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书评|拥有老年人审美是什么样的体验?
raoshh_ 2020-04-25

曾经各大媒体上曾流行过一个“佛系青年”的概念,指那种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也有不少媒体分析过“佛系青年”流行于中国的原因,物价太高啦,生活压力太大啦,失去奋斗动力啦等等等等,还由此衍生出“佛系追星”的概念:深度介入过饭圈的粉丝,为撕逼所累,最后希望远离纷扰,转而追求的一种心如止水,不动怒,不吵架,不控评,不反黑的一种爱与和平的追星方状态(源:百度百科)。

——虽然我也对佛系青年的概念很感兴趣,不过这一期要谈的不是佛系,是我常被嘲的“老年人审美”:不看热搜(发生疫情前)、不看短视频(抖音快手都没有)、对内地娱乐八卦的感知总是慢上八九个拍子、听歌看剧品味永远停留在上个十年甚至上个二十年。

如果说我对于内地娱乐八卦的感知慢八九个拍子还情有可原,毕竟常年沉浸于欧美圈,但作为一个有着传播学背景、也曾深更半夜还在抠绿幕的人,拒绝短视频是一件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谁不知道短视频是社交媒体的风口呢?

(虽然还在学校时没少拿短视频软件来横着竖着各种分析)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本神奇的书:来自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我们的脑子有“快系统”和“慢系统”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inking, Fast and Slow",如书名所提,卡尼曼将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

系统1的特点就是反应快速,依赖直觉或短期记忆的调用能量耗费较少,系统1的由来可以简单理解为生物学里的反射概念,此前受到某一刺激的影响,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和知觉和加工都会变得比较容易。

系统1虽然并不精确,但是它是时刻待命的,它总能马上完成大脑交给自己的任务,尽管成功率不敢恭维,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曾经有一段时间,言情小说中特别流行于一种复杂而华丽的文风,成语与形容词重重叠叠的那种,仿佛成语与形容词越多越华丽书的质量就越高,后来我才明白这完全就是系统1的特性带来的假象,在还没认真分析文字的信息和用意前,复杂而华丽的词汇容易给人一种信息量丰富、可信度强的第一印象,尽管可能隐藏在这些重复的形容词下的文字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内涵。

——是不是突然发现这正是百家号的惯用技俩?利用长句和关联词的重复塑造出一种文章信息量大、可信度强的假象,无意识只依靠直觉的系统1会将其错误地判断为“这是一篇值得点进去看的文章”,为其增加点击率。

系统2则需要大脑进行逻辑思考,需要一定的专注力注意力,因而反应较慢,能量的耗费也比较高,因而大脑常常会偷懒,除非主动去让自己思考,否则大脑很少会主动调用系统2。

但正是因为系统2需要耗费的能量比较大,所以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疏漏,比如书里就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

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实验人员要求被试观察一个打篮球的视频,其中穿不同队服的人会不停地传球,被试需要数出一种颜色队服的人共传球几次,结果,视频中出现了一个穿大猩猩服装的演员,而大部分被试都会对此视而不见。

《思考,快与慢》

当提高专注力调用系统2时,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都会被占据,因而难以让系统1发挥作用。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两个系统的不同特性,造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会存在一些看上去很合理其实存在很多谬误的事实。


大脑其实很不理性

正是因为系统1与系统2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导致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犯一些看上去匪夷所思的认知错误,也被称之为“系统性偏差”,以下是书中几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现象:

认知放松(cognitive relaxation)

和人一样,大脑是遵循“最小能耗原则”(懒、能不耗费力气就不耗费力气)的,所以在没受过思维训练的前提下,人是天然追求“认知放松”状态的——带韵脚的朗朗上口的口号标语,简单放松的爱情电视剧,15秒的短视频等等等等,都是不需要大脑调用系统2进行理解分析的。

光环效应(halo effect)

简单来说就是“爱屋及乌”,拿饭圈的例子作比较,在遇到一些比较低龄幼稚的粉丝时,作为路人的我们会下意识地对该粉丝的爱豆产生厌恶心理,“粉丝行为,正主负责”正是光环效应的一种体现——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该爱豆真的不知情,那爱豆是真的很无辜(没有为某肖洗白的意思,他已经石锤下场纵容粉丝了)。

小数法则(law of numbers)

与“议题设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一万件好事记不住,一件坏事能传出千里之外”,人们总是偏向于记住“典型事件”而非“普遍事件”,“一个脑残粉顶十个理智粉”就是这个道理,不管理智粉做了多少值得称道的事情,只要有一个脑残粉出了圈,路人对该饭圈的印象就定性了(没有暗示某人的理智粉不劝诫脑残粉的意思)。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该系统理论相关,曝光效应认知图式可得性启发等等,大多数系统性偏差都是由于系统1的特性所导致的——至此可以得出总结:大脑也是很懒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偏好只调用系统1,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大脑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理性。


这和老年人审美有什么关系?

了解了背后的理论之后,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主动回避热搜与短视频——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的典型代表,而长期接触碎片化信息,大脑长期处于“认知放松”的状态,会麻痹的大脑。


碎片化信息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而现在热门的几个社交媒体,为了提高用户的日活量,可以说都是流行的碎片化信息载体:微博主打140字短消息,长消息前面需要点击“阅读全文”进行展开;近期越来越走红的几分钟看完电影系列,基本只讲电影主线剧情,不涉及镜头、画面、构图等其他元素;大多数短视频平台时间限制都在15秒,而受众的视觉平均留存时间只有短短8秒……

回想一下,上一次新闻网站里出现优秀的深度调查报道是什么时候?上一篇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长文章是什么时候?上一次认认真真读完的实体书籍是哪一本?

不可否认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技术的飞速发展间接导致了碎片化信息的流行,碎片化信息的特点决定了读取碎片化信息只需要调用直觉的系统1,长期浸润在这种“认知放松”(就是偷懒)的状态里,思维会愈发懒惰(大脑:调用系统2多累啊!),长期只接触偏激、极端化、单向的信息,不仅思维方式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注意力和专注力也会下降——不少伙伴和我聊天时都透露过,现在想静下心来好好读一篇长文章真的太难了,思维总是会跳来跳去,注意力很难集中。

在知道了我的大脑与我一样,天生患有懒癌之后,出于思维锻炼的考虑,我选择主动避开了各类碎片化信息的载体,尽管这些平台很放松、很轻松、不需要动脑、特别的诱人,但正是因为诱人,所以单靠自制力,我几乎不可能不上瘾(这又是另一本书《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防止行为上瘾》里得来的理论),唯一的方法就是主动回避,避开了热搜,避开了短视频,久而久之就成了变成了一个不知热搜和短视频流行啥的“老年人”

(不过疫情后我也开始关注热搜上的东西了)


为“老年人审美”正名!

《思考,快与慢》带给我的转变不仅限于老年人审美,还让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在最能磨练自我的大学四年,我在游戏和小说里咸鱼度过,反而是工作以后,愈发认识到了自我提升、思维锻炼的重要性,不管是工作写方案也好,还是私底下写点文章也好,思维导图逼迫我思考段落间的过渡与逻辑关系,思考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与价值所在,当作给自己的系统2加多一点工作量,不让自己的大脑懒下来。

最后分享一段《思考,快与慢》中我最喜欢的段落:

聚焦错觉:大脑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有人刻意引导我们关注某个元素的时候,即便结果无关因素,但只要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力投注在上面,就会误认为这个元素很重要,并且把这个元素和我们正在思考的主要信息不自觉地关联起来。

《思考,快与慢》

“买一座更大的房子可能不会使我们永远感到快乐。我们可能会因为犯聚焦错觉的错误而遭殃。”


-End-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