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想 家


家是什么?是阡陌上那间静寂的小屋?是山坳中那座独立的板房?是河溪边最高的那个吊脚楼?还是草原上兀立的那个白色篷帐?是稠密密古镇一角那座不起眼的深宅?是密匝匝城市高楼中不腔调的那间小两居?是舒朗朗“新农村建设”联排屋舍中的某一间?是齐整整“棚改”高楼里的某一处?


……旅行的路上,每当看到早出晚归匆匆奔忙的路人,听到如候鸟般迁徙的打工者往返的车票讯息,我就想,这些或高大、或渺小、或教人羡慕、或让人同情“物质化”的房屋形象,莫非就是游子心中魂牵梦绕、难舍难忘的地方,就是他或者她的家吧?


好像走的越远,越是想家,脑海中家的形象并未因距离的遥远日渐淡忘,相反,而是愈来愈近;好像人越来越老,越是想家,心底中家的形象并未因岁月的久远日益模糊,相反,而是愈来愈清晰。

因此,父母那一代人说起家来,村东头村西头,包括邻居街坊都讲的不走样,“出来”六、七十年了,依旧不忘自己的“老家”。


一晃儿我也六十多岁了,不知为何,近来也常做梦,梦着梦着就回了家,但却又不是自个现在的家。在那个家里,我仍然是个孩子,家是狭小和简陋的,娃娃们吵作一团,屋子里你出我进、热闹纷争,像勤快的小蜜蜂,像匆匆的小蚂蚁?我忆起,那是小时候我们住过的家,是父母的家。

由此我也联想,父母们的想家,或许和我一样,家是儿时父母的家。


家是什么?说白了,无外乎是个“形象”,是个“物件”的符号,而它真正深深吸引我们、牵绊我们、困窘我们、澎湃我们的,正是这外在“形象”包裹的深刻内在: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妹的同胞之情,乡音邻里的亲切,家族血脉的维系。

因此在路上,再简朴的村落,再偶遇的民居,再熟悉的城市楼群或偏安一隅陌生的独舍,我都会以敬慕的眼光注视,因为我知道,那里蕴藏有语言难以描述的温馨和舒适,家的味道。

再遇有五大三粗的男人说起家,流露出的醉态或“软弱”,我也决不会笑话,因为我知道,那里包涵有文字难以形容的无私和真诚,家的暖意。那就让我多看几眼吧,替你,也替我,看你的家,想我的家。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