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古镇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位于贵州赤水市中南部,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的商品集散地,也是红军四渡赤水中“一渡”取得胜利的地方。
丙安,古时曾称为“炳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的大险滩而得名。后因惧火“炳”改为了“丙”,1962年建人民公社时,“滩”又改作了“安”。古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只一条水路可达古镇之前,而如古城堡样的古镇就建在河畔陡耸的危岩之上,绿水环绕,青山围峙,砌石为门,垒石为墙,数百根圆木支撑在凸凹不平的赭色岩石上,木质吊脚楼成排悬空昂立于赤水河边,伏栏隔河相望,吊脚楼经千年风雨仍稳如磐石,古镇里绿树丛荫,交相掩映,错错落落,别有风韵。一首“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古诗留传至今,古镇很古意,蔚为壮观。
经过一座拉索式木板桥面的铁索桥就到了古镇的寨门,狭窄而压抑,但走近之后登几个石阶转了个弯,就见一条宽敞的石板街呈现在眼前。一侧的木质小屋里,家家户户都做着旅游经济,兜售着各式物品,但门面的木板很有陈旧感,屋内的光线也暗,河畔的古树,陡耸的石阶,油亮的石板,乌墨的房瓦,仿佛和眼前并不平整的街巷石径一样,写满了岁月的苍桑。我踱步向着双龙桥方向走,以目光两旁“光顾”,就见一个女人并不大招呼门前走过的游客,而是专心地操刀切着什么。问及,石觳也,并告诉我这是“去湿的好补品,煮汤用”。这让只把石觳当花来养的我倒领教了。不远的地方,偶有锣钹声间歇传来,并不见人影,又问及,“有丧事”,但并不听闻嚎啕悲声。静静地走在石径上,旧房,旧街,旧屋瓦,古树,古桥,古寨门,个人埋着头,静静地守着自家门,做着自家的事,真仿佛有了一种历史的恍惚,时间真走到现在了吗?
从太平门往下看就是双龙桥,河中有九墩,桥面分九段,每段均有长4米、宽0.85米、厚0.5米的大石条铺砌,中间两墩凿有一雄一雌两条龙,或许“双龙桥”正是得名于此吧。在丙安,很多人都会在这里驻足,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红军的壮大若以巨龙比喻,在那生死存亡的一刻,更彰显丙安“一渡”蛟龙出世的神勇。沿着赤水河畔,我见有很多人在与红军将士的雕塑合影,他们个个都是真龙啊!我不禁感慨。古镇历史的隽永,近代史上的光荣,像奔腾不息的赤水河,像屹立不倒的吊脚楼,永远不缺乏它的吟唱者,身旁车来车往,不断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