,或者知其然,就够了,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心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或者心是一个整体,比如我心皆宇宙,宇宙皆我心。

这一个我心,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心既可以是整体,也可以中心,可大可小。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是一个悖论,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样,是纠缠态。

而意识,是一种分离态,一旦人有意识了,那就确定了什么,不能再纠缠了。

这样,AB型的特质,就好理解了,为什么总是磨磨蹭蹭,模棱两可,就是纠缠。

而纠缠,或者纠结就是心的特质,也是情感的特征,但可能和意愿不符。

因为意愿,是分离态,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悲剧精神是爱的根本,因为纠结啊。

心有千千结,结无千千解,就象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吱吱呀呀,百转回肠。

 

有点跑题了,这可能就是心的特质,心猿意马,跳出了意识的确定性,进了现象界。

再看一表,Y,已经是一个打结的效果,有点象是麻花辫,倒是有生命DNA的意思。

看来,生命真的就是一种纠缠态,不是纯粹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意识,而是合一体。

I,也有了点扭曲的意思,是一种交织的感觉,好象是需要一个对象的,是H的形态。

这象是一个人在镜子面前,看见了自己,意愿是清晰的,但满足却是混沌的。

心满意足,真是不是一个清晰的意识,而是一种模糊的东西,或者是重回混沌。

 

再看一下I门,感觉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形,一种是清流,一种迷糊。

清流的感觉,就象是洗澡,毛孔都打开了,可以清爽,但不能一直是这样的。

迷糊的感觉,就象是睡觉,毛孔都耷拉了,需要放松,不然总是紧张着,休息不过来。

所以,这也是一种交感,就象意识和现实,意识的清晰的,现实是混沌的。

生命,在灵魂的尺度上,就如清流,而在肉身的尺度上,真的是水清而无鱼了。

以此而论,意识实相,不同于感官现实,是有一层膜的,所以要以第一现实区分。

 

回到意识#应用集——意愿,有点象是理想和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其中的关键,在于意愿是分离态,而意愿的满足,却是纠缠态的。

这真的就象是情感,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远了就要拉近,近了就要距离。

因为其中的身心,和灵意是两种模式,就是一图一表中一三象限和二四象限的不同。

身心,是一个波的状态,是一波一波的,但本身是粒子,大尺度的粒子。

灵意,是一个粒子的状态,一粒一粒的,但本身是波,小尺度的弦。

这样的描述,并不是很准确,但可以看见量子物理的现象,就在意识实相中。

意愿,或者也不是分离态,起码不象意识,具有观察者效应,因为意愿也很笼统。

以此而论,意愿是也是心为主的说法,是通人心的,或者满足人心的。

所以,人心不是需要一个清晰的东西,而是需要一种模糊的感觉。

这意味着,意识#应用的主导原则,要从清晰明澈,转换到模糊控制的状态。

那就象是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的差别,意愿是不同的,主体、功能、对象都不同。

但二者之间,是相通的,因为意识是共同的,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或者现象不同。

 

总结一下,意识#应用集——意愿,区分了两种状态,分离态和纠缠态。

意愿,是意识的一种纠缠态,是主体明晰之后,再次基于功能,匹配合适的对象。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