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七甲王氏五修宗谱》解读
wxr272 2021-08-13

       七甲王氏始迁祖万四郎(1311—1378,讳悌,字弟先),原籍江西行省吉安路泰庄东房,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运动中于元末至正壬辰岁(公元1352年)从江西行省吉安路太平里(今属吉安市泰和县)辗转湖广行省汉阳府的鹦鹉(当时属西吴王国,今属武汉市汉阳区)、岳州路的洞庭(今湖南东北岳阳市等一带)等地后定居于湖广行省衡州路西乡的衡阳县永伏乡(后改称永福乡)下四都(后改为十二都)三湖町承阳县/重安侯国故城遗址(1982年文物调查时认为是钟武县故城遗址,1991年被公布为衡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鼓峰公社荫棠大队王母河北面的台地上,面积约7万平方米,地处今福城村与福兴村交界处,系三湖镇福城村境地,X049县道穿城址而过)侧域,与此前承父王应贤(1258—1353,字文德,江西安福金田金溪王氏后裔)之命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农历三月从江西吉安路安福县金田村(今吉安市安福县金田乡金田自然村)徙衡、居住于衡西永伏乡下四都三湖町重安故城东面油榨塘(今衡阳县三湖镇福城村酬志堂组)酬志堂的三湖王氏始迁祖王少怀(1296—1371,字孔授)毗邻而居。明中叶,湘学泰斗,清末民初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王闿运(1833—1916,原名开运,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的湖南湘潭移风乡王氏的先祖从赣南也徙居三湖町。七甲王氏与三湖王氏的始迁祖、湘潭移风乡王氏的徙衡先祖,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的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上池王氏,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的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邗江王氏均同宗于三国时期曾任曹魏将领、太原郡晋阳县的王昶(?-259,字文舒),相传为“太原王氏,出自姬姓之后[1]”,即黄帝胤嗣,周文王、周武王之后。据《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公布的文章《关于太原王氏王景肃、王仲舒上源的考证总结》(载2010年3月10日出版的《中华王氏家谱研究通讯》第44期)和俞钢、和庆锋的论文《唐代〈王庆诜墓志〉反映的太原王氏婚姻关系》(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可知:为秦国统一天下以及守卫秦国的名将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和北魏时期晋阳“大房王氏”王遵业是他们的先祖;其最近的共祖为姬姓王氏50世孙、遵业公4世孙王子奇(名勖)。

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内“子乔祠”(王氏祖祠)大殿中央的王子乔(姬晋)塑像(2014年7月5日摄)

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大院“子乔祠”内的王子乔(姬晋)塑像(2017年9月22日摄)

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山庄乡连村村四组大禾坪自然村(比邻连村村四组担坑里自然村)昌公仚小山坡上的庐陵王氏开基祖王该公墓(2020年4月下旬湖南醴陵南城王氏后裔王剑奇摄)

通往庐陵王氏开基祖王该公墓拜台的两侧台阶中部上方镶嵌的花岗岩“王”字(2020年4月下旬湖南醴陵南城王氏后裔王剑奇摄)

       据始迁祖为万四郎胞弟万五郎的衡阳县市田王氏[2]后裔的考证,认为《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中关于万四郎的身世基本上是准确的,即他相传是王氏始祖姬晋(公元前565—公元前549,一名王乔,字子乔,黄帝第42世孙、周灵王太子)的后代、系江西庐陵王氏(赣湘王氏)始祖王该公第20世孙中行公的四子[3]。结合《关于太原王氏王景肃、王仲舒上源的考证总结》等文献,该公为王氏始祖姬晋第64世孙,在血缘上是豫章王氏始祖景肃公(667—749)的6世孙、两度重建南昌滕王阁的王仲舒(762—823)嫡孙,其父王吉为王谋(某)的嗣子,《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第2册)》中王谋之上应该存在缺代问题(可参看鄙人的博文《湖南衡阳县七甲王氏万四郎公上源直系图与行传》)。与万四郎同迁入衡者还有其兄弟四人:大郎、二郎世系无考(亦说回原籍);三郎居衡州城望湖门易赖街(今属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后嗣迁衡西光政乡东塘(即原衡阳县大胜公社湾塘大队东塘自然村,今属衡阳县长安乡湾牌村),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举人(因乡试得第一名被称为解元)王万善(1537—1571,字允该,号楚阳,卒后入祀石鼓书院乡贤祠,墓地在衡阳县重江乡二十都泉塘,位于现栏栊乡白水村观门前组)是其后裔;五郎居衡西金兰乡三都(后来改为衡阳县金兰乡十都)高田市金仙寺(南宋绍熙四年,即公元1193年建)附近(位于原衡阳县礼梓公社市田大队,今属衡阳县洪市镇市田村,后裔称市田王氏)。

1998年8月16日,作者夫妇在先祖王仲舒曾两度重建的滕王阁前留影

《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二中刊载的位于檀山头的壬十一公祠(七甲王合族总祠)图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诏令编制“赋役黄册”(黄册相当于今天的户口簿)。此时,万四郎已经去世3年。其独子壬/任仲(1328—1402)受编入永伏乡下四都七甲,户名王壬十一(邻居三湖王氏三世祖,即二世祖本立公的长子大宾、次子国宾两公承袭永伏乡下四都五甲,户名合宾;三世祖,即二世祖本立公的满子嘉宾公承袭永伏乡下四都十甲),“七甲王”的称呼自此始。任仲公次子添玄(1362—1401,字得仕),添玄公长子秀辅(1380—146,字如升),秀辅公六子景纹(1420—1503,字贵芳),景纹公次子文遂(1452—1538,字行瓒)。文遂为七甲王6世孙,被《七甲王氏宗谱》尊为开派大宗。

《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二中刊载的七甲王1世祖四郎、2世祖任仲、3世祖添玄等所葬的九峰山余脉——谢家塘大虎形山(即位于今衡阳县三湖镇龟石村猫背里自然村西的大猫形山)图

今衡阳县三湖镇龟石村猫背里自然村西的大猫形山远眺

       文遂公后嗣再经过数代繁衍后到明末的第10世,其中的兴兆(1579—1628,字少齐)、兴凯(1583—1653,字思云)、兴邦(1569—1657,字义甫)、兴国(1574—1628,字仲省)四小宗,成为《七甲王氏宗谱》正文的主体。七甲王合族总祠为兴兆、兴凯、兴邦、兴国四小宗的后嗣在道山麓侧的檀山头所建的壬十一公祠宇[位于今洪市镇咸欣村檀山组,1949年农历五月初十日被洪水冲毁,数年后兴国房后裔余浩的女儿庆淼(适反鸦塘龙光明)之后利用残存之墙和大门在原址重筑屋宇,后为庆淼胞弟庆焱次子王和生、三子王佑生的居所,大门上的“王氏宗祠”四字在1996年五修宗谱时仍清晰可见]。

家父保存的一册《七甲王氏四修宗谱·卷六》(邦房的大房、二房支)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颁布诏书《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一些民众向四川移民,七甲王氏族人自不例外。兴兆后裔除十三世孙万联(字俊成)夫妇携子于清康熙年间落业四川梁山县西乡沙龙铺(今属重庆市梁平区云龙镇),十四世孙福源夫妇于清乾隆年间落业川东道石砫司(今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十四世孙福浩夫妇于清乾隆年间徙迁湖北竹溪县,十四世孙福钦(字遗若)夫妇于清乾隆年间徙迁陕西,徙川的万联后裔、十七世孙祖佑于清道光年间再迁陕西等外地外,余主要居于衡阳县永福乡十三都(原永伏乡上四都)九区石牛岭(即原甘泉公社白洋大队石牛岭自然村,今属三湖镇联洋村)、十三都九区李所湾(即原甘泉公社白洋大队李家湾自然村,今属三湖镇联洋村),衡阳县金兰乡九都(原金兰五都)八区黄马桥杉山里(可能是原属曲兰公社星星大队,今属于曲兰镇馥莲村;也可能是原高汉公社回龙大队杉山里/杉树坪/桑树坪自然村,今属曲兰镇木山村)等地;兴凯后裔除十四世孙福全(字惟辟)夫妇,福金(字克长)、福忠(字雨全)、福和(字绍淳)、福锦(字仲淳)、福锡(字季淳)五兄弟夫妇于清乾隆年间徙迁四川广安州戴家场(今属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福宣(字致纹)携子明徼等于清乾隆年间徙迁四川重庆府南川县丰里(全称为“丰隆里”)四甲(儿子后迁居南川县丰里三甲李家井,现属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福宜(字宗若)携子明德、明衡等于清乾隆年间徙迁四川成都府眉州青衣乡陈家坝(现属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福严(字德周)携子明士等于清乾隆年间徙迁四川大竹县月华场排方沟(现属四川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十六世孙宗仁(字惟式)于乾隆年间徙迁云南、十七世孙庆香(字九岑)携子官积徙迁广西兴安县唐家湾大田丘等地外,大都居衡阳县金兰乡十一都(原金兰六都)四区石塘村(即原高碧公社咸欣大队王石塘自然村,今属衡阳县洪市镇咸欣村),少部分居衡阳县光政乡十八都六区(今杉桥镇东日村)、永福乡十二都三湖碧峰村(原鼓峰公社碧峰大队,今属三湖镇祥丰村)、慕化乡四十二都八区(今石市镇龙田村);兴邦、兴国后裔除兴邦十五世孙明俊(字以时)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徙迁陕西省汉中府洋县牛岭下的栗树坪(今属汉中市洋县)、十六世孙宗琇(字山华)又由洋县栗树坪迁往陕西省西乡县惊军垣安定里麦地湾(今属汉中市西乡县)和兴国房后裔徙迁广西桂林、广东等地外,其后裔大都居衡阳县金兰乡十一都六区王泉塘(曾名沙塘/氹湾,原高碧公社泉塘大队王泉塘自然村,今属洪市镇新泉村,清光绪年间邦房的后裔在其东北约300米处建八房公祠宇)、金兰乡十一都四区石堰(原高碧公社咸欣大队石堰自然村,今属洪市镇咸欣村),金兰乡十一都六区夏家湾(原高碧公社清江大队夏家湾自然村,今属洪市镇清塘村,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邦、国两房在此建祠,咸丰八年即1858年整修)、檀山头(原高碧公社咸欣大队檀山头自然村,今洪市镇咸欣村檀山组)、茶园(原高碧公社清江大队茶园自然村,今属洪市镇清塘村)、坳头坪(原高碧公社清江大队坳头坪自然村,今属洪市镇清塘村新屋组)等地,少部分居今衡阳县栏栊乡荷鸣村(即原白水公社荷跛大队,后改为白水乡荷跛村)、栏栊乡寺松村(即原白水公社寺松大队,后改为白水乡寺松村)、栏栊乡关庙村(即原白水公社关庙大队,后改为白水乡关庙村)、栏栊乡荷鸣村廖冲(原属白水公社鹿鸣大队,即后来的白水乡鹿鸣村)、洪市镇盘谷村矿公塘(原属洪市公社吉厚大队,后改为洪市乡吉厚村;盘谷村即原长岭大队)、大安乡水寺村周木塘/堂(原属水寺公社水寺大队,后改为水寺乡水寺村)、长安乡庙山村雷家屋(原属长安公社庙山大队)、洪市镇新泉村虾公塘(晚清属金兰乡十一都八区,即原高碧公社新槐大队虾公塘自然村),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光明村王家组(原属衡阳市郊区酃湖公社光明大队)、衡阳市珠晖区和平乡新民村(原衡阳市郊区和平公社新民大队)等地。另外,七甲王的兆、凯、邦、国四小宗的先祖和后裔中,除一部分在“湖广填川陕”移民运动中迁往上述的四川、陕西等外省外,一部分迁往本省宝庆府邵阳县中乡一都黄石冲(今属邵东市灵官殿镇)、邵阳县城关陶家冲(今邵阳市双清区石桥街道陶家冲社区)、武冈州模公桥(从邵阳县中乡一都黄石冲再迁,今属武冈市),湘乡的坝塘(今属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庆善乡新林里曹家冲(今属双峰县石牛乡),衡山周君的白马王(位于今衡山县开云镇),湘潭县的正平乡田沙塘白沙神王(后裔居湘潭青/清桥,今属湘潭市雨湖区),耒阳县南山区金湾(弯)里(今属耒阳市小水镇群力村)等地。鄙人(王细荣)属于七甲王兴邦房的二房(福佑)支系,为七甲王22世孙,其先祖自七甲王12世孙才显公(即八房公)于清初起一直居王泉塘。 

《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二中刊载的位于道山岭河(泉塘溪)阴的德卿(八房)公祠宇图[4]

王泉塘与八公祠遗址、壬十一公祠遗址等位置图

       七甲王氏10世孙兴兆、兴凯、兴邦、兴国之前的七甲王氏,大都居三湖町,也有少部分徙外,如七甲王4世孙、秀辅公三子景通夫妇,七甲王6世孙、秀辅公五子景志子文效,七甲王8世孙、秀辅公堂弟秀通公三子景详曾孙潮真(字存性),七甲王8世孙、景纹公曾孙潮恩(字观光)夫妇、潮隆(字大美),七甲王8世孙、秀辅公同父异母弟秀福公子景椿公曾孙潮銮(字佐廷,徙衡山上界)、潮斌(字可武)、潮定(字孔固)、潮南(字当阳)等。

       《七甲王氏宗谱》曾先后在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进行肇修、二修、三修、四修,最近的一次纂修为公元1996年丙子的五修。《七甲王氏五修宗谱》的班行字派为:“(古编班行)四仲添秀景,文正潮礼兴,良才万福明,宗祖积馀庆;(四修班行)士子承先训,诗书绍圣贤,富贵本功致,荣华百代传;(五修班行)德高家业盛,品端时远长,志在守纲纪,槐庭远久旺。”在《七甲王氏五修宗谱》中,鄙人谱名(派名)子汉,字细云(自1986年上大学起以“细荣”行世),与内人均列入“士子录”,其中有云:“祥和子,北京大学研究生;祥和媳,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小儿谱名“承落”(为“承诺”更好),“晋欣”系字,“一九九六年丙子古五月廿七日(公历7月12日)子时生”(实为18时30分,属酉时)。

2021年7月26日,在长沙友人的陪同下,探访因曾国藩首遭大厄而闻名的古镇——靖港

       考《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一列有曾国藩撰写的《二修宗谱赠序》、周先檀所撰的《三修宗谱赠序》(落款为“姻世教弟周先檀拜撰”)。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涤生,号伯涵,谥号文正,中国晚清时期名臣,有“清廷汉人第一人”之誉,也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推崇的“晚清第一人”(今湖南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内悬挂有毛泽东、蒋介石的评价语牌匾),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系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祖籍衡阳县庙山大花堰(今属于长安乡观花村,位于长安乡政府东北面约2.3公里),谱名传豫,为武城曾氏[5]70世孙;其先祖、武城曾氏62世孙、大界曾氏鼻祖曾孟学(1602—1680,字少林)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由衡阳县大花堰迁至衡山县朝字区棠兴村(今属于衡山县白果镇),后又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再迁湘乡县荷塘二十四都大界里,居沙溪石牌熊家湾(今属双峰县荷叶镇金门村);其曾祖父、武城曾氏67世孙曾竟希(1743—1816,谱名衍胜,字儒胜,别称慎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率全家由衡山县棠兴村迁至湘乡县荷叶乡天坪村白杨坪(今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白玉堂)[6]。曾国藩在《二修宗谱赠序》写道:“岁戊戌……时七甲王府姻长履庵(指七甲王氏16世孙、兴国房后裔王宗上,字一达,号履庵,乡谥瑞悫,太学生,例赠修职郎,其母曾氏,名恭俭——本文著者注),爱吾诸先生,闻余旋里,促驾过访,相见欢甚,挑灯座谈之余,纵论经史,兼评古今名人著作,语次顺及修谱一事……越己亥……会先生贵族亦嗣修家乘,知予尚在,告诸先生,携所录副本示予,且属序。”曾国藩“检而阅之”,称七甲王氏《二修宗谱》“录真纪实,不屑于攀援依附,如是是非深明,夫大义鸟能不为习俗所移哉;世有自昧其本源者,观贵族之谱,可以知所愧矣”[7]。周先檀(1827—1878),字荛珊,晚清诗人,曾充镶白旗教习,官户部主事,为光绪初年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西征军中的重要幕僚,著有反映清末历史、尤其是近代新疆史的诗文稿本《味道轩集》[8],其姓名入同治《衡阳县(图)志》,其中写道:“优贡生……同治时一人 周先檀 二年甲子。”“正六品……主事……周先檀 五品衔工部。”[9] 他称七甲王氏《三修宗谱》的例言“书法简严,衷乎史家义利,其目次则自姓氏终迄,诸记巨细洪纤,缕析条分,各以类编”,正文“例而约其精,原原本本,词光日月,笔凛风霜,巍巍乎有龙门意”[10]。

曾国藩撰写的《(七甲王氏)二修宗谱赠序》书影

      《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三、卷四《艺文志》,载文共102篇,不乏出自近现代闻人者,如曾国藩约于清道光己亥年(1839年)撰写的《学林先生序》(署名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内侄),湖北巡抚常大淳(1792—1853,字兰陔、正夫,号南陔,清道光三年癸未进士)次子、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拔贡生、晚清著名军事家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的举荐人常豫(1815—1870,字仪安)于丁巳年(1857)撰写《履庵公德配刘太安人墓志铭》(署名己酉科选拔贡生署光禄寺署止世教弟),革命烈士夏明翰祖父夏时济(1852—1923,字彝恂,号茧叟,清光绪十八年进士)于1886年撰写的《荫堂先生暨德配许宜人八十开一寿序》(署名壬午科举人拣选知县姻世愚侄)、约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撰写的《经生伯戎公德配谢孺人合传》(署名为钦点主事、江南候补道、世教弟)。七甲王氏兴国房后裔王祖教(1796—1876,字希齑,号学林)是前述的王宗上长子,配衡阳县庙山八甲邑庠生凤公孙女曾氏(1790—1874,曾国藩的远房姑母)。曾国藩称赞学林先生“至结福缘,灌善果”,“凡雁齿羊肠之津要,鹤行鸠面之穷氓,或解树之绢,或分烹蔗之金,或赠香稻之米,或给编龙之钱”[11]。七甲王氏17世孙、兴国房后裔祖右(1819—1898,字植槐,号荫堂)的长子积宣(1845—?,字镇湖,号葆澄,后更名为“澍”)的好友夏时济“目空群马,独对丈交好尽礼,同学麓山,事无大小悉咨之如是者”[12];七甲王氏18世孙、兴邦房的七房(福裕)后裔祖箱长子王积储(1846—1877,字伯戎,号兰台)是王闿运于1865—1876年间在衡阳西乡石门(今衡阳县洪市镇咸欣村弯塘组即换塘大屋自然村)隐居时的生徒,并引荐邑人夏时济、陈阜嘉(1859—1898,字富春,号祜春,清光绪九年进士,今洪市镇余田村人)等到石门王闿运门下读经。夏时济称王积储为“经生”“益友”“畏友”,曾聘他“课子侄两载于家”;王闿运非常器重王积储,曾“谓衡阳经学,必由经生树帜,以振风声”[13]。

夏时济撰写的《经生伯戎公德配谢孺人合传》书影

       另外,卷三首载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撰,鄙人先祖、七甲王9世孙礼银(1540—1628,字世宝)的墓志铭《世宝祖墓志铭》,其中写道:“公姓王氏讳礼银,字世宝,衡之永伏乡人也。祖讳正爵,祖母凌;父潮冕,母张氏;兄礼谊、礼承,弟礼问、礼习;子兴邦、兴国;孙良官、良若、良定、良宋、良寿、良珍。官生才显(1634—1680,字德卿,号湘滨,兴邦长房嫡孙,鄙人先祖,八房公祠宇就是为纪年他而修建的——本文著者注),宋生才德(1639—1717,字美卿,号性敏,兴国裔,业儒——本文著者注),选(1666—1763,即万选,字瑞生,号慎庵,兴邦裔,鄙人先祖,曾任重庆府大足县知县、雍正癸丑科进士的内侄李德撰有《瑞生先生暨李慈人寿跋》——本文著者注)达(1675—1740,即万达,字君生,兴邦裔——本文著者注)通(1671—1707,即万通,字琇生,号澹溪,兴国裔,业儒——本文著者注)远(1677—1785,即万远,字攸若,号廉静,兴国裔——本文著者注),公之嗣裔。余等闻诸故老,谓公人品魁梧,有栋梁之质;年几耄耋,童颜鹤发,齿落复(生——本文著者补),步履矍铄,不杖可行,且好学不辍,前言往行,搜罗无暇日,盖卫武公风焉。公以前明嘉靖庚子六月十六日未时生,享寿八十有八,于崇正(祯)戊辰七月十二日辰时告终;前葬公于徒洲(即独洲,又名蠋洲,位于今洪市镇咸欣村荷花组东北的蒸水河中,当时洲上树木茂密;礼银公去世时葬于今洪市镇咸欣村弯塘组附近的当时十二都五区石合町祖山洲,后迁葬于徒洲——本文著者注),嗣后水冲洲塌,选、远兄弟及子侄辈,复卜金灯观(即石门观、下金灯观,晚清国学大师、清同治十三年刊刻的《衡阳县(图)志》主笔者王闿运隐居衡阳西乡石门时在此开馆授徒,此观遗址位于荷叶塘西面、近蒸水河的农田中——本文著者注)李兰坳眠牛形山[14]文遂祖墓之旁,为公潜闼,庶亦可以安其魂而妥其灵矣。公妻陈氏,以嘉靖甲辰孟夏二十三日辰时生,至万历甲寅孟冬朔十午时没(殁),均同迁于此与公合墓。铭曰:松楸郁郁,维公佳成;公灵不泯,利其嗣人。”卷三《仲臣公暨德配周孺人合传》中的“徒有釜中煮白米,而无釜中煮文章”一句,让鄙人感同身受,因家母生前曾多次在我成年后述说类似“胸无点墨者”的讥讽之语。 

父亲当年所购的“荣字四号”桶《七甲王氏五修宗谱》

       《七甲王氏宗谱》不仅清晰地记录了七甲王氏家族史,更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和考证意义。上述曾国藩撰写的《二修宗谱赠序》和《学林先生序》,均未收录于已出版的各类《曾国藩全集》,也未曾在其地方出版。周先檀所撰的《三修宗谱赠序》,不仅未收录于其诗文稿本《味道轩集》,还为周氏去世年份的确定提供了另一文献支撑。百度百科和寻霖、龚笃清编著的《湘人著述表㈡》(岳麓书社2010年1月出版)等文献中,均认为周先檀的卒年为1876年(光绪二年);新疆师范大学的吴华峰博士在《周先檀事迹新证》一文中指出:“关于周先檀的卒年,钱伯泉先生最早提出约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本文著者注),广为研究者接受。然而此说并不准确,周先檀卒于光绪四年可为定讞。”[15] 光绪四年即1878年,在周先檀撰《三修宗谱赠序》的后两年,结合吴华峰的论说,周先檀在1878年去世可信。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1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系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其起源主要有五:⑴出自姬姓,分为三支。①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②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③为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周平王在位50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⑵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轸。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济北王,西楚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⑶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⑷他族改姓或赐姓。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爱新觉罗家族也有一支改姓王。⑸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关于“王氏家族”起源等的详细介绍,可浏览网上资源:https://mp.weixin.qq.com/s/T2-T3SHk2T0sAx89KHrpZA

[2] 市田王氏讹传的俗称为寺门前王氏,迁衡鼻祖为万五郎,堂号“槐英堂”。万五郎长子明仲、次子清仲大部分后裔居今衡阳县洪市镇市田村、余雅村,其子孙按十二支分为十二大房,少部分散居洪市镇新泉村等其他地方,以及衡阳县库宗、曲兰、大安、演陂等乡镇和湖北、贵州、四川、陕西等全国各地,现有人口3万多;万五郎的三子贤仲于明洪武二年徙宝庆太平乡一都,开石辉王氏一族,其后裔主要繁衍于今邵东市团山镇,双峰县花门镇、锁石镇等地,1996年四修谱时1100余人。《七甲王氏宗谱》中,市田王氏14世孙、清乾隆三十年乙酉拔贡生王绣茂入其《缙绅录》。

[3] 王听兰(主编), 王义林, 王庚玉(副主编).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第八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1-22; 王听兰(主编), 王义林, 王庚玉(副主编).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第二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43, 45, 48; 王听兰(主编), 王义林, 王庚玉(副主编).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第四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237, 240, 242, 244; 王听兰(主编), 王义林, 王庚玉(副主编).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 第二部·太原王氏总谱(第七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48, 50, 92.

[4] 八房公祠宇,简称“八公祠”,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祭祀七甲王氏十二世孙、邦房先祖才显(1634—1680,字德卿,号湘滨、兴邦公长房嫡孙)公的庙宇,因才显公在七甲王氏的“才”字辈中排行第八,故称八房公祠宇。《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二载有七甲王氏十八世孙、附贡生王积存(1857—?,字叔诚,号艺民,附贡册名嘉瑞,祖箱公三子)撰写的《德卿公祠宇记》,其中有云:“泉塘左有龙井,右有醴泉,其色清澄,其味淡永,灌注最远,宏昌甚大,是诚膏腴地也。昔我祖德卿公卜居于此,始天授之欤……今吾等因祖遗爱斯土,特于旧庐右侧,建立祠宇。”《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三载有七甲王氏十七世孙、才显公六世孙祖攀(邦房大房后裔)、祖箱(邦房七房后裔)于壬寅年(1842)合撰的《德卿祖暨尹慈人合传》,其中有云:“祖少负隽才,颖异绝伦;长益自树立,森然如千丈松,磊砾多奇节。其为文,皆自出心裁,不屑寄人篱下;攀箱等尝检校旧帙,搜辑散佚于尘笥中,得祖遗稿数艺,名论风生,清思云涌,慧心慧笔,兼擅其胜。令当日得展其素蕴,安在不与膝(滕)阁之三王共膺重名,洛京之八王并流时誉也。会明氏(清)鼎革,小腆未靖,征调既繁,催科复急,祖以只身仔肩,不分劳于同气,不诿责于群丛,流离琐尾,险阻备尝……佛经云:‘多布施者,功无量;喜布施者,德无量。’功德如祖,受福已无量矣。”《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二第134b-135a页五修编者所作的《八房公祠被毁实况》叙述有误,应为:“己丑年(1949年,原为己酉年),一场洪水,八房公祠毁于一旦,残存之正厅仍保留约二十载,约己酉年(1969年)因新建泉塘(大队)小学、20世纪70年代初(原为丙辰年间),原高碧公社营造礼堂,正宫先后被拆。后王泉塘的泉坪、泉清两个生产队在八房公祠正厅之基址上建造两大间土坯房作晒谷场短暂储粮用,分田到户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土坯房也被拆除。自此,八房公祠之基址,全成废墟。”

[5] 凡尊曾参为一世祖之曾氏均称“武城曾氏”。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为“宗圣”。曾国藩的先祖先后徙迁江西庐陵睦陂(大约位于今吉安市永丰县与吉安市吉水县交界之地,属于永丰县坑田乡),湖南茶陵州纂溪(今属茶陵县西阳乡)、南岳衡山方广寺(短暂停留,未定居)、衡阳县光政乡唐福桥(今衡阳县渣江镇唐福村天子坪)、衡阳县庙山大花堰(今属于衡阳县长安乡观花村)、衡山县朝字区棠兴村(今属白果镇,曾国藩弟弟曾国荃葬在棠兴村老家不远处)、湘乡县荷叶乡天坪村白杨坪(今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白玉堂)。曾国藩的湘乡《大界曾氏族谱》肇修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开始三修,主修是曾国藩的叔父曾骥云(派名毓驷),曾国藩曾协助其叔父踪迹曾氏源流,修正旧谱错讹。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修族谱成稿。此修开始套用孔氏家族派语(在中华大地上,曾、孟、颜三大姓派语大都奉用孔氏家族的派语),且还将谱名湘乡《大界曾氏续修族谱》改为《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三修族谱》。

[6] 萧培. 曾国藩竟然是衡阳人?[Z/OL]. (2016-02-18)[2021-08-13].“衡阳日报”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xTXTmvUiJVzNCJuyhUcujg).

[7] 曾国藩. 二修宗谱赠序[G]//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一. 刻本. 衡阳:敦本堂, 1996:44a-46b.

[8]《味道轩集》与《西疆杂述诗》的合集已于2017年5月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关于《味道轩集》的详情,可参阅《参味道轩集 西疆杂述诗》(新疆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编选说明》和钱伯泉的《晚清诗人周先檀和他的〈味道轩集〉》(载《文献》1989年第2期)。

[9] 衡阳县(图)志·卷七[G]. 刻本. 1872(清同治十一年):人物17, 文实职表5-6.

[10] 周先檀. 三修宗谱赠序[G]//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一. 刻本. 衡阳:敦本堂, 1996:42a-44a

[11] 曾国藩. 学林先生序[G]//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四. 刻本. 衡阳:敦本堂, 1996:311b-313b.

[12] 黄国番. 葆澄公传[G]//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四. 刻本. 衡阳:敦本堂, 1996:340b-343a.

[13] 夏时济. 经生伯戎公德配谢孺人合传[G]//七甲王氏五修宗谱·卷三. 刻本. 衡阳:敦本堂, 1996:222b-225a.

[14] 李兰坳眠牛形坟山与常、李两氏坟山相邻,位于原永福乡十二都五区石合町即今洪市镇咸欣村荷花自然村旁的荷叶塘之南,常、李两氏坟山之北,系七甲王7世孙正湖、正爵兄弟为安葬其父、七甲王6世孙文遂公而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四月十八日从当时的金兰乡六都邓氏人(居住在今洪市镇咸欣村)手中购买;今衡阳县金兰镇瑞芝村人,曾国藩好友,清道光三年癸未进士、湖北巡抚常大淳(1792—1853,字兰陔、正夫,号南陔)及其母陈氏、原配刘氏等均安葬在该常氏坟山,其墓均于“文革”后期的1976年被挖。常氏墓庐位于常大淳墓茔西约300米,位于换塘大屋即今洪市镇咸欣村弯塘组内。该墓庐被常大淳次子、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拔贡生、晚清著名军事家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的举荐人常豫(1815—1870,字仪安)借给好友王闿运居住,常豫身后葬在该墓庐北、荷叶塘西,也是从邓氏手中购买的常氏坟山(位于原高碧公社石门大队换塘大屋自然村北面的小山坡,今属洪市镇咸欣村弯塘组)。

[15] 吴华峰. 周先檀事迹新证[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47(2):102-107.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