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铺》这首歌我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反正在1988年听到范琳琳的演唱之前,肯定是曾经在何处听到过,但没有注意,无论歌词,还是曲、唱。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民族唱法歌唱家们演唱的民歌,一般不会引起兴趣,这是一个事实。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已经逐渐地有了流行歌曲,通俗唱法,正影响着我们的听觉,感觉。
我们这批人对民歌开始有了兴趣,应该始于1986年中国唱片公司的《四十首民歌大联唱》,电声乐、流行歌手的演唱,使中国各地的民歌逐渐盎然生机于当时的社会。一小段一小段生动活泼的联唱,使屠洪刚、赵莉、李玲玉、张彤这些声音街知巷闻,而完整地用流行唱法演唱一首民歌,是从西北风开始的,1988年。
后来有些所谓的乐评人用想当然的态度去回顾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过程的时候,总喜欢从歌词、历史背景、社会情绪等等这些方面去寻找流行的渊源,而我更愿意从音乐本身的进化过程来看问题:从民族管弦乐与民族唱法,到流行歌曲与流行歌手,再到流行歌手与电声乐与中国民歌或戏曲,最后发展到西北风这样的原创音乐,始成。
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我们,当年的那些男孩子们,更多的时候,买磁带针对的是歌唱者的声音、音乐(或曲子)、还有伴奏,至于歌词,那是当一首歌曲真正成了气候的时候,才更多的去关注一下,而已。比如,当年的那首歌曲,电影《少年犯》插曲的流行,难道其歌词唱出了大多数孩子们的心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西北风原创歌曲的流行,特别是西北风演唱方法的风行,带动了西部或北部民歌的复兴,产生此创意者不知是哪一位音乐编辑,但对于大多数听歌的人来说,一般只记住那些演唱者,比如,1988年夏天的某个日子,我在某音像店里一下子听到了这首《三十里铺》,当时,范琳琳的声腔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我一下子就听出来了,并很快知道这首歌的磁带出处《黄土高坡迪斯科》。
在那之前,甚至于同一时间,我们听到过的《三十里铺》都是婉转抒情的,比如1988《绿色的黄土地》电视晚会上陕西歌手冯建雪的演唱。但范琳琳的呐喊式的演唱一下子就把人紧紧抓住了,“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咱们二人没盛够”,居然令我为之动容,那一刻,天地凝固了9秒钟。———在梆子戏的舞台演出中,亲人们悲欢离合的场面常常带给我这样的情绪。
虽然被激烈的三宝式编配强烈渲染,以及荷东式华丽和声精彩烘托,但范琳琳的演唱居然能够这么感人,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迪斯科节奏型的演唱一般不注重或者很难保证感情的相当投入。这或许是因为范琳琳曾经音乐学院深造与民歌手演出锤炼的一个结果,虽然当时我并不研究这些。多年后,网友中点部条这样称赞范琳琳,“节奏的加快不影响感觉”。
正像那些原创西北风歌曲被人争相翻唱一样,迪斯科版的《三十里铺》很快就被其他女歌手效仿了,不过,听来听去,还是范琳琳,范琳琳版《三十里铺》在多个磁带里面都曾收录,可以这样说,《三十里铺》也是范琳琳的一首代表作。
除了在1988年风行一时的迪斯科版《三十里铺》外,在1989年范琳琳还录制了另一个版本,猛士版的《三十里铺》,不知道别人听着怎么样,我反正觉得不如迪斯科版,就像我一直对“猛士”兴趣不大,同为舶来品,我更喜欢荷东。
《89超级猛士》是广东人制作的,广东人搞西北风,是差点,当然他们的原初创意真的很有价值。
《三十里铺》这首歌的画面感非常强,听着歌曲,读着歌词,电影式的场景在脑海里出现,回味无穷,久久难忘,我们北方的民歌、山陕民歌,我非常喜欢。
去年,我们一起回老家,车行到我们乡政府那块,乡政府办公楼紧靠着我们那一代远近闻名的大戏台,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我妈告诉我们说,那个戏台准备拆了,因为这一代即将城市化改造,可能要修公路。我一听之下,哈哈大笑,给他们讲起了那几句歌词,“三十里铺遇大路,拆了戏台修马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啊!
《三十里铺》
陕北民歌
范琳琳 演唱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妹爱见个三哥哥, 你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遇大路,拆了戏台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叫一声风英你不要哭, 三哥哥走哩回来哩,
有什么话儿你对我说,心里不要害急.
三哥哥走起上坡坡里下,四妹子畔上灰个塌塌,
有心和你拉上个两句话,又怕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