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素有戏曲之乡、民歌的海洋之美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随着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极大丰富,优美的山西民歌在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更不用说根据山西戏曲民歌创作的歌曲如《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小二黑结婚》、《翻身道情》等早已成为传世经典,久唱不衰。
早在1990年海政文工团赶赴山西太原演出当年,就有关于“范琳琳原籍山西,4岁时随父母迁到大连”的公开报道,但近些年又有不同报道称“范琳琳出生在大连的一座军营”。2010年DMC出品的军旅歌唱家系列专辑《范琳琳 心愿》再次正式标明范琳琳原籍山西。
中国社会很注重原籍记载,比如很多官方文档都会列这一栏。但山西之于范琳琳来说,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个档案记载,她的故土情怀显然在东北大连而不是山西介休,其成名后经常回到家乡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就像那些从山西走出去的歌唱家们会经常回到家乡,出现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演出活动中。
在范琳琳的歌唱生涯中,演唱过许多中国民歌,当然也包括山西民歌,最早在沈阳音乐学院跟民族声乐教授丁雅贤学习期间,范琳琳就曾经演唱过《绣荷包》、《清粼粼的水蓝莹的天》等山西民歌。不过更多的人听范琳琳演唱中国民歌,那是在她成为流行歌手之后,用流行唱法演唱的中国民歌。
我第一次听范琳琳唱民歌,是在1988年,这一年中国歌坛西北风大流行,引发西北民歌盛行,由电声乐队、流行歌手、新式唱腔打造的民歌,雅俗共赏街知巷闻,从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中期,绝对是中国民歌的一次伟大复兴。
1988年夏天,由大木仓制作的《风靡歌曲35首大联唱》火热发行,该专辑集流行歌曲、民歌、影视歌曲为一炉,音乐人金巍的编曲配器把这些不同风格的歌曲完美串联,并选当红流行歌手演唱,引起音乐市场极大兴趣,风靡一时。在此之前由中国唱片公司制作的《四十首民歌大联唱》已成功发行两集,金巍式的“大联唱编曲配器”是当时音像市场的一个品牌,很受年轻一代青睐。在《风靡35大联唱》中,范琳琳演唱了四首山西民歌,《想亲亲》、《樱桃好吃树难栽》、《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走西口》,非常优美动听。
《樱桃好吃树难栽》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好像不是通过电视广播,而是在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盛行的那种群众文艺演出中,知道这首歌但不知道是谁唱过的。“樱桃好吃树难栽,有哪些心思妹妹呀慢慢来,山药蛋开花白洼洼,有哪些心思哥哥呀慢慢来”,这首歌是范琳琳和屠洪刚演唱的,很短的一小节,令人无穷回味。
我一直以为《走西口》是一首陕西民歌,因为它很悲,在山西民歌中如此悲凉的音调实在少见。后来发现很多音乐档案都把它设定为山西民歌,小时候记得山西电视台专门拍过一个关于《走西口》的音乐电视片,“走路你走大路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行走的人儿多,拉拉话儿解忧愁 ”一直在我的记忆中。据说这是一首与晋商密切关联的歌曲,随着这些年晋商文化的高调宣播,《走西口》成为一个曝光率很高的词语,前几年北方地区四家电视台联合举办晋、陕、蒙、冀二人台大赛,方知《走西口》乃是一著名的二人台曲目,选唱率颇高。
1988年,一首由陈哲、国富作词,罗捷书作曲的《走西口》颇为流行,但范琳琳却没有唱过这首歌,在《风靡35大联唱》中范琳琳演唱的《走西口》是地道的民歌,“正月里娶过门,二月里就走西口,想起了哥哥你走西口。两只眼睛泪双流”,范琳琳悲情的演唱予人几分悸动,使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视片《走西口》的情景。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歌词版本的《走西口》,但后来中国唱片总公司继续发行的《四十首民歌大联唱 三》收录的《走西口》也是范琳琳唱的这几句。
在《风靡35大联唱》中,另外两首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被标注为电影《老井》插曲。其实这是两首著名的山西左权民歌,在左权河曲一代盛产优秀的民歌小调,流传很广。不过,这两首歌首先唱遍三晋大地继而唱遍全国,我认为其源于山西的两位著名歌唱家陕军、牛宝林,在1986年山西电视台举办的春晚节目中,牛宝林演唱的《桃花红杏花白》、陕军演唱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是最早的官方推广版,(如果此前的民间地区小范围演出可忽略不计的话),之后不久这两首歌就出现在电影《老井》中,不过老井中的演唱很随便,远不如陕军、牛宝林那样专业并优美动听。我有时候不知道陕军、牛宝林算不算所谓的民族唱法,听了他们的演唱,北京那些当红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们都可以划归美声唱法了。
《想亲亲》这首歌给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初次留下印象,是1987年山西省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黄河儿女情》,由陕军、牛宝林演唱,遗憾的是,在歌舞剧中只能听到陕军的演唱,看不到她的身影,她是站在乐队群中为台上的舞蹈替身演唱的,因为在歌舞剧公开演出的时候,她因身怀六甲而无法出现在舞台上。不久,《黄河儿女情》引起文艺界高度关注,其中的两个节目《看秧歌》、《想亲亲》被选中参加1988央视春晚,因为陕军不能参演,就有了后来牛宝林与卢秀梅版的《想亲亲》,可惜啊,如果是陕军演出的话,那就完美无缺了,陕军不仅长的非常漂亮,唱的也非常好听,比卢秀梅老师强好多。
1988年山西电视台春节节目就是歌舞片《黄河儿女情》,我记得唱到《想亲亲》这首歌,唱到“三天我没吃了一颗颗米”时,我妈说了句,“那还不给饿扁了呢”,我们全家人放声大笑。我妈妈就像当时中国社会所有的母亲一样,电视节目热闹的时候,她正在厨房忙碌,等忙完坐下来看的时候又看不明白,便乱发评论,制造了很多经典笑话,呵呵。
88春晚版《想亲亲》除演唱者做了调整之外,还有就是编曲配器也有变化,在原编曲配器人(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张文秀、刘铁铸旁边又加了徐沛东的名字,在我印象中这是徐沛东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央视电视晚会中,显然是1987年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的巨大成功推动徐沛东走向大雅之堂,徐沛东在《想亲亲》原编曲配乐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声乐伴奏,使这首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现在再听1988春晚版《想亲亲》,特别是后面活泼欢快那段唱,可以听到老徐把《中国迪斯科》的成功经验娴熟地运用到了《想亲亲》的伴奏中,呵呵。
当年我买到《风靡35大联唱》这盘磁带,翻来覆去地听,虽然觉得与男歌手窦鹏演唱《想亲亲》、《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这位女歌手唱的真好听,但一直没在意她的名字,因为磁带上没有标注,而在这个磁带中还有另一位山西籍的女歌手谢琳,所以我有时不经意地想,这大概就是谢琳吧,不然会是谁?多年之后,五年前,当我再次买到这盘磁带并数字化之后,再听这两首歌,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位女歌手绝不是谢琳,也不是其她任何人,她居然就是范琳琳,上帝啊!
在演唱《想亲亲》》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这两首歌的时候,范琳琳的声腔呈现一种别样的形态,这种演唱形态,既不是纯正的民族唱法,也不是纯正的流行唱法,更不是后来风行一时的纯原生态唱法,而是汲取了前述这些唱法之要素、特色而另成一家的演唱方法,它的特点是:集优美、真情、含蓄、浪漫于一体,又完好地保持了地方民歌的基本特色,我暂且为其命名为,准原生态唱法。
同样在1988年发行的磁带《黄土风情》中,范琳琳演唱了山西民歌《亲亲呆呆》,可能受磁带整体编配或曲风的限制吧,范琳琳演唱的这首歌用了信天游式的风格,其实如果用《风靡35之想亲亲》那样的风格,甜美抒情地去唱这首歌,效果应该更好,比如《四十首民歌联唱》里面杨曙光的那个版本就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正好是文革结束的年代,那时候经常在广播里听到《交城山》这首歌,我现在回想,这首歌在当时那么多宣传,会不会与华主席有关系?反正喜欢不喜欢的,它一早就在我的记忆中。1987年《四十首民歌大联唱》中吴小梅首次用流行唱法演唱的《交城山》令我耳目一新,到了1988年,大木仓制作发行的民歌联唱《风风风》中,由徐沛东编曲配器,范琳琳演唱的《交城山》令我激情荡漾,那激烈动感且韵味十足的声腔,真不是一般的令人震撼啊!“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坐过那好车马”,山西民歌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歌词写的怎么悲如何苦,但音乐和演唱总是那样抑扬顿挫,充满着乐观主义情怀,嘿嘿!
1994年,中唱上海公司制作发行了《中国民歌》四组套曲,由金巍编曲配器,选流行歌手演唱。与中唱总公司《四十首民歌》系列所不同的是,CD中歌曲都是完整演唱,而没有采用联唱形式,这其中,就有范琳琳演唱的《挂红灯》。《挂红灯》是一首有争议的歌曲,记得《四十首民歌》中山西籍歌手俞淑琴演唱的《挂红灯》曾被标注为内蒙民歌;而范琳琳这个版本被标注为陕北民歌;但在山西,它一早就被当仁不让地定性为山西民歌,1987年山西电视台春晚就曾录制过陕军、牛宝林版的《挂红灯》,记得那个演唱是电声乐伴奏的,当时听的我好激动。这种文艺作品的地区属性争议可能与鸡鸣三省地域位置客观存在有关系,但我觉得《挂红灯》应该是一首山西民歌,原因很简单,就如我前面提过的,这首歌曲风很乐观,符合山西秉性,而一般意义上,陕北民歌是很悲凉伤感的,地道的内蒙民歌当然不是这种味道,呵呵。
从1992年开始,受当时文艺界对内地流行歌手及演唱歌曲等各种分门别类“学术探讨”影响,范琳琳这批流行歌手都曾对自己的演唱风格做一些新的尝试或改良,与其他歌手放下身段走更通俗更市场的路线所不同,范琳琳走的却是流行歌曲艺术化道路,《挂红灯》就是一个例证,优雅别致、清新时尚又不失民族韵味,听这样的演唱绝对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根据山西晋剧创作的《人说山西好风光》自郭兰英以来,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歌手翻唱过,网络上流传一个范琳琳演唱并出演的MV《人说山西好风光》,看样子是KTV时代的作品,应该是1993年制作的。作为一位原籍山西的歌手,多唱几首山西民歌也是一种精神寻根,而做为中国歌唱家,用歌声赞美祖国山河风土人情华夏文明,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说山西好风光》
乔 羽 作词
张棣昌 作曲
范琳琳 演唱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
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
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
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