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际,一方面为了缅怀先烈,另一方面为了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裨求教训,以助益后人,我专程来到虎门炮台,查看鸦片战争时的遗迹。
我从广州东站乘坐广深城铁,约半小时到达东莞车站。广深城际铁路的公交化运营大大方便了旅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东莞火车站与东莞地铁无缝接驳,比较奇怪的是该市唯一的地铁线路就是2号线。
地铁几乎刚出站就涌入了许多人,拥挤异常。这趟车全程一直在地下运行,反而出乎我的预料。在虎门镇的外围换乘公交,极其拥挤。大多人都是到“威远海战馆”站的,而这是终点站。在乘坐公交的途中我发现,虎门镇的经济极其发达,有大型商城和许多高楼大厦。虎门广场有虎门镇的标志的雕塑。
经过漫长的站立,看到白色石栏杆外面宽阔的水面的时候,目的地就不远了。
海战博物馆外出乎意料地热闹。游客云集,商贾攘攘。这里虽然离珠江入海口不远,可水仍是淡水,仍是珠江的一部分。海战博物馆的领票处外排着长队。海战博物馆大门外又有长队。此时已近中午,迁延良久,方得入内。
馆分二层,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并附以相关物品和图片。本馆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花了不少篇幅进行背景介绍,把从文艺复兴直到中英贸易冲突的东西方发展变化分列两侧,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展示了英国情报人员绘制的地图,令人惊羡。展览中专门进行了中西火炮的对比,墙上的数据和另一侧的实物互相印证。遗憾的是我的火炮相关知识尚嫌不足,因而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在这里,墙上展示了战争期间清朝官员与道光帝的公文往来,与英国政府更换军官和外交官时的训令相映成趣。那些报告失败的奏折上总是少不了“愤恨至极”的朱批。字体虽不狂放,而心情自隐其中。旻宁只知道批评地方官消极畏战,却不知道亲眼看见巨大的蒸汽战船和新型大炮,会是何等的震撼。
馆中有个临时展,是介绍清末银器的。其中提了一道小问题,希望游客能尝试回答。
我的回答是0.81两和1270.65两,不过这和大多数人的回答不一样(如图)。不知道是谁错了。
出得馆来,沿江岸向西徐行。登上靖远炮台所在的山头,山上的树木已经非常茂密,无从感受当年这些炮台还在发挥作用时的视野。反而是在山下可以清晰望见珠江上往来的轮船。不过,从炮台向北走,虎门大桥破空而来的壮丽景象却是令人震撼的。
下得山来,继续西行,会经过清军营房旧址和火药局旧址,都是普通的旧式房屋。
威远炮台气势雄伟,虽然有不少墙壁坍圮,但炮位依旧完好,其中依然摆放着几尊当年的大炮。然而敝人不才,不能一一辨识,只记得其中几个是在佛山铸造,另几个则属克虏伯。游人众多,难以近前。而巨炮觇江,一如当年。
从海战博物馆出来,我们就到公交车站等待229路公交车。然而游客中似乎有许多人急于赶到高铁站,以便返回广州或深圳(可能还有香港)。公交公司临时加开了直达高铁站的专门班次,长长的队伍中,竟有近一半是去高铁站的。等车花了近一小时。等到在虎门医院下车,时间已经不早。我们徒步到鸦片战争博物馆的本部。
博物馆的院子内,虎门销烟纪念馆耸立在虎门销烟池旁边。池子看起来就是普通的水池,如果不是有介绍牌,没有谁会想到这里曾进行过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此时,博物馆已经临近闭馆了。
吃过晚饭,我到执信公园瞻仰了朱执信纪念碑,随后登上229路公交车赶往高铁站。天色渐暗,虎门高铁站出人意料地气派雄伟,不像是坐落在一个乡镇上,而往来乘客也非常多。
我们在夜色中跨过珠江,穿过南沙区,到达广州南站,结束了此次南巡。
地铁8号线里的广告好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