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观·观念——跨维认知》第7篇 观·观念
美廊 2023-09-30

7 ·观念

经过周末的调适,从观念到观·念,再到观·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仍然是一个细分的进程,就是轮廓之后,需要从一念层级的颗粒度上理解。但反过来,一旦进入到一念层级,颗粒度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所有的名相,不过是一个镜像,一个影子,一个非主体的对象化的显化而已。理解了这一点,主体作为一个观念,也可以消弭;进而,真正地回到那一个自己的主体之境,既回归本体。

现在看来,主体作为一个观念的意义,就在于认出自己。这和人在18-22个月之间,从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是一致的;而观·观念,是要从一图一表这一面意识的镜子中,认出自己的一念,是意生身。当然人从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时,是一个镜像,是自身意识;而另一种影像,同样是人认出自己的一次意识,正好和镜像相互佐证。而从意识的镜子中,认出自己的意生身,不同于肉身之处,就在于更高的主体自洽。二者是一致的,只是颗粒度,或者主体自觉的不同程度。二者都会有执,既将认出自身,肉身和意生身当作了自己;而当确认二者都是代主体时,或者一个是肉身,一个是所执观念时,就退转,或者回到到了作为观察者的主体。

认出自己,是一个标志,是一个意识提升的指标,而最终是一个主体的自洽,或者自我确认。这其中,有一个类似于镜像和影像的相互佐证,需要一种外在的认可。这是昨天(20230108)才意识到的,今天可以记录下来,并最终理解其中的建构。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用"建构"这一个概念,而不是"结构";大概是因为主体性,因为建构属于亲历或者原创,是可以解构,并且重构的。这是一种自由,就是由自己这一个主体出发,最终又能回到主体;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或者解脱,正如所有烦恼不过是观念,或者名相而已。

......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