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宕昌县的哈达铺镇,在中国革命史上被称为“长征的加油站”,也是决定红军命运的决策地,充满了历史的传奇。
有大量的资料表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撤离江西根据地,最初并无“长征”的概念,当时的这种“战略大转移”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1934年底的贵州“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在黔北开辟根据地。1935年1月攻下遵义后,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6月完成会师后,中央又召开了“两河口会议”,提出“北上抗日”和“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但在具体落脚点上仍盲目。我们的旅行,走过草地,看过雪山,因而更知敌人凭借天险,把红军堵进甘南消灭的阴谋之险恶,也基于此,更知攻下腊子口、打通由川进甘东北唯一通道的重要和宝贵。
哈达铺正位于川进甘的节点上。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座落在一条长约1200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善的一条街,土墙,平瓦房,个别屋顶还长着茅草,十分“土”。其实,当年红军第一支队伍进入哈达铺是以“洋”的形象出现的:镇里的守敌得知腊子口攻陷后急忙逃入了岷县,而对由红军侦察连装扮成“洋”的“中央军”进驻镇公所浑然不知。
红军来到哈达铺,毛泽东和张闻天就住在“义和昌”药铺的后院里,这里前院高后院低,十分的幽静。而就在离“义和昌”斜对面约10米远,就是哈达铺“邮政代办所”。当年,“中央军”到了哈达铺,国民党驻岷县的一个少校副官刚从兰州到哈达铺,带着几个驮子装着书籍和报纸来看望“中央军”,稀里糊涂就当了俘虏,红军也从敌人的旧报纸里,知道了700里之外的陕北活跃着刘志丹及其根据地。此刻,我就站在邮政所前,看着岑寂的长街和稀稀落落的行人,体会着当年天意的巧合和故事的有趣,仿佛就听到从“义和昌”小院里传来的欢愉笑声。
“关帝庙”在哈达铺算是高大上的建筑了。就是在这儿,红军召开了中央领导人和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并就地整编了队伍,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支队(陕甘支队)。此时,我站在这决定红军北上转折点的大庙前。历史的风烟虽已逝去,但仿佛这里的会议仍还没有完,所有的人走过这里都是放轻脚步,怀着无限的敬仰,肃仰这个长征即将完成的转折点。
一个地方不被人忘记往往有个不平常的历史,一段历史不被人忘记往往有个不平常的故事,一个故事不被人忘记往往是其中有不平常的人,正是有了他,才成就了历史的传奇。站在哈达铺,你有很多的畅想,可以成歌者,可以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