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履逊,又名铁生(别名“阿牛”),1903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曲溪路篦村(今揭阳市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社区),为吴氏始祖吴泰伯99世孙、曲溪吴氏25世孙,传略入揭东县曲溪福源慈善会1998年10月编印的《曲溪乡志》。吴履逊早岁曾先后就读于家乡的揭阳真理学校(现揭阳市真理中学,20世纪40年代曾任真理中学校董会董事)、汕头礐石中学(现汕头金山中学前身之一),约1923年秋转入上海南洋中学,1924年7月毕业后入沪江大学(校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组,1927年3月12日由沪出发赴日习军事,1931年春毕业于东京的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在日本北海道的一个日本兵团里待了6个月后回国,经潮汕籍同乡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翁照垣(1892—1972,原名翁辉腾,又名翁嘉添)的介绍,于是年秋参加了以蔡廷锴为军长、翁照垣为旅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19军78师156旅,被任命为该旅6团3营营长。1932年1月上旬,沪宁驻军司令部得知日军意图在上海发动战争后,旋即派遣吴履逊的第3营作为防务先遣队驻扎上海闸北(6团1营、2营驻大场)。1月28日晚23时30分后,当时率部防守虬江路一侧的吴履逊,在旅长翁照垣的授命下,与来犯的日军交火,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序幕,后被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称为“一二八炮手”。在以后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吴履逊率领3营保卫上海北火车站、吴淞地区,与日军进行殊死的战斗。3月1日,受命全线撤退。3月12日,吴履逊与美国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芮诺思(Lincoln C. Reynolds)会谈时称,在战争爆发时,他的3营是中国在上海唯一的大型军事力量,抵达上海时共有350人,撤防上海时只幸存50人[1]。中国纪录片之父黎民伟(1893—1953)当年在前线拍摄的纪录片、现藏于上海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现藏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的“Sino Japanese conflict”(《中日冲突》)剪余片均有吴履逊的正面镜头。据1932年底、1933年初《申报本埠增刊》刊载的“新光大戏院”“中央大戏院”等沪上影院的广告,其中有“内有蔡廷锴、沈光汉、区寿年、翁照垣、张君嵩、吴履逊、赵一肩、丘国珍等,不可不看”的加映“一·二八”淞沪抗战新闻片的广告语。当时,吴履逊这位青年才俊被军队高层认可的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中日冲突》中的吴履逊镜头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吴履逊(来源:《抵抗画报》第3期)
1932年11月,吴履逊实任19路军78师第234旅468团团长(1933年3月21日,国民政府明令任命;该团即原19军78师156旅6团),次年4月任19路军援热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三团团长,7月中旬任被19路军整编后的49师145旅189团团长;1933年11月下旬随19路军参与福建事变时,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1934年1月下旬福建事变失败、19路军番号被取消,2月26日被国民政府免团长军职,后游历法、日等国;1936年3月20日,被国民政府任官为陆军步兵中校,在余汉谋所统的第4路军某部任团长。1937年全面抗战后不久,吴履逊为了得到同胞们的信任,登报声明与日本籍夫人永田季子离婚(汉口时代社1937年12月出版、熊国霖编著的介绍抗战人士生平、言论、事迹之《抗战将士剪影(第一集)》有《离婚救国的吴履逊》一文,该书提及的其他抗战人士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李宗仁等30多位国共两党闻人),离粤北上奔赴抗日战场。返粤后,他在第4路军(1938年12月改编为第12集团军)任154师462旅922团上校团长,率部与日军苦斗,屡立奇功,后被提升为第12集团军直属独立第9旅少将副旅长兼潮汕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1年起任广东绥靖公署少将高级参谋,兼任第12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军官补训团(即俗称的“南浦军官团”,前身为第四路军校官轮回训练班、第四路军军官训练团,后改为第七战区干部训练团)政治教官(曾任该团主办的第七战区游击干部训练队政治课教员)。1941年7月,申请赴位于重庆的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1942年4月核准,5月10日入团,成为该团党政训练班第二十期学员,入编第一大队第三中队,6月上旬结业后留任中央训练团教官,曾以少将中队附代理该团党政训练班第二十二期第五中队中队长,11月11日在152期《中央训练团团刊》上发表《受训观感杂记》一文。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秋,协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1946年7月改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接收北平,并升任行营中将高级参谋。1946年初,以回家奔父丧为由脱离军职,寓居汕头市外马路“铁庐”(20世纪90年代末期被拆除建成汕头商厦,原址位于今外马路149号汕头市文化馆隔壁[2]),任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委员、潮汕建设协会常务理事,7月任导韩入榕水利工程(即“龙空涵”)委员会委员,10月10日获颁国民政府授予的“抗战胜利勋章”。其间,他还倡议在其寓所不远处的汕头市陵海村吴氏宗祠“三让堂”旧址上修建“汕头市第十一小学”(现汕头市金平区新石小学)。1948年7月11日,因与“粤东王”喻英奇有隙,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后于次年1月28日(农历除夕)被老上司、新任广州绥靖公署(原广州行辕)主任余汉谋设法释放,不久便携眷定居香港,1974年5月15日在港病逝。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对随侍在侧的所有儿女说:“你们要学我一样——以国为家,为国出尽本身所有力量,同时做人应该耿直、守正不阿才是。”[3] 他还叮嘱他们需将他的骨灰送回家乡。17日送别仪式那天,有几百位昔日的同僚、军官士兵等前来送行,吴履逊受国人尊重、敬重的程度可见一斑。几年后,他的夫人季子也去世。现在他们夫妇的骨灰都安葬在汕头市礐石山的中华永久墓园[4]。作为抗日将领,当代诗人张喜海(1937—2017,字爱洋,号腾云)曾于2010年夏赋五律诗赞云:“‘我乃本初衷’,歼倭气胜虹;男儿忠国志,当效老陈翁;死守吴淞口,弹倾藩寇戎;睡狮惊梦起,拒敌力无穷。”[5]
1926年《沪江年刊》上刊载的吴履逊肖像
吴履逊青少年时期就表现不凡的运动才能。他曾是上海南洋中学篮球队队长,在南洋中学1924年春季运动会上,获甲组铁球、铁饼、标枪、跳高单项冠军及个人锦标。入沪江大学后,曾在本校和1925年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全国预选大会、华东大学公开运动会,1926年华东大学公开运动会、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第十二届运动会、第一届上海万国运动会等运动会上取得多项骄人的田赛成绩。1926年《沪江年刊》曾刊载题为“吴履逊(田径赛个人锦标)”的照片,并附文字介绍云:“吴君履逊,潮州产,君之过人处在善文学而长运动,所到之校,个人优胜非君莫属。客岁(应为前年——编者注)来本校,即以分数最多得锦标加入全国运动会,得跳高第三名,今年被举为本校田径队队长,以君之才力,本校田径队从此能别放异彩也。”[6] 另外,他还是中华足球队、上海三育足球队、沪江大学足球队的健将,沪江大学篮球队前锋。他加入的这些球队,均曾有不错的战绩。例如,1926年4月中旬,沪江大学篮球队在华东各大学篮球赛中夺冠,1927年1月下旬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万国篮球赛中凯旋。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他组织了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中华篮球队并成为该队的健将,曾一战而克日本历届出席远东运动大会的联合队。晚年,有一次在香港六国饭店饮茶时,偶遇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李惠堂(1905—1979),他们便开怀畅谈当年踢球的趣事。关于运动与军事孰重孰轻,吴履逊的沪江1924级同学在1927年夏写道:“今年春,吴君履逊有志军事,赴日肄业,同学骤失良朋,情何能已;然值此国家多难之秋,非整军经武,何以立国?运动虽可称,然比诸军事,固不啻小巫之见大巫也。”[7]
1926年16卷第3期《沪大天籁》中文版刊载吴履逊任该刊编辑部中文版编辑员书影
1926年16卷第6期《沪大天籁》上刊载的吴履逊圣诞、新年中英文祝福
在沪江求学期间,除在体育上表现卓尔不凡外,吴履逊在写作方面也是尽显峥嵘,正所谓“长于国学,兼擅运动,足球、田径均出席为中国代表”[8]。1925年春,他为1925年《沪江年刊》撰写中英文对照的《一九二八年级级史》,之后他又先后在沪江大学自治会主办的半月刊《天籁》(The Voice,关于《天籁》的办刊主体、刊期、刊名、出版经费来源、出版形式、刊载内容等详情可参阅载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的拙文《沪江大学校报校刊出版述要》)上发表了《本校与金陵大学足球队锦标比赛》(载《天籁》1925年第15卷第5期)、《足球队与同学》(载《沪大天籁》1926年第15卷第7期)、《读冰光与悲哀之神书》(载《沪大天籁》1926年第15卷第8期)、《二十年来本校之运动事业》(载1926年6月出版的天籁特刊《最近之二十年》)等文章。另外,自1926年秋季学期起,他开始担任《沪大天籁》编辑部中文版编辑员(associate editor),主要为该刊编写运动方面的消息,如,《沪大天籁》1926年第16卷第1期刊载了他编写的大学部《运动新闻》,16卷第3期刊载他编写的《运动要闻》。另外,他还撰写《广东体育事业之概况》一文(载1926年11月出版的《沪江大学两广同学会十周年纪念刊》)。1927年1月,作为沪江大学篮球队队员,在赴菲律宾的船上,他被加推为篮球队中文书记,负责记录该队一切活动及比赛事宜。他离开沪江到日本留学时,还曾为1928年《沪江年刊》撰文《到日本后之感想》。
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吴履逊(来源:1928年《沪江年刊》)
在沪江期间,吴履逊也积极参加一些学校会社并在其中任事。1925年秋,沪江大学教师李锦纶和韩森(Victor Hanson)组织师生学术团体“政治学会”(初名“政治学研究社”),吴履逊于1926年入会并任该会干事。可见,吴履逊进入沪江大学社会科学组(社会科学系),后主修的是政治学科;据他的长子吴汉邦“家父在上海沪大经济系毕业后才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之说法,吴履逊可能在沪江大学辅修经济学科。
1926-1927学年沪江大学政治学会成员合影(后排站立者左10为吴履逊,来源:1927年《沪江年刊》)
另外,吴履逊曾任沪江大学1928级第一届委员会干事、第二届委员会司库,沪江大学汕头(潮州)同乡会干事、两广同学会招待、《沪江大学两广同学会十周年纪念刊》发行经理等社团的职员。
沪江大学汕头同乡会成员合影(后排左4为吴履逊,来源:1925年《沪江年刊》)
吴履逊“非但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精通诗画美术的儒士”[9]。1923年前后,他就学汕头礐石中学时,担任揭阳同乡团演说部长,负责交际,还在礐石中学校刊《谷音》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如1923年春季《谷音》第8期就刊登吴履逊的两篇文章《春秋笔》《斗得好》。成为职业军人后,他亦业余从事著述。1932年“一•二八”抗战期间,他在旅部主办,丘东平、陈振枢合编的前线快报《血潮》上发表了《抗日歌》《疾呼歌》《是谁便宜?》等鼓舞士气的诗歌和时事短评。1933年1月,他为福建漳州各界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日周年大会创作诗歌《裂痕》《幻灭》(原载《一二八抗日纪念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 第2辑》转载)。在广东曲江任第12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军官补训团政治教官和在重庆任中训团教官时,他担任一些军事方面图书的编撰工作,也撰写了一些与军事方面有关的文章。例如,1943年11月,世界兵学(编译)社出版,林熏南、李浴日主编的《兵学论丛(第一辑)》,他是该书编撰委员之一;1941年4月下旬,他撰写的《国际现势与中国》一文刊发于《新军》第3卷 第5期上;1943年1月,他撰写的《法国失败的因素》一文,发表在《世界兵学》第2卷第5期上。另外,他著述的《一•二八的回忆和教训》一书,于1938年2月在广州光荣出版社出版,2014年11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料丛编 第1辑5》、2018年8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Ⅲ 第3辑》收录了此著。1947年10月起,他又开始担任编辑部设在家乡揭阳的《南声报》(1948年1月更名为《南声》,6月改为铅印《南声日报》,印行41天后停刊)董事长。有时,他还亲笔为该报撰写文章,如该报1948年1月14日第1版上刊载的《介绍林作民先生竞选立法委员》一文即是出自他的笔下。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也偶附所作之诗。例如,他在给粤籍同乡、曾于1924年在沪江大学学习的民国政坛才子梁寒操(1899—1975,原名翰藻,字君/均默,别署伏龙)的信中写道:“昔日有友欲弟重出做事,弟曾为诗一首谢之。兹录呈:‘我能安淡泊,人笑不高飞;岂识高飞苦,逢迎与愿违。’寒操兄指正 存 弟履逊谨上。”[10] 潮汕抗战汕头陷落后,吴履逊任副旅长的独立第9旅驻扎在潮州北部山区的黄竹径村(今属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伍全村),当时该旅为村里创办了一所小学——县立振中小学(1940年停办)。多年前,该校遗址上出土了两块石门匾,上面分别刻着以正、副旅长名字命名的课室“振中堂”“履逊堂”。
吴履逊著述的《一·二八的回忆和教训》封面
吴履逊的书法也非同一般,曾为1937年7月创刊的大型诗歌月刊《中国诗坛》(原名《广州诗坛》)题写“用你们犀利的笔锋 写出伟大的热情 以唤起四万万同胞”的字句(载《中国诗坛》1938年第2卷第5、6期合刊)。1939年9月,吴履逊时任第12集团军直属独立第9旅副旅长兼潮汕警备副司令,曾用行书为一位于8月20日牺牲的独立第9旅战工队队员、南洋华侨互助社服务团团员吴秀远的纪念碑题字:“吴秀远同志英勇殉国纪念。今之木兰(大字——编者注)。”(最终纪念碑没有建成)[11]。另外,吴履逊在家乡曲溪也留下不少墨迹。吴履逊兄弟为纪念他们的父亲吴明添(字三好)建有“明添公祠”,附近有座明直公厅,匾额“明直公厅”背面有吴履逊“积厚流光”的题字,款“丁亥春月,吴履逊书”,其壁肚所刻的六幅字也为吴履逊所书(内容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撰写的一篇启蒙读物《童蒙须知》节选)。在明添公祠右侧的“大夫第”内,壁肚灰雕也刻有吴履逊用楷体书写清代张英(1637—1708,字复敦,又字梦敦,号乐圃、圃翁)《聪训斋语》部分内容的两幅字。1998年10月刊印的曲溪吴氏族谱《曲溪乡志》中载有吴履逊的题匾“永锡祚胤”,款“民国三十五年冬,履逊题”[12]。
1938年9月,吴履逊为《中国诗坛》的题字
《曲溪乡志》中刊载的吴履逊题匾“永锡祚胤”(来源:美国FamilySearch网站)
吴履逊作为儒将,还体现在他与郭沫若、夏衍等文艺界人士的交往上。1935年,他重返日本时,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识。当时,郭沫若曾把傅抱石画的一幅山水画《苍山深渊》赠予吴履逊,并题字云:“银河倒泻自天来,入木秋声叶未摧。独对苍山看不厌,渊深默默走惊雷。题赠履逊同志清玩,蜀南郭沫若。”(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吴履逊在画上题诗:“老友称同志,于余不苟同,而今为共党,我仍本初衷。”1970年,吴履逊用此画与“孝榜弟”换了心爱花瓶一对。又在裱边题跋:“孝榜弟赠余心爱花瓶一对,而喜余此画,故持以赠之。庚戌冬月吴履逊识。”)1937年7月28日,郭沫若从日本归国抵达上海,约8月2日便在上海法租界高乃依路(今皋兰路)暂居的公寓里再次与路过上海的吴履逊晤面。8月3日,郭沫若为吴履逊创作了一篇印象记散文《一二八的炮手》(载1937年9月1日出版的《光明》战时号外第1号)。另外,郭沫若撰写的《在轰炸中来去》一文,自1937年10月10日起最早开始在上海《申报》连载,其中第六节(载《申报》1937年10月15日第4版)再次提到“‘一二八的炮手’——吴履逊”。是年底,郭沫若带领其任社长的《救亡日报》同仁转移广州,吴履逊又帮助《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并为该报撰写一些文章,如《怎样加强保卫广东抗战的力量》(载《救亡日报》1938年2月10日第3版)、《工作者和农民携手吧》(载《救亡日报》1938年2月20日第3版)。1937年12月6日—1938年1月6日郭沫若在广州期间,吴履逊还陪同他出席一些重要活动,如1月2日陪同郭沫若在是日下午6时在电台作题为“日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播音演讲,1月4日陪同郭沫若、茅盾、夏衍等从沪来穗的上海文化界人士出席是日下午7时在新亚饭店举行的沪港粤文化人联欢会,1月6日晚到广州黄沙站为离穗赴汉的郭沫若送行。1938年春,吴履逊曾与郭沫若、于立群夫妇,《救亡日报》编委汪馥泉到迁往顺德县碧江乡(今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的广雅中学演讲。另外,在广州复刊的《救亡日报》于1938年1月27日,刊载他应广州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之邀为其主办的文艺座谈会作题为“一二八抗战经过”的演讲预告(演讲时间为当日下午2时,地点为位于仓前街的知用中学礼堂),次日该报又在其第4版刊载了非厂(即姚非厂)撰写的《“一二八的炮手”吴履逊》一文,3月还邀请夏衍等《救亡日报》报社职员一行到广州萝岗他的团部参观。这期间,吴履逊作了一幅画《无根兰》,并在右下方题款云:“沫若哥写字后,忽发画兰兴,虽属破题儿第一遭,亦颇有画意。余亦写意蠢动,遂夺笔画此幅,立群妹索留,与沫若哥成对,即以赠之。”此画郭沫若题“此画有道理,颇似大涤子。可惜没有根,花叶会枯死。履逊画此叫我题,因而口占此数语”后,送给了于立群。
1937年12月,吴履逊(后排右一)与当时在余汉谋部卫队任职的胞兄吴履泰(前排左一)同郭沫若、后来成为郭沫若夫人的于立群在广州合影(来源:台海出版社2021年版《女神》);郭沫若为此照题五绝诗云:“国步艰难日,寸心敌忾同;刹那即悠久,存殁不分踪。”
在吴履逊军旅生涯中,与他共事或在其身边工作的丘东平(原名潭月,字席珍,曾任19路军翁照垣旅旅部文书,参加了上海“一·二八”战役,为吴履逊的好友)、蒲风(即黄风,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黄飘霞,曾任922团政训室上尉文书)、黄谷柳(原名显骧,曾任922团政训室主任、少校指导员)、易巩(原名梁植涛,笔名梁韵松、梁易巩、易巩,曾任922团政训室文书)、钟美(后来成为易巩夫人)、于逢(曾任922团政训室文书)、欧阳山(原名杨凤岐,笔名凡鸟、罗西等,曾任922团随军服务团团员、独立第九旅政工队领导人)等,也均是文艺爱好者,且大都成就非凡。
吴履逊将军之所以是儒士,与其身世也不无关系。他的父亲吴三好,在清末通过赈灾而获“大夫”衔。吴履逊有兄弟4人,排行第四,其中二哥吴履泰(1894—约1966,字砥如)是近代潮汕著名学者和诗人,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现汕头金山中学前身之一),后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毕业后回潮州金山中学任学监(相当于教务主任)兼教员,1917年2月12日由蔡守介绍入著名文艺社团南社。20世纪20年代末从政后历任广东民政厅第七巡察区巡察、临皋县(现属于海南省)县长、开建县(现封开县一部分)县长兼开建县公路局局长,福建省政府谘议,广东潮安县县长、揭阳县参议等职。1950年往香港,后病逝于台湾,著有《无倦庐诗文》(台湾嘉义市曲溪庐主1960年出版)、《无倦庐诗文续存》(台湾嘉义市曲溪庐主1966年出版)等书,台湾的《广东文献》季刊1972年第2卷第1期和1973年第3卷第2期先后刊载其遗作《番禺吴道鎔先生传》《丰顺丁叔雅先生传》。吴履逊在体育和文学方面的“基因”,也遗传给他的子女们。他一共育有六子两女,其中最著名者有中国香港篮球名将、次子吴乙安(振邦),香港女篮骁将、长女吴纯兰,武侠小说名家、三子司马翎(即吴思明)[13]。
参考文献
[1] 李莹, 李玉. 美国驻南京副领事芮诺思与十九路军吴履逊营长会谈备忘录[J]. 南京学研究, 2021(1):275-280.
[2] 陈楚金. 寻找汕头埠的园与庐[N]. 汕头特区晚报, 2016-09-19(9).
[3] 吴履逊将军以国为家 临终前念念不忘国难[N]. (香港)工商日报,1974-05-17(7).
[4] 刘庆英. 我所知道的吴履逊[G]//汕头文史(第13辑). 汕头:政协广东省汕头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 1995:133-140.
[5] 张喜海. 国民党抗日将颂(580人)(五)[EB/OL]. (2010-07-01)[2022-01-20]. https://www.chinapoesy.com/gongxiang87be3bca-e103-4674-bf70-757db38b1bd4.html.
[6] 惠意. 吴履逊(田径赛个人锦标)[J]. 沪江大学年刊, 1926, 11:282.
[7] 菊林. 一九二八级级史[J]. 沪江大学年刊, 1927, 12:118.
[8] 戴天乐. 大二(一九二八级)级史[J]. 沪江大学年刊, 1926, 11:91.
[9] 吴履逊将军以国为家 临终前念念不忘国难[N]. (香港)工商日报,1974-05-17(7).
[10] 吴晓峰. 吴履逊的书画缘[Z/OL]. (2020-02-06)[2022-01-22]. https://mp.weixin.qq.com/s/Rqji-pUJbtDKVR82iaB8ww.
[11] 刘庆英. 我所知道的吴履逊[G]//汕头文史(第13辑). 汕头:政协广东省汕头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 1995:133-140.
[12] 吴晓峰. 吴履逊的书画缘[Z/OL]. (2020-02-06)[2022-01-22]. https://mp.weixin.qq.com/s/Rqji-pUJbtDKVR82iaB8ww.
[13] 庄泽民, 吴铮. 记国民党军抗日将领吴履逊[G]//揭阳文史(第5集). 揭阳:揭阳县政协文史编委会编印, 1986: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