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成为了一个民俗。每当中秋、元宵或其它月圆之夜,总会有人说起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说这是一种天文现象,即“月亮最圆满的时刻往往不在十五日之夜,而是在十六日的晚上”,并因此引发讨论,甚至于引出科学解释,进一步引出十七圆、十八圆等等,从网络到媒体,好不热闹。
百度百科有这样的记载:根据自1987年起共19年的统计,十五圆的有7年,占37%;十六圆的有9年,占47%;十七圆的有3年,占16%。——为什么是从1987年开始统计,而不是从更早的年代?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汉语辞典》、《辞海》等著作中,没有这个词语登录备案;从现在所能查阅到的文艺作品中,并没有早于1987的先例。歌颂月亮或通过月亮来寄托美好生活,一般都会用“十五的月亮”,比如《十五的月亮》、《敖包相会》,《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吹动杨呀杨柳梢”;比如“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啊”、再比如“八月十五月儿明,连队里的战士分了月饼,雷锋把月饼放在那床头,一个人静悄悄地到走出了房门”,等等,从来没有人对十六的月亮深切寄语。那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民俗之说从何而起?
有一个人最有资格解释这个问题,著名词作家张藜先生,正是他,在1987年创造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而后辗转成为今天的所谓民俗。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词曲作者石祥、铁源因创作此歌获得著作费16元,成为音乐圈的一个话题。后来词作家张藜据此创作歌词《十五的月亮十六圆》。1987年,在大木仓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举办的音乐沙龙中,张藜朗诵了这首歌词以提出要约,后来音乐人徐沛东为这首歌谱曲。
1987年秋天,由朱一工制作,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与徐沛东创作的另一首歌曲《我热恋的故乡》一起推出,很快风靡全中国。一年后在大木仓再次举办的沙龙上张藜与徐沛东才第一次正式见面会谈,从此开启了两人的强强合作,为之后的中国流行歌坛创作了无数的经典。在以后的几年中,他们合作了近百首作品,还出版了一本“徐沛东、张黎——金曲88首”的书。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演唱者获得了很多的报酬,但创作者却只获得了16元,在当时《著作权》尚未成法的年代,这种不公平现象到也司空见惯。但张藜先生的创作动因却是:如果没有《十五的月亮》,就没有16元——有劳动就有收获。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就有了“要想收获先种田,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得开财源”,在改革开放市场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鼓励社会大众“只要象蜂群不偷懒, 何愁秋后蜜不甜”,既符合传统美德,也顺应时代潮流,是一首极好的歌词。
在1987年,徐沛东虽然活跃在北京音像界搞编曲配器,但他还没有写过一首有名气的作品,可以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徐沛东的第一首作品,这首歌曲完美地结合流行音乐与中国民歌素材。创作完成后,朱一工启用了年轻歌手范琳琳来演唱,范琳琳不负众望,经过两次录音,顺利完成。1987年秋天,《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火速上市,火爆一时,风靡全国,开辟了中国歌坛西北风时代,徐沛东、范琳琳一夜成名,成为中国歌坛的标志性人物。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伴随着范琳琳的演唱,红遍大江南北,影响深远,而范琳琳因为演唱这首歌,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风演唱方法,高亢嘹亮热情奔放的演唱,一改当时社会流行的港台抒情演唱形态,为中国流行音乐注入兴奋剂,从1988年开始,众多女歌手纷纷效仿跟风翻唱,引发中国歌坛西北风大流行,被后世称之为中国新音乐。1988年CCTV正月十五大型歌会《灯月良宵庆团圆》,范琳琳被特邀演唱《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曲,而1988年CCTV青歌赛,徐沛东已经坐在了通俗唱法比赛的评委席上。
1988年春天,大木仓发行的畅销磁带《歌迷世界》中再次收录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几个月后,大木仓另一盘风靡全国的磁带《流行风》上市,由徐沛东重新编曲配器、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再次收录其中,这首歌曲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百听不厌,一次又一次地轰炸音乐市场,直到街知巷闻,再加上广播电视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首歌,随便一张口,就能哼上几句。毫不夸张的说,在1988年,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没有人不知道这首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从现在的资料来看,范琳琳最近一次录制《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是在1995年,那时候的演唱意识与1988年有了一定的区别。
后来这些年,音乐市场风云变幻,一代新人换旧人,范琳琳虽然一直活跃在中国歌坛,但因为其更多地演唱新作品,加之主流媒体对经典老歌有选择性地宣传,《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竟然消失在公共视听场所,虽然当年的一代人都记着这首歌,但很多年轻一代却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歌。更为奇怪的是,与此同时,民俗“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这些年,央视为范琳琳经常准备的几首经典歌曲是《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信天游》、《心愿》、《苦乐年华》等,偏偏没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当年轻一代热衷讨论“十五的月亮为什么十六圆、会不会十七圆”的时候,可曾知道,正是从1987年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曲广泛流行之后才有了这个所谓俗语。
或许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注意,2011年,CCTV《天天把歌唱》节目专门为范琳琳录制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舞台版,风云再起经典重现。人们用歌曲中唱到的“生活的路有苦也有甜, 美好的前程走不完”,祝愿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天更比一天强。
一般歌手的成名曲是一首,而范琳琳的成名曲是两首,《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这两首歌恰好也是音乐人徐沛东的双成名作。多年来,《我热恋的故乡》在电视媒体反复播放,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却成为了民俗现象,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两首作品,哪一个更令他们为之自豪呢?
张 藜 作词
徐沛东 作曲
范琳琳 演唱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可得开财源,
只要象蜂群不偷懒,何愁秋后蜜不甜。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要想饮水先挖泉,
要想唱歌先对调,要想恋爱可得多交谈,
生活的路有苦也有甜,美好的前程走呀走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