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乏其身,如果从词的本义来看,空乏是动词,使其空,使其乏,是为空乏。空乏其身衍生出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被动式的空乏其身,一是主动式的空乏其身,这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家,徒有四壁,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四面墙壁别的啥都没有,是一种徒;若你明明是什么都有,你却愿意只留这四面墙壁,则是另一种徒。
就如之前我写过泡茶的器皿,我曾经在追逐繁复的路上不遗余力一路前行,直到我的茶几上堆满了东西,东西放不下,又会把这些器皿放到书架上去,如此这般折腾了许多年,后来我从极繁极杂走向了另一极端——极简。我说过无数次,我现在生活大部分在努力的方向是做减法,把一些不需要的或者不必要的东西,一个一个减掉,这种快乐,也许必须是真的会做减法并且真的付诸行动,你才能体会。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极简是需要经历过极繁之后再主动选择的极简,这种极简才是真正的极简,这个道理跟不爱江山爱美人一样,必须是同时拥有江山和美人的帝王做出来的选择才有意义,无有江山的人说什么不爱江山,那是吹牛逼而已,又或者确有江山但仅仅只是说说,江山美人皆不放手,同样没有意义,所以历代帝王,真正能做到只取美人而弃江山者,恐怕寥寥,甚至几乎没有,我刚刚问了一下DeepSeek,它给我举了几位帝王,他们似乎多是喜欢江山亦爱美人,所以当你拥有过了之后,让你舍弃,其实很难。
我对于极简的追逐,最初见端倪的,也许是我的电脑桌面,我在Windows的年代里,我就把我的电脑桌面的壁纸给去掉了,然后把背景设置成了纯黑,我把桌面上的所有图标都给去掉了,只留了最常用的我的电脑和回收站的图标,一片深邃无比的纯黑,那个桌面我用了许多年。在那个时候,感觉我唯一能够完全掌控的,也许就只有我的那个Windows的电脑桌面了。一开始其实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再后来,其实是纯粹的喜欢和习惯了。
不过,那个时候似乎没有极简这个词,或者说,我的词典里其实没有这个词,只是觉得舒服,就很好。再后来,我开始把手伸往我的实体桌面,以及茶盘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喜欢的,是简单而明了的一切,一切弯弯绕绕的,能少则少。于是我在茶具上的追逐,从极繁开始转向了极简,我把茶几上的东西一样一样拿走,直到最后剩下的所有,开始都变得必不可少之后,我开始朝我的茶盘下手了,我在我用了几十年的紫砂茶盘上练习干泡的技法,练习了大概有一两年之后,我最终将茶盘给撤掉了。
最终定格成现在我使用的这般:煮水用的炉子,炉子上盛水的铜铫,一把泡茶的紫砂壶,一个喝茶的茶盏,一把筛茶用的公道杯,一个茶巾作垫,一个茶巾用以擦抹,一个装剩水的紫砂钵,再无其它,并且我把整个大茶几上的所有东西全部清空掉之后再喝茶,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
回望这一路走来,初中时代开始泡茶并且热衷于茶事至今,大概也超三十年了,前面的二十几年,是从一无所有去追逐繁复,一路往前,直到最后反朴归茶只专重茶事,又开始去繁从简,一切以茶事为本真,后面这几年始终在追逐极简,最终只剩下必要二字,舍弃了非必要的一切事。
就茶一事,我只是遵从自己的本心,经过了极繁,发现并非自己所爱,于是又从极繁走向了极简。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种选择是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然后写了一篇文章:《物欲流的三重境界》,我发现,原来,这一切是有据可循的,那之后,我接触到了一个词,叫极简主义。这部剧对我是颇有启发作用的,不过我似乎没办法像剧中人做的那般极致,我喜欢那个理念,但是我不会全情投入。
上班的时候,办公桌上的所有一切,我都将其搬离桌面,所有不是必要的一切,皆弃之,最终我的桌面上只有一外键盘和一个鼠标,连鼠标垫都没有留,那种感觉极度舒适。后来这两年,我回到家里办公,我的电脑桌上,反而不如之前那样简洁,因为我对桌面的掌控力,不如之前在公司上班那样好,家庭成员对于各个区域的边界没有在公司那般清晰,相对会比较模糊,当然我也放弃了挣扎,我发现,我只在我能够完全掌控的边界内会追逐我想要的极简,其它别的地方,我都会妥协。
因为,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喜爱而去强迫其他的家庭成员要接受我的喜好,我的舒适,不能建立在他们的不舒适上,所以,我只在自己完全能够掌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审美去操控。
现在我使用的电脑有两台,一台是Windows的笔记本,另一台是MAC的台式机,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两台电脑的使用程度半斤八两,都需要用到,有一些App只在一个平台上可以使用,无法完全集成到一台电脑上去,因此无法取一舍一,最终就全部保留下来。
MAC上我用的是苹果的妙控鼠标,并且MAC的键盘跟WIN的键盘是有点小区别的,所以虽然我的MAC键盘是有支持双模链接,并且我也设置了双模链接,但是WIN上需要鼠标,所以最终我在WIN插了一套蓝牙键鼠。就这样,我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桌面上,两个屏幕,两套键鼠,两不干涉,我的手在两套键鼠上腾挪,虽然不喜欢,但是很快也习惯了。
最近我的妙控鼠标开始出现问题,有时候总会无缘无故断开,这给我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于是我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要换掉这个妙控鼠标,因为这个鼠标使用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它还是妙控一代,现在都已经出到了第三代,然后我又开始发现,似乎很多人说,用妙控板的使用体验会比妙控鼠标更好,于是我又开始在考虑,不然直接换成妙控板。
如此犹豫,一直没有下手。最近天气转热,在银行App里用积分兑换电风扇,然后我看到了一款十分普通的双模鼠标,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如果同时使用两台电脑,妙控板或者妙控鼠标是不是不可取代,如果不是的话,为何不趁现在,把桌面清理一下呢,于是我突然做了一个最近一直犹豫却没有做下的决定,我用银行积分,换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双模鼠标,并且在鼠标到家的那一刻,我将它用蓝牙链接了我的MAC电脑,用它的USB链接了我的WIN电脑,同时我把WIN电脑使用的那套键鼠拿走,使用了现在的这套同样带有双模的键盘,于是我的桌面上,从两套键鼠,变成了一套键鼠。
不管是键盘还是鼠标,切换设备的时候需要在键盘上或者鼠标上按一个键切换,不是很方便,但是桌面上变得更简洁了,并且确实,普通鼠标对于MAC电脑来说,功能有些少,在系统里操作也会有一些不方便,但是我慢慢地在系统里寻找一些取代的方法,比如设置一些快捷键之类的,可以取代一些妙控鼠标上常用的一些功能,几天使用下来,慢慢地我发现,我开始比较习惯了。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力之强,绝对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比如一开始从WIN切换到MAC也是诸多不习惯,现在我在MAC的系统里的时间其实超过了WIN里的时间,反而回到WIN中不那么习惯,但是强迫自己两个一起用,慢慢地都会习惯并且都会形成条件反射,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将原来两套键鼠的使用习惯给切换成一套,并且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按我目前的进度,其实不需要太久就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但是我得到的——是一个更让我舒适的桌面,选择哪一个方案,就看自己的喜好与取舍了。
回到本文最初写的那个空乏其身。使其空,使其乏,是被动的空乏;而自主地空,自主地乏,则是主动的空乏。如之前所说的茶事,如之前所说的电脑桌面,如之前所说的键鼠方案……我一直的观点是,总需要经历过之后再做出来的选择,才有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经历过,方才知道你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只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的选择才会是最让自己舒适且愉悦的。
年过不惑,我发现,最大的舒适与愉悦就是舒适与愉悦本身,所有去达到舒适与愉悦的手段,其实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想清楚了这一点,很多时候做抉择,就会更容易直达目标。
以上,2025-05-01 11:12:14乙巳蛇年庚辰四月庚午初四。
头图由豆包大模型1.5 Chrome Engine 版本 121.0.6167.34(正式版本) (arm64)文生图模型3.0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