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红军走过的地方 虾拉沱村

  虾拉沱村,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一个远离城市的藏族村落。1936年3月红军长征经过甘孜16个县,其中4万人在炉霍县停留半年,创办了红军大学、红军医院,建立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藏族地方自治政府 — 波巴政府,并在虾拉沱村组建了第一支红军骑兵师,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当时,红军伤病员有1100多人,虾拉沱村又是收留红军伤病员最多的村。


  时隔八十年后的一天清晨,我俩走进这座红军走过的村庄。村子并不算大,约百余户人家,典型的藏式建筑。村头,是架设在虾拉沱河上的石桥,过了石桥进到村子,就见道路整洁,沿路两旁的屋舍窗明几净,家家户户门前种有鲜花。那屋舍多以石木为材料,房廊门柱木头粗壮,墙垒石片密密层叠,就连窗框,不是因为你认出了它的式样,单就那上面一幅幅的图画而言,不经心的一眼,真错以为是一幅幅加了宽边框的油画展览呢。屋舍的大门看上去也结实的很,绘有鲜亮的图案,配以艳丽的大红,再与屋檐墙壁各式精美的图绘和褐红色氛围相呼应,白是白,红是红,蓝是蓝,质朴,干净,大气。


  藏族人的服饰多以咖啡色为主,但会以白色、湖蓝、翠绿、明黄色为混搭,可看上去没有太多的突兀,反倒给人以善良、宁静、稳重的感觉,这很符合多数藏民给人诚实、讷言、质朴的印象。我俩沿街走着,就见大门一开,村里的一些人家可能是送孩子上学,几个妇女在那儿平声地问候,见到生人也是微笑相向,在这个以“教育为重,上学为荣”的“全国文明村寨”里,给人的印象是友好而不卑不亢,平静而守循有序。


  虾拉沱村物产丰饶,在广场不远处的一组铜质雕像,展示了这片土地悠久的种植历史。据记载,当年红军来到这里,纪律严格,秋毫无犯,朱总司令还亲自下田耕种,与活佛做交心长谈。到红军离开炉霍时,基本保证了每人有10~15斤的粮,每个连有5~10头的耗牛,顺利地踏上北上抗日之路。而留在炉霍的红军伤病员也受到了藏族人民群众的保护,一些人与当藏民成婚,小小的虾拉沱村里,有80%的村民为红军后代,因而虾拉沱村亦被称为“红军村”。了解了这段光荣的历史,我心潮澎湃。回望虾拉沱村,红日,红房,红旗。我想,那夺目的红色,不但是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更是虾拉沱村人一心向党的红心。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