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重要的是跑完,而不是刚开始跑得有多快
文/吴淡如,选自《经历过,才懂得》
到目前为止,你总共在自己本来有兴趣学的事情上对自己说过多少次“唉,我看我没有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呢?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当作宣告某一段努力完全失败的休止符,也常被用来把某一扇门关上,继续走原来不必接受太多挫败、但也看不到新风景的旧道路。天分有那么重要吗?你高估天分的影响力了吗?
我访问过一位四岁就被称为音乐神童,长大之后在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成就的大提琴手,他一开始就否认自己是个天才。他说,他在美国接受访问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他的成功中,天分占了多少?“我想,百分之二十不到吧……不过,这百分之二十之中,我那从小就逼我学琴、不让我出去玩的妈妈,大概贡献了百分...
文/吴淡如,选自《经历过,才懂得》
到目前为止,你总共在自己本来有兴趣学的事情上对自己说过多少次“唉,我看我没有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呢?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当作宣告某一段努力完全失败的休止符,也常被用来把某一扇门关上,继续走原来不必接受太多挫败、但也看不到新风景的旧道路。天分有那么重要吗?你高估天分的影响力了吗?
我访问过一位四岁就被称为音乐神童,长大之后在音乐方面也有相当成就的大提琴手,他一开始就否认自己是个天才。他说,他在美国接受访问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他的成功中,天分占了多少?“我想,百分之二十不到吧……不过,这百分之二十之中,我那从小就逼我学琴、不让我出去玩的妈妈,大概贡献了百分之十五以上!”
天分确实因人而异,但我们常高估了它的影响力。回头想想我曾经说过“没天分,还是算了吧”的话,还真不少。老实说,多半因为我懒惰、不想持续,所以常在还没学到足以印证自己有天分的时候,就悄悄打了退堂鼓。
我曾与一位园艺高手在某个阳光充足的办公室里等候,他指着一株几乎生气全无的盆景对我说:“上一次我来这里,这丛竹子还生气蓬勃,现在竟然变成这个样子。照顾植物跟学习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如果你天天花点时间照料它,它就会长得很好;如果你疏忽了它几天,它就会出现残败之相。越看它,越觉得对不起它,越对不起它,越不想看它。不久,它就一命呜呼了。”
有多少可能会改变我们人生方向或增添人生乐趣的事,因为这种“越荒废越害怕”的理由一命呜呼了呢?听了他的话,我若有所悟。不只学东西如此,爱情也一样。越疏忽他,越害怕见他;越对不起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更对不起他。
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有虎头蛇尾的倾向。不是不想努力,只是没有持续。有时是刚开始过度努力,不久就弹性疲乏。或是刚开始的时候还蛮有兴趣,遇到了一点困难之后,就告诉自己“我没天分,算了吧”,然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就拿念大学时修日文来说,刚开始我比任何同学都努力,除了上课外,还上补习班,还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教材。我的室友每天早上起床念半个小时,我就发誓要比她拼命,比她多念一个半小时,这样总会比她强吧!
只不过,她那“每天半个小时”持续了四年,直到她考上日本公费留学还未停息;我那每天两个小时的努力,不断被“郊游、烤肉、恋爱和打瞌睡”穿插打扰,没一个月就出师未捷身先死,日文考试都以临时抱佛脚过关。
日后好几次奋发图强,甚至还天天随身带着日语读本,但也都在只有努力没法“不懈”的情况下随风而逝,然后告诉自己:“算了吧,我看我是没有学日文的天分。”现在,我竟仍停留在大一日文的水准。“算了吧”出现的频率越高,我们一事无成的可能性越大。
英国心理学教授迈克尔·豪(Michael J. A. Howe)专门研究神童与天才,他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一般人以为天才是自然发生、流畅而不受阻的闪亮才华,其实,天才也需要耗费至少十年光阴来学习他们的特殊技能,绝无例外。要成为专家,需要拥有顽固的个性和坚持的能力。每一行的专业人士,都投注大量心血,培养自己的专业才能。
一个人再有写作的才华,也要靠训练和经验才能抓住文学技巧的窍门。所有成功的作家一辈子都是读者,而且大多数在年幼时就养成习惯,将思想付诸文字。很多杰出作家早在童年尚未结束之前,就尝试过要写一本书。
这位心理学家还统计过,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要变成还不错的业余钢琴家,至少需要很专注地投入三千个小时的训练;如果想达到专业水准,一万个小时是跑不了的。像西洋棋、各种运动和外语,想要变得专业的时间也差不多。
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学习上的种种小挫败,并非因为没有天分,而是因为没有“持续贡献”。到目前为止,我投入过一万个小时以上的,大概只有写作吧?
不只是学习,一般女生最热衷的减肥也是“不需努力,只要不懈”。疯狂减肥的人,总是会失败。据统计,采取速成减肥法或节食减肥,在停止减肥两个月内恢复体重的超过百分之九十,而有副作用的则占百分之七十。
一位健身教练也对我提出忠告:“运动不需努力,只要持续,你一定可以瘦得下来!我最怕那些刚开始像拼命三郎的家伙,他们的元气总是会在短时间内耗尽!”
不用太努力,只要持续下去,现在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想拥有陪着自己一辈子的专长或兴趣,就像在跑一个人的马拉松赛一样,最重要的是跑完,而不是刚开始跑得有多快!
*选自《经历过,才懂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有删改 | 作者:吴淡如
—————————————————————
继续:访问网站 微博
期待您在文章末的评价中给我们五星,小编将继续为您推荐更多经典文章。
微信里也可加“读经典”,搜索“读经典”或是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找到我。
每天十分钟,静下心来,读点好文章!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的名片
文/沐沐 来源:MU事务所
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也许你以为别人看到,其实有人已经默默给你贴上了标签。或许这个标签很快随风而去;或许,这个标签,代表了他眼中你的全部。
朋友小M给我讲过他的一个经历:三年前他刚工作,家里急需用钱。他找当时的部门领导,领导只是简单问了几句,直接从个人账户转给小M十万。一年之后,小M把之前借的钱还了。
还钱的时候,领导问他:“知道为什么愿意把钱借给你吗?”
要知道那时候的小M,刚入职三个月半年,是基层职员。领导说:“我有个女儿,她贴在卧室墙上的照片里有你。”
原来领导的女儿在大学期间,也去特殊教育幼儿园做过几次义工。当时读书的...
文/沐沐 来源:MU事务所
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也许你以为别人看到,其实有人已经默默给你贴上了标签。或许这个标签很快随风而去;或许,这个标签,代表了他眼中你的全部。
朋友小M给我讲过他的一个经历:三年前他刚工作,家里急需用钱。他找当时的部门领导,领导只是简单问了几句,直接从个人账户转给小M十万。一年之后,小M把之前借的钱还了。
还钱的时候,领导问他:“知道为什么愿意把钱借给你吗?”
要知道那时候的小M,刚入职三个月半年,是基层职员。领导说:“我有个女儿,她贴在卧室墙上的照片里有你。”
原来领导的女儿在大学期间,也去特殊教育幼儿园做过几次义工。当时读书的小M是那个义工小分队的领队。小M每周组织活动,其他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参加活动,小M每周都去。领导的女儿去过五次,五张义工合影的照片上,都有小M。
领导说小M刚入职一周之后他就发现了,也跟在国外读书的女儿确认过,当时的领队就是小M。领导认为这个年轻人做了两年义工,更没有向任何人“炫耀”,踏实又善良,人品和前途都不会差。
听小M说完,我想起一件事。大学期间我在西安博物院做义务讲解员的时候,接待了几个从北京过来的游客。
当时我只负责讲解两个展厅,带一批游客一般需要三十到四十分钟。那天带他们出来,两个小时都过去了。他们的问题很多,在每一件展品前面都要停留。
展厅出来之后,引导他们在休息区休息,我也坐下来聊了几句。他们一直夸我讲的细致又有耐心,虽然是义务讲解,比专业讲解员还尽职。
知道我学的建筑设计之后,其中一位先生给了我一张名片:“毕业之后如果来北京,到公司找我。”某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
那时我大三,还没有想过毕业之后的事情。后来搬宿舍,那张名片也丢了,当然我也没有去北京。当时确实是在无意之间,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机会。
同学面试一家地产公司,和HR相谈甚欢。虽然说着让朋友回去等通知,已经明确暗示他被录用了。
临走时,HR说:“有时候跟一个人喝一杯茶,就知道是不是想要找的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你的名片。”
这位HR说得一点都不夸张,一个人是谁,并不是他的简历和名片上写了什么,而是他的所作所为。一些或大或小的事,也许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但是在旁观者眼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代表你这个人。
还记得之前广为流传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中,一个实习的男孩因为把两盒会议用烟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被领导看见, 领导否定了这个人。
之前单位一个很注重细节的教授级高工,他在学校面试研究生时,有一个学生穿着太邋遢,直接对他说:“既然你不重视这次面试,我们也不需要重视。不用面试了,你出去吧。”
这两件事仅因为细节否定一个人的行为,也许有不恰当之处。但是做的更不恰当的,是那两个男孩。这样与机会失之交臂,是领导太苛刻,也是他们用行为,亲手给自己的名片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否”。
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观察来判断一个人。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觉得:
一个穿着整洁,认真热情的快递员,做什么工作都不会太差;
一个能把最简单的工作耐心做好的实习生,交给他的事情我就可以多一份安心;
一个对待陌生人都客气礼貌的女孩,性格一定不会差到哪儿。
同样道理,我不相信:
一个在地铁上因为一句话就大吵大闹的两个女孩,有随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一个满脸愁云的人,内心对生活有满满的热情和期待;
一个在小事上谎话连篇的人,跟客户谈合作时能以诚相待。
总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好的坏的,都是你的名片。
不要低估周围人的判断力,认真的对待生活,和自己正在做的事。也许你以为没人看到的时候,有人已经给你贴上了标签。或许这些标签很快随风而去,或许,这些标签会一直跟着你,决定你的去留。
有人说所谓教养就是细节,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都是你的教养。有人说打败爱情的是细节,你的每一次猜疑,每一次歇斯底里,都是在亲手埋葬你们的感情。
细节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否定一个人。不要惊讶一个人对你的肯定和信任,都是你自己用认真和努力争取来的。更不要埋怨别人用一件事否定你,只怪你给了别人否定你的机会。
传统文化中,君子讲究“慎独慎行。做最好的自己,即使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你对生活认真,生活一定比任何人都知道的清楚,也一定会馈赠你想要的一切。
所以,出门带上笑脸,说不定谁会爱上你的笑容。就算下楼倒垃圾,也不要让自己邋里邋遢。
*作者简介:沐沐,非典型工科女,建筑师 | 个人公众微信号:MU事务所(ID:mushiwusuo)
—————————————————————
继续:访问网站 微博
期待您在文章末的评价中给我们五星,小编将继续为您推荐更多经典文章。
微信里也可加“读经典”,搜索“读经典”或是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找到我。
每天十分钟,静下心来,读点好文章!
请低配你的人生!(深度好文)
文/宋振杰
前些时,有一条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被广泛转发: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
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着实是因为,我们殚精竭虑追求的原来是一些自己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炫耀的东西原来就是一些累赘的、多余的东西。而且,因为对于这些无用价值、额外、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身体、心灵乃至于家庭幸福的代价。回过头来看看,想想,才发现自己误入了歧途,悔之已晚。
现代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妙龄少女,在不停地、不断地撩拨着人们欲望的神经,到处是...
文/宋振杰
前些时,有一条微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被广泛转发: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
这条微博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着实是因为,我们殚精竭虑追求的原来是一些自己本来就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炫耀的东西原来就是一些累赘的、多余的东西。而且,因为对于这些无用价值、额外、多余的追求,使很多人付出了时间、精力、身体、心灵乃至于家庭幸福的代价。回过头来看看,想想,才发现自己误入了歧途,悔之已晚。
现代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妙龄少女,在不停地、不断地撩拨着人们欲望的神经,到处是诱惑,到处是刺激,也到处是陷阱,让人们欲罢不能。这种情况其实在电影《大腕儿》中,冯小刚已经用他的冯氏幽默给人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里面的经典台词:
“(建房子)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有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实,上世纪末的冯氏幽默简直就是现代人生活心态的一个真实缩影和翻版。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去买电脑,导购员不停地推荐一款新电脑,什么双核处理器,超大内存,N个G的硬盘,上千万像素的摄像头,蓝牙功能……其实,你在来之前,对买电脑的要求不过就是“写写东西,上上网,发发邮件”这么简单。可是,你经不起导购人员的劝说和介绍,原来的想法抛之脑后,咬着牙花三倍的价钱把一台高配的电脑带回家,一段时间之后你才后悔起来:那些天花乱坠的功能几乎没用过!
其实,生活原来可以更简单的!这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生活理念:低配人生。
所谓低配人生,并不是让我们忆苦思甜,“艰苦奋斗”,过上那种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在这个充满选择的社会里,在这个欲望不断扩张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做到适可而止。这种生活态度,不勉强,不逞强,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有一位网友小田,两年前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0万,还有近60万的贷款,贷款15年,月供3000多,是他眼下工资的一半还多。刚开始他认为这样做不仅让自己住上了宽敞房子,同时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他挺高兴也挺自信。可是,一年之后,他感到这套房子给他带来的压力远远超过自己当初的想象。
小田说:“因为这套大房子,我的生活质量与住小房子或者租房子住的同事、朋友相比,下降了很多。同事们都去休假旅游了,但是我一想到休假会减少收入,就没有了旅行的兴致了;朋友邀请我一起去看演出,观看中朋友笑得前仰后合,可是我总在为几百块的票价换算成房贷的结果而感到懊悔;和女朋友去看个电影,都要挑选打折日……我常常想,我真的需要这样一所大房子吗,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变得这么悲催吗?”
更有甚者,因为这套大房子,小田和女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差,原因是女朋友希望他能买上车,希望买高档家具,家庭影院,总而言之,希望小田升级房子里的所有配置,而小田根本达不到这种要求,最后在持续的争吵中,与女友分了手。
现在,小田终于想明白了,他把大房子换成了小公寓,还在微博上注明:新生活,从今天开始。他说,我的房子变小了,空间反而更大了,我的理想有了更多的储存空间。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物质越多,给理想的空间就越少。适当低配的人生,不仅会让我们更轻松,更从容,提高幸福指数,也会让我们远离诱惑,更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居里的父亲知道后,写信告诉他们,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家具。看完信后,居里夫人若有所思地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居里对新婚妻子说:“不要沙发也可以,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还是不同意。最后他们决定,不再添任何家具了。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则有一个著名的“小桌子理论”: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学生桌模样。一盏台灯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摆放着稿纸或者电脑,其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在这张简陋的小桌子上,斯蒂芬·金写出了许多经典作品,他的不少著作一直稳居美国畅销图书排行榜多年。有一年,在夫人的建议下,他给自己换了一张又宽又大的写字台,材质一流,装饰一流,与他一流作家的身份更般配。可是,没有多久,斯蒂芬·金还是放弃了那张体面的大桌子。他说,这张大桌子让他灵感全无,注意力随时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儿吸引走了。自此之后,他只用小桌子写作,并将之作为写作的重要心得。
在高配置、高档化、光鲜体面人生的阴影里,可能蜷缩着无数卑微的、扭曲的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灵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钻石级VIP……即便你倾尽所有,暂时拥有了这一切,获得满足的可能不是自己渴望自由、实现价值的心灵,而是被世俗所熏陶的、渲染的、难填的欲壑。
浮躁难耐的社会里,2500年前老子的声音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丝清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继续:访问网站 微博
期待您在文章末的评价中给我们五星,小编将继续为您推荐更多经典文章。
微信里也可加“读经典”,搜索“读经典”或是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找到我。
每天十分钟,静下心来,读点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