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那年,未满18岁的我们,听到这首歌,仿佛回到童年,虽然童年就在回头不远处:“拉大锯,扯大锯, 家家门口那唱大戏”,在北方地区成长的孩子们都听过这段民谣吧,它和其它无数的童年往事一起,永远珍藏在我们快乐的记忆中,经常经常地想起。
在1996那年,经过又一番艰苦的努力,取得了非常满意的自学考试成绩,在回家的路上,在公交车上,我的脑海里响起了这首歌:“往日的苦和累,算了个什么”。欢喜万分的我把这首歌词写在日记本上,凭着记忆竟然完整地写了出来,尽管已经有5年时间没有再听这首歌,以及没有再关注范琳琳。
“西北风”无疑已经在中国歌坛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没有真正经历过当年的人们,包括现在一些年轻的音乐节目主持人还是不能准确的告诉听众何为“西北风”,比如有的人认为“西北风”之所以西北“风”,是因为其“土”,比如《红高粱》,比如后来出现的李娜版西北风,等等。
诚然,在整个西北风潮流中,的确出现过一些尽显其土的歌曲、歌声,但西北风之所以大流行,除了其应当具备的北方民谣音乐素材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具备属于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色彩,具体地说就是迪斯科、摇滚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才是典型的“西北风”,否则,西北风就不需要流行歌手来实践,有民族唱法歌唱家们即可完成这一使命,而事实上西北风成就的正好是一批大陆原创流行歌手,他们的出现曾经使专业民歌手们一夜之间失去听众,失去市场。
民族唱法、西北风歌手、原生态歌手,既有一定联系,又有鲜明的区别。
“西北风”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民族与流行的结合,完美结合,有机结合,而这样的结合单凭某一种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它必须经由作曲、编曲、配器、演唱、制作等各方面工作的协作,再假以时机,方能达成。
史志有创作的几首西北风歌曲与徐沛东、温中甲等西北风中坚势力的曲风有一些区别,那就是他的音乐中民族的比例成分要大于流行的成分,这些歌曲如果由李娜这样的歌手唱出来,就会更多地呈现民歌的一面,即所谓“土”的一面。幸好,1988年这几首歌曲推出的时候都是由范琳琳来演唱,disco感觉很优秀的范琳琳以她精湛的演唱技术为这些歌曲打上流行的烙印,使《秋风歌》能够像其它西北风歌曲一样,既吸引年轻人,也吸引其他社会大众。
《秋风歌》的词作者乔方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乔老爷的儿子,果然,虎父无犬子!
乔 方 作词
史志有 作曲
范琳琳 演唱
九月九,秋风起,庄稼人儿早早起,
高梁红来大豆黄,五谷那归仓人儿喜。
拉大锯,扯大锯,家家门口那唱大戏,
迎姑娘来接女婿,满天哪歌声和笑语,
高兴的日子放声唱呀,丰收的时候喜洋洋,
往日的呀苦和累算了个什么,九月呀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