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武当梯云纵,它根本就不是左脚踩右脚!
风格里哦 2018-07-17

梯云纵,稍微熟悉金庸武侠的人都知道,这是武当派的轻功绝学。在《倚天屠龙记》的故事里,武当派功夫有两大特长,一是内力,二就是轻功。后来的许多武侠游戏和文艺作品里,梯云纵也成为了一门标志性的轻功技能。

但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家在提起梯云纵时,总是会条件反射性地把它等同于“左脚踩右脚”呢?


其实,在原著小说里,并没有对于梯云纵具体招式和原理的描述,所谓的“左脚踩右脚上升”的桥段更是压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俞岱岩本觉得这干人个个凶狠悍恶,事不关己,也就不必出手。斯时见老者命在顷刻,只要一入炉中,立时化成焦炭,终究救命要紧,当即纵身高跃,一转一折,在半空中伸下手来,抓住那老者的发髻一提,轻轻巧巧地落在一旁。白袍客和长白三禽早见他站在一旁,一直无暇理会,突然见他显示了这手上乘轻功,尽皆吃惊。白袍客长眉上扬,问道:‘这一手便是闻名天下的梯云纵么?’俞岱岩听他叫出了自己这路轻功的名目,先是微微一惊,跟着不自禁的暗感得意:‘我武当派功夫名扬天下,声威远播。’说道:‘不敢请教尊驾贵姓大名?在下这点儿微末功夫,何足道哉?’那白袍客道:‘很好很好,武当派的轻功果然是有两下子。’口气甚是傲慢。”

“俞岱岩又惊又怒:‘你天鹰教好奸!原来这艄公是你们的人,赚我来此。’眼见小船已不能乘坐,纵身高跃,落向帆船的船头。这时刚好一个大浪涌到,将帆船一抛,凭空上升丈余。俞岱岩身在半空,帆船上升,他变成落到了船底,危急中提一口真气,左掌拍向船边。一借力,双臂急振,施展‘梯云纵’轻功,跟着又上窜丈余,终于落上了帆船船头。”

“他武当派轻功原为各门各派之冠,此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何敢有丝毫大意?身形纵起丈余,跟着使出‘梯云纵’绝技,右脚在山壁一撑,一借力,又纵起两丈,手中判官笔看准石面,嗤嗤嗤几声,已写了一个‘武’字。一个字写完,身子便要落下。他左手挥出,银钩在握,倏地一翻,钩住了石壁的缝隙,支住身子的重量,右手跟着又写了个‘林’字。”

“众人惊呼声中,只见张无忌抓着圆音高大的身躯微一转折,轻飘飘地落地。六大派中有七八个人叫了出来:‘武当派的梯云纵’!’”

可见,“梯云纵”就是一门高深的轻功而已,使用者在空中需要上升时,无不需要借助外力,而不是靠踩自己的脚就能飞起来。不仅梯云纵不是这样,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逻辑扯淡的轻功方式。因此,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虚假记忆”——明明并无实据,而且要论证起来也不难,但是大家却接受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并且当成了默认的事实。

当然,这种“虚假记忆”的产生肯定还是有源头的,毕竟“踩自己的脚上升”这个概念总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其实,在其他武侠作品里,这种略显滑稽的反物理功夫倒是确有出现——单田芳大师的评书里,就经常有类似踩自己脚跳起来的形容;而梁羽生、温瑞安、古龙这些作家的故事中,也都有过这种轻功的描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龙的《英雄无泪》里的这一段——

小高没有被她拖下去,反而又向上拔起,以右脚垫左脚,借力使力,又向上拔起丈余,就看见窄巷两边的短墙后,都有一个人分别向左右两方窜出,身手都极矫健,轻功都不弱。

他们窜上数丈外的屋脊时,小高也落在墙头,两个人忽然全部转过身来盯着他,脸上都带着狰狞的面具,眼里都充满了凶暴残酷恶毒的表情,其中一个人用嘶哑的声音冷冷地说:“朋友,你的功夫很不错,要练成‘梯云纵’这一类的轻功也很不容易,如果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实在很可借。”


看来古龙先生可以算得上是“元凶”之一了,正他直接把这二者联系在了一起。可是真正把这个概念传播得深入人心的,还要属当年那些TVB金庸剧。在早年许多武侠剧中,其实也都出现过这种“自己对自己做功”式的轻功镜头,例如朱茵版《射雕英雄传》结尾的郭大侠——

靖哥哥在掉下悬崖后,硬是靠着踩自己的脚又飞了上来。即使我们接受了在电视剧的世界观里郭靖能做到这一点,可是这毕竟也跟梯云纵毫无关系,此时张三丰都还远未出生,更不要提武当派了……总之,因为这种种因素巧合与推波助澜,“左脚踩右脚”这项反物理神功最终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跟武当派的“梯云纵”轻功绑定在了一起。



其实,这件看起来搞笑又有些奇怪的事情,就是一次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许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称自己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大体一致,然而这部影片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这种现象之前因为‘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应只是一个新名字而已。这个理论假设小量子波函数允许人们在宇宙的缝隙间穿越,达到一个此刻情景类似的时空,那个时空里的人们也都不是他们的朋友。直到大事发生——比如尼尔森·曼德拉的葬礼——发生,他们才注意到现实。”

简而言之,在一些人的记忆中,曼德拉这位名人似乎早就去世过了,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自己还隐约有着经历了这件事的记忆。所以当曼德拉真正去世的确凿新闻出现时,人们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两遍?还是大家的记忆都被重置或篡改过?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肯尼迪遇刺事件”、“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事件”、“金庸去世假新闻”、“摩根弗里曼去世假新闻”等等。其实,这就是把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既视感”事件,扩散到了更广大人群的范围里。一件事情,明明我有记忆或者概念,而且大家的认同也是一致的,可是最后我们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事实。

这里先不去讨论阴谋论与平行世界之类的脑洞,其实绝大多数“曼德拉效应”产生的情况,就是源自最基本的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距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大概就是今年年初上映后引发讨论热潮的电影《头号玩家》

然而,这个所谓的彩蛋压根就不存在——电影中诺兰根本没有说过相应的台词。注意这可不是曼德拉逝世那样年代久远又发生在国外的事件,明明就是最新上映的电影,大家都刚刚看过,而且验证起来也非常容易,可这个说法依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类被各种媒体疯转。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大众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所谓拟态环境,顾名思义,大部分人对于世界的了解其实都只是通过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实现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也就是说人们根据获得的信息在闹钟构建的那个“世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世界。这也就衍生出了诸如“美国/中国/朝鲜……其实是不存在的”之类的梗,它们产生的原理也是一致的——既然梯云纵可以被无中生有地安排上踩自己脚的设定,那么通过信息凭空创造出更大、更具象化的事物也不是没有可能。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出过国,他对于自己生活环境之外的整个世界的概念,确实就只是通过别人来了解的。因为不可能亲自去验证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理论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楚门的世界》的主角。

再加上“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效应的影响——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该理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当大家都坚称曼德拉早就去世过的时候,由于无法亲身查证,单独的个体即使产生怀疑,心里也没有底,无法出言反驳,这就导致了观点进一步得到大众的认同和背书。因此,所谓的“曼德拉效应”并非什么严谨的理科定理,而是一种社会学现象。即使纯粹出于无心和巧合,也可能诞生“梯云纵”这种大家一起错的情况;而媒体推波助澜的手段只要稍微高明一点,伪造出群体的虚假记忆恐怕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当然,抛去那些细思恐极的神秘事件,回到轻功这件事上。无论在哪个平行宇宙,只要牛顿定律依然生效,跳起来左脚踩右脚就都只有大概率摔成狗吃屎一个结果——终到头来,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这个就叫“梯云纵收束原理”。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