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别让过敏消耗掉你的春天...
zoe 2025-04-12

喜欢春天的人十有八九,讨厌春天的人万中无一。过敏患者大概就是那个“一”。

才到3月,北京城的三甲医院的变态反应科、耳鼻喉科、呼吸科诊室外已经蜿蜒起长龙,缓解喷嚏、流涕、瘙痒的抗组胺药物被整箱整箱地堆放在药房角落,等待着一个个焦急的过敏患者前来领用。

在北方,春天被花粉和飞絮所劫持,杨树、柏树和榆树的花粉颗粒在城市上空肆意狂舞。喷嚏连连的清晨,泪水模糊的双眼,甚至因为用力过猛而闪了腰的狼狈瞬间,春季过敏犹如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霸占了生活的角落。

过敏季似乎年年提前打卡,一次比一次来势汹汹。中国疾控中心推算,我国过敏性疾病患者已突破 5 亿人,相当于每 3 人中就有 1 人正在与过敏做斗争。过敏,正从一种不适发展为一种普遍的城市综合征。

过敏,早已不只是打几个喷嚏、吃几片药的个人小事,它背后潜藏着错综复杂的生态逻辑,与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等现代议题如连环套般紧密相扣。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花粉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花粉季节也被拉长成没有尽头的惩罚。

01 春天的代价

关于过敏的无声战役已在南北方打响。不过,这场战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遵循着泾渭分明的地域法则。

杨柳飞絮与柏树花粉是北京春季的主要过敏原,它们默契无双,轮番上阵。而在北京以北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春季的挑战往往是“复合型灾难”——当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流裹挟着黄沙的狂风呼啸而至时,桦树、杨树们也正值花粉弥散的高峰期。沙尘的物理刺激叠加花粉的化学攻击,让过敏患者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眼睛干涩发痒如同塞进了沙砾,鼻子则在喷嚏与清涕间彻底沦陷。

“绿色和平组织”担任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资深研究员的李朝指出:“春天的花粉过敏,它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花粉的种类,花粉量有多少,暴露的时间有多长,还有花粉本身的致敏能力,这几点其实和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气温升高、湿度降低、风速增大—— 这三重奏如同过敏的 "催化剂",使花粉浓度水涨船高,延长花粉季,增加人们暴露于过敏原的时间。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植物的生长周期提前或延长,花粉的释放期也比过去更长,甚至每年的高花粉季节都在逐渐扩展。

北京春季的过敏高发期与城市绿化树种的花粉飘散密切相关,而气象条件和城市规划则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气候变化,悄然拨快了植物开花的节律,延长了花粉播散的周期。气温和湿度则是花粉传播的“幕后推手”。近十年间,北京春季的平均气温悄然爬升了约 1.1°C。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却让圆柏花粉季的时长,从过去的约 21 天悄然延长到了 35 天左右。这意味着,对那些柏树花粉过敏者来说,每年需要严防死守的日子,硬生生多出了两周。

根据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的长期监测,北京的花粉浓度在 3 月至 5 月呈现出独特的“双峰”波动。第一个峰值通常出现在 3 月中旬至 4 月初,由柏科、杨柳科和松科等树种的花粉主导,其中柏科花粉占比高达 80% 以上。第二个峰值则在 4 月下旬至 5 月初,由银杏科和桑科植物接力登场。

湿度增加则延长了花粉悬浮时间,加剧过敏风险。风速在 2~4 米/秒时,花粉扩散最为活跃,而降雨则能短暂缓解这一状况。然而,北京春季的气候变化复杂,湿热天气和干燥风的交替出现,使得过敏风险难以完全规避。

更为严重的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直接促进了植物产生更多花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揭示了另一个让人不安的事实: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突破 420ppm(百万分率)这一警戒线后,诸如豚草这类著名致敏植物,其花粉产量可能飙升六成,更令人头疼的是,花粉中诱发过敏的关键蛋白质浓度也随之增加。气候变化不仅延长了“轰炸”时间,还提升了“弹药”的威力。

相比之下,南方的过敏问题则与高温高湿的天气密切相关。南方没有北方那种“花粉雪”的短期爆发,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应对的持久战。尘螨、霉菌、花粉轮番上阵,加上湿漉漉的回南天和弥漫的空气污染,让症状变得复杂而顽强。

“春天的代价:五官之中,三官在过敏发炎。”上海“敏妈”俞佳看着孩子,痛心又无奈。俞佳的孩子童童从小便有过敏体质,最初表现为皮肤过敏,后来演变为鼻炎、眼睛结膜炎。

每年春季,这个小小的身体都在与过敏进行着一场不对等的战役,持续数月,时轻时重。但今年的过敏症状特别严重,持续时间比往年长得多。“这一次是比较久了,大概从过年后到现在,陆陆续续,有的时候会有好转,有的时候又严重一点,已经持续蛮久了。”俞佳叹息道。

为了缓解童童的过敏症状,从上海的五官科医院到儿童医学中心,俞佳带着孩子多次就医问诊。尽管医生明确指出童童的情况属于过敏,但过敏原的测试却一无所获,医生也只能开些药物,治标不治本。“我们只能盼他长大些体质能变好。”俞佳说。

查不出过敏原并不意味着过敏不存在,而是因为测试本身存在局限性。来自广东肇庆市公立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卢辉,近年来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问题。他解释,除了常规测试范围有限外,气候变化也为这个难题增添了更复杂的变量。气候变化不仅导致花粉或霉菌浓度井喷,还可能在暗处催生新的过敏模式。

“以前浓度低的花粉,如今因为花期延长变得更普遍,”卢辉医生进一步解释,“甚至有些从前没有过敏史的人,现在也开始出现症状。”卢辉认为,这种动态变化让传统过敏原测试显得捉襟见肘。

作为全科医师,卢辉常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救护车上度过,外出赶赴急救现场。除了常见的突发心梗、车祸伤患外,他还会碰上因过敏引发哮喘的病人。“最严重的情况,呼吸像是被扼住了喉咙,”他形容道,“这些患者需要立即吸氧、接受抗过敏治疗,严重时甚至需要打激素吊针才能脱离危险。”

广东的花期不像北京那样集中爆发,而是分散在全年。湿气让霉菌滋生,尘螨活跃,过敏性鼻炎常年高发,连肠胃和皮肤都难逃其害。卢辉医生告诉我,过去五年,他明显感到过敏患者队伍在壮大。“春季来得更早,病人也来得更早。”气候变暖拉长了花期,花粉节节攀升,而如雷暴等极端天气又将这些微小颗粒推向人体脆弱的防线。“以前雷暴哮喘是医学教科书上的罕见病例,现在却不陌生了。”他说。

02 身体在反抗

当我们试图理解为何免疫系统会如此“草木皆兵”,将那些本该无害的花粉、尘螨误判为危险的入侵者时,我们的目光需要投向那些被悄然激活的“免疫炸弹”。

以春季最令人恐惧的圆柏花粉为例,这些微小颗粒一旦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体内,它们便会和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 E(IgE)结合。有意思的是,IgE 抗体原本是免疫系统对抗寄生虫等大型“敌人”的精锐武器,此刻却被“策反”,像地雷一般牢牢吸附在呼吸道、皮肤等处的肥大细胞表面。

一旦身体再次遭遇同种花粉,花粉蛋白便会触发细胞表面的 IgE,瞬间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血管迅速扩张、黏液分泌倍增、平滑肌收缩……随之而来的,便是那些熟悉的喷嚏、流涕、鼻塞、眼痒,严重时甚至还会呼吸困难。

在北方城市,风媒花粉如圆柏、杨树堪称空中霸主,一株圆柏年产花粉可达 5 亿粒,借助高层建筑间的风洞效应,覆盖数十公里,如同无形的黄色烟雾,令人无处可逃。科学数据揭示:空气中圆柏花粉浓度每立方米增加 100 粒,过敏患者鼻黏膜充血的风险便会相应提升 14%。

不过,北方春日的“敌人”还远不止盘旋于空中的花粉。当漫长的供暖季结束后,室内湿度回升,那些蛰伏在床褥、沙发、地毯中的尘螨便伺机而动。而在湿润的华南、华东地区,挥之不去的“回南天”则为霉菌提供了完美的滋生温床。墙角、卫生间、空调滤网等都是曲霉菌的乐园。北方的花粉与尘螨,南方的霉菌与湿气,它们共同构成了春季过敏的“南北围城”。

面对无处不在的过敏原,为何有些人安然无恙,有些人却不堪其扰?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卫生假说”便是其中一种解释。卢辉医生向我解释,卫生假说是现代免疫学中的一个理论,它指出儿童时期若缺乏对微生物和过敏原的适度历练,免疫系统可能会发育失调,导致成年后对花粉、尘螨等物质反应过度。

“比如,城市里的小孩,他们的环境过于干净,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这可能导致他们免疫系统的失衡。”卢辉医生说,相对而言,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区、常常与泥土和自然亲近的孩子,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往往更加健全。

卢辉医生指出,公众对过敏的认知停留在“体质差”这一简单标签上,却忽视了环境因素这个幕后推手。他回忆起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一位北方的学者,刚下飞机就在广州的花粉季和雷雨天的双重夹击下溃不成军,满脸喷嚏和泪水,只能戴着口罩硬撑完演讲。“他平时只有轻微鼻炎,但在南方的环境中,症状彻底失控了。”卢辉医生认为,这正是气候变化和地域特性叠加所导致的。

一个人是否过敏,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体质是否羸弱,往往是由于他的免疫系统突然遇见了前所未见的过敏原(如特定种类的花粉),加之可能存在的交叉敏感(对结构相似的不同过敏原产生反应),使得原本安静的免疫系统被意外激活,不由自主地陷入一场毫无准备的“战斗”。

过敏表面上看是个人的身体困境,但透过表象,其背后是更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和环境因素的交织。而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对这场愈演愈烈的“人敏之战”的推波助澜,却被长久忽视在公众视野之外。

“目前大众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康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极端气候带来的压力。”卢辉医生强调,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急需更多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来提升大家对气候压力下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03 何以平衡?

面对这场几乎年年上演的生态困局,政府并非没有作为。据媒体报道,北京已开始采取行动,陆续更新替换那些易致敏的树种,并承诺今后将严格控制相关树种的栽植量,计划到2025年更换30万株杨柳雌株。

回溯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风沙侵蚀,中国北方曾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防沙治沙和城市绿化运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让城市绿起来”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出于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实用考量,大量杨树、柳树以及柏科植物,特别是那些只产生花粉的雄株圆柏,被广泛引入城市绿化版图。

首都师范大学植物学家顾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过去造林,首先考虑的是树能不能活,长得快不快,能不能尽快形成绿色屏障。至于它是雌是雄,花粉多不多,会不会让人过敏,这些在当时几乎不在考虑范围内。”

为了快速绿化、防风固沙而大量种植的速生杨,若要替换成生长缓慢但适应性强的替代树种,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同等的生态效益。 

“北京过去的城市绿化和树种选择,更多考虑的是生态效益和成本问题,而不是花粉量。如今,我们需要对树种进行重新评估,选择花粉少的树种,同时还要考虑更换树种可能对整体生态效益造成的影响。”李朝认为,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树种,平衡生态效益与健康需求,跨部门合作至关重要,园林、气象、公共卫生等部门需共同制定应对策略。

春季过敏问题不应仅仅被视为个体的健康问题,而应上升到城市综合征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化进程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使得过敏问题从个体层面扩展为公共健康挑战。

个人防护是当下最直接的办法。“空气净化器、花粉阻隔剂、护目镜,这些对轻中度患者很有用,”卢医生建议,“但重症还是得靠医疗。” 对于重症患者,他推荐减少户外暴露,甚至在高发季错峰出行。“预防胜于治疗。”他说。

卢辉医生提到,许多患者因缺乏过敏知识而延误治疗,有些人会拖到重症才来急诊。他叹了口气:“很多人低估了自己的病情。”患者往往以为吃点药、忍一忍就过去了,却没意识到气候变化让过敏原更狡猾,从不过敏的人都可能突然中招。

“现在的健康课还停在洗手上,应该加点气候知识,让孩子学会认症状、懂防护。”卢辉医生同时强调,在公共卫生层面,过敏教育也需加强,通过中小学教育和大众媒体提升公众意识。

在卢辉医生看来,从气象到教育,从城市规划到社区管理,需要跨界合作。目前,他正在肇庆推动一个项目,将气候健康教育带进老年社区和农村,用简单易懂的工具包告诉大家:气候如何影响健康,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如果公众早点知道怎么防,临床压力会小很多。”他语气里带着期盼。

面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挑战,构建“低敏化”生活环境成为当务之急。国家疾控局等部门发布的《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一方案涉及多部门合作,旨在应对包括过敏在内的多种气候相关健康问题。

春天该是自然的馈赠,不是健康的负担。寄望未来,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与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以更健康的姿态迎接春天。

【看似很爽,实则让大脑「腐烂」的行为,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是谁?年纪轻轻,就活出了老年痴呆的感觉。

坐高铁永远记不住哪个座一个五位数的验证码,心里默念八百次上一秒攥手里的手机,下一秒找不到在哪里

出门后反复回想:「门锁了没有」口头禅:「诶,我刚刚要说什么来着?」

三十岁的大脑,像回南天烂了七天的墙纸。

放心~你不是一个人!

有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描述了这种「脑雾感」,一开始,他以为这是自己每天狂刷几小时手机、缺乏运动的结果。

但很快,他警觉忽视了一大因素:

沉 迷 刷 短 视 频

他认为沉迷刷短视频让他「大脑内存下降」「注意力和创造力都感到明显受损」。

这条微博收到了 2 万多点赞,评论区越来越多人自嘲,自己也有类似体验:短视频刷太多,感觉脑子都刷烂了。

在牛津词典公布的 2024 年度词汇里,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

脑腐

刷不完的大壮、小美和小帅

一场兜售 10.4 亿人的「电子榨菜」

脑腐,当然不是说脑子真的腐烂,而是一种比喻。

就如短视频被网友调侃为「电子榨菜」。意思是它们像榨菜一样,适合碎片时间,架好手机、就着外卖下饭看。

好吃但没营养。

短视频宇宙之大,小美、大壮装不下。

它的受众有多广呢——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 10.4 亿人。换算下来,平均每 10 个中国人里,就有 7 个人在刷短视频。

这么大的数量,历史上前所未有。

另一个让人心惊的数据,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竟高达 156 分钟——也就是人均每天刷短视频 2.6 小时。

什么概念?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也就 2.76 小时!短视频几乎垄断了我们全部休闲时间!

从恶女一夜逆袭的爽剧解说、「两只柯基为抢小母狗打架气绝身亡」的新奇资讯,到《雷军还没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搞笑集锦……手机一拿就放不下!根本放不下!

这是因为短视频本身,就是为了「劫持」人类的时间设计的。

在手机屏幕的另一头,是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钩子,抓住你的时间,防止你在 5 秒内滑走;

无限瀑布流以秒为单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刺激、反转;

算法会根据你的停留速度,不断优化推荐,从而精准定位你的喜好……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小视频反馈机制,可以成功触发大脑的奖赏回路,促使快乐递质多巴胺的分泌。

而你获得它们,只需要付出最小成本的努力:动动一根手指。

尊贵如君王批阅奏折短视频:你的新一代电子奸臣图片来源:irasutoya

低成本入场+即时反馈+不确定的奖赏

「下一个」「还有下一个」……

你看,这种频繁激发「渴望感」的设计路径,多么接近上瘾装置!

上一个让人如此获取愉悦的,不是 Candy Crush,大概就是拉斯维加斯赌场里的老虎机。

注意力被长期剥夺

「脑腐」的危害比你想象得还多

时间被劫持,原本计划锻炼、学习、陪家人的时间,如今在刷小视频中度过。但更可怕的是,你对此还无知无觉。

短视频给人最大的幻觉,就是「今天又汲取了很多信息」。

可其中又有多少留存在了大脑里?

那些未经查证的新闻资讯、娱乐圈的名人八卦、缺乏背景信息的纯情绪输出、重复度极高的模板化剧情演绎……就像包着鱼饵的鱼钩,一次次瞅准了我们的命门,诱使我们不断往上扑腾。你一个又一个地看!3 倍速地看!

灵异地是,大部分短视频难逃「爽后即抛」的命运。不管你津津有味地刷了多少,不久都会像宿醉过一样,陷入断片:试图回想,却一个也记不起来。

未能充分激活存储信息神经回路、形成长期记忆的碎片化信息,流经你的大脑,就好比竹篮打水——漏了个干干净净。

这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不少研究相吻合:你获取信息的过程越毫不费力,这些信息在你的大脑里储存得就越不牢固。

它们最大的危害在于,带来的「愉悦感」是暂时的,形成的记忆是近乎没有的,但消耗的注意力却是巨大的。

长期浸泡在短视频中,感觉自己脑子在发烂发臭,注意力涣散、迟钝呆滞、变得心浮气躁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

「脑腐」虽然不是医学上公认的疾病,但对身心造成的全方位影响,都与「健康」大相径庭。

研究发现,高密度而低质的信息,会促使我们在多个输入源之间频繁切换,形成多任务处理的行为模式,难以进行深度的持续专注。

一个人如果长期沉迷短视频,大脑对刺激的的阈值被拉高,试图再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时,会感到自控力已大不如前。

这可能是因为它们虽然激活了大脑奖赏,却也减弱了冲动控制。

大脑被短视频驯化,注意力被分割切碎,维持健康生活的意志力间接被削弱。

你将很难分辨:究竟是你在玩手机,还是手机在玩你。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另一个问题:朋友们,你是否想过,大部分短视频都是免费供我们观看。为什么不赚钱,还愿意花了牛劲取悦我们?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里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如果你没有花钱购买产品,那么那个被卖的产品,也许就是你。

贡献人头量,贡献流量,贡献时间……短视频是中性的、逐利的、工具的,怎么最大程度抢占你的注意力,他们就怎么设计它。

刷完过后,我们从中又获得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更多人思考和警惕。

诱发「有毒的」焦虑

短视频成瘾前,我们还能做什么?

如果内心感到自洽,刷短视频也没影响生活,刷点也就刷点了。

那句流行的金句怎么说来着?生活已经够苦了,吃点甜咋了!

问题是,很多人如今,已经陷入了一种享乐和焦虑的并织。

敲黑板,「脑腐」这个词,可不是人家出版社自己凭空评出来的,而是成千上万的网民投票选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词在网上的使用频率,足足飙升了 230%。用牛津大学教授安德鲁·普兹比尔斯基的话说:「脑腐」一词的流行,本身就反应了很多人对于自己在短视频上浪费了过多时间的焦虑。

多少人瘫在床上刷到忘记一天的主线任务,等到手机砸脸时,才发出一阵惊呼:妈呀!怎么两点了!然而又陷入懊恼、自责。

这种焦虑,才是整个「脑腐」影响链条里最「有毒」、给大脑带来杀伤力最强的。

研究发现,沉迷短视频可能影响人的情绪调节,诱发更多抑郁、焦虑。

此外,浏览短视频的过程本身,也可能让我们接触大量负面信息。

大脑被负面的资讯吸引,又会引发更多焦虑等负面情绪。

有小部分人对短视频的过度依赖,甚至到了不受控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比如睡眠障碍、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社交活动减少,甚至视力障碍、颈椎损伤等健康问题。

可能要考虑排查「短视频成瘾」(SVA)。

这种损害就不是用心理量表或问卷调查来描述的了,它可能已经形成了真实的解剖学改变。

大脑前额叶区域灰质减少、双侧小脑的灰质体积会增加。换言之,短视频成瘾甚至会导致脑结构发生变化。

风险最高的是大脑仍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

形成影响甚至会贯彻到成年后,他们患阿尔茨海默病(AD)和相关痴呆症的风险都会更大。

必须庆幸,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看见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

「脑腐」一词最早出现在《瓦尔登湖》,梭罗为了回归生活的本真,选择了隐居耕地。

我们不用学他,但或许,我们真的也可以制定一个《逃离短视频 · 拯救大脑计划》。

卸载不必要的短视频软件,或关掉它的「通知」提醒,减少刷的频率

今天下班回家,就先立刻洗个澡,和手机剥离

和伴侣、孩子约定,以后谁都不准把手机、iPad 放在床头

试着阅读一本纸质书,或小报,这周末就可以开始!

最关键的,拓展一些「无法刷短视频」的线下娱乐方式:比如约上朋友一起,来场羽毛球、攀岩、撸铁、跑步等体育锻炼

甚至,现在就下楼,散个 5 分钟的步都可以!

然后你会发现,生活可能真的不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反转、刺激、爽。

当或红或紫的云朵不断变换着形状和色彩,笼罩整个天空,樱花被涟漪的风吹得摇曳、散落,原来晚霞、春树、散步和平静,就已经足够美。

那一刻,你感到自己又重新爱上了真实的世界。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