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铁血子孙 2019-02-14

         这几年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版范琳琳演唱的《人人有本难念的经》,这个被频繁转载的音频不知是谁上传的,在我所见过的范琳琳公开发行音像制品中,都没有这个版本《人人有本难念的经》的原音,那么它是怎么来到网络的?

        一段时间之后,网友中点部条发现,在一家米国音乐网站上有两张范琳琳专辑提供收费下载,其中就有这个版本的《人人有本难念的经》,而这两张专辑并没有在国内市场发行过,它的提供者是原大木仓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的老板刘伟仁。

        总结一下范琳琳多版本《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我竟然发现这个版本(大木仓经典版)居然是最好的,根据范琳琳的演唱特色、编曲配器特点、以及其它客观印象等等,我有种第六感,这个版本应该是真正首版的《人人有本难念的经》。但奇怪的是,这个版本似乎没有在音像市场上公开发行过,是这样吗,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音像市场公开发行的时间来看,范琳琳演唱的第一版《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应该收录于1988年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大热磁带《流行风》。

        不知不觉间,我终于厘清了一个概念,大木仓。大木仓31号,原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所在地,当《五色谱》、《南腔北调大汇唱》、《五少女联欢》这些畅销磁带发行之时,磁带上曾经标注“大木仓”或“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从1987年开始,大木仓制作的磁带一般会把发行权委托给其它音像出版社,而合作最多的就是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可以这样说,从1987年——1990年,所有由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发行的畅销磁带全部由大木仓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制作。

         在那个年代,音乐界人士把名噪一时的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简称为“大木仓”,而我们这些追赶音乐潮流的年轻一代,会经常疑惑不解,一个不发达地区的“内蒙古音像出版社”何以能源源不断地推出这么多新潮音乐?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系列音乐纪念活动,使“大木仓”这个名字风生水起。

       《流行风》这个磁带是在1988年初夏上市的,我记得当时刚刚举行完青歌赛业余组比赛,很多女歌手翻唱范琳琳的《我热恋的故乡》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在音像市场上,徐沛东与范琳琳却掀起了又一轮音乐狂潮,那就是《为了寻求美》和《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非常巧,又是张藜、广征的歌词。后来有篇文章说徐沛东的歌曲总是两首两首地推出,两首两首地流行,呵呵。

       《流行风》的音乐编辑是韩禹文,这是朱一工之外大木仓的另一位音乐编辑,他同时也参与过电影《摇滚青年》的音乐制作,大木仓的《流行风》系列都是他与徐沛东共同制作的,包括像《影视流行风》、《民歌—风风风》等,非常流行,火热畅销。鉴定某一盘磁带是否大木仓制作的一个办法,那就是看磁带的音乐编辑是不是这几个名字:朱一工、韩禹文、或者刘伟仁。

       《流行风》特别值得赞美的一个特点是其精致的联唱,徐沛东的编配至关重要,虽然是联唱,但基本保留每一首歌曲的完整度,并完好保持歌手正常的演唱速度,这一点鲜明地区别于八十年代中后期被泛滥的某些大联唱,那种无辜加快演唱速度或分割歌曲完整度的行为,是一种对音乐的不敬,折射着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范琳琳演唱的《人人有本难念的经》甫一上市立即引起广泛播放,街知巷闻,那种独特的民族韵味、强烈的时代节拍听的我们心情激动莫名兴奋。那时候徐沛东这个名字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此之前,听磁带的年轻人一般不关心词曲作者是谁,只关心演唱者的名字。

         1989年《音乐周报》一篇文章中提到徐沛东的创作歌曲中有民族音乐成分,其中提到一些北方戏曲如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评剧、秦腔、西河、坠子等,这些戏曲音乐对徐沛东创作的流行歌曲深刻渗透,但听起来却并不明显,具巧妙隐蔽性,但那种味道却又非常鲜明,独具特色,总体而言,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流行歌曲而非民歌。多年后,老徐总结这种经验说,“我把它们揉碎了”。

         每当徐沛东的一首新歌诞生时,我总会猜度一下,这次又是哪种地方音乐在其中?多年来,我一直没搞清楚《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是哪一地方音乐或戏曲,现在我似乎觉得,也许是评剧?我可是一点不喜欢评剧的,大白话似的唱腔,平淡的韵律、、、可是可是,范琳琳的这首《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我为什么就那么喜欢,百听不厌呢?

       《流行风》经过一阵热卖后,范琳琳《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再次引起广泛翻唱,不仅女歌手,甚至个别男歌手也来凑热闹。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如我们这些歌迷一样),曾经对比过原唱,并自问,为什么他们就唱不出范琳琳那种味道呢?对比其实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情。

        最早翻唱《人人有本难念的经》的是郭公芳,记得1988年郭公芳唱着这首歌获得了全国首届职工歌唱比赛第一名,当时《工人日报》上曾经有篇采访文章,郭公芳说非常感谢她的朋友范琳琳,是范琳琳知道这个消息后鼓励她参加比赛的。由范琳琳唱红的歌曲后来成为其她歌手的成名作或者重要代表作,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不胜枚举,史称“借光范琳琳”。

        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和《我热恋的故乡》,到《为了寻求美》、《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学院派的徐沛东和范琳琳率先征服了音乐市场,而后因此走向“大雅之堂”。开启了流行音乐新时代的不仅仅是作曲、演唱、音乐制作,还包括歌词的创作,这四首歌曲之后,同类型歌词源源不断地推出,触类旁通,直到盛极一时。这些歌词被称为黑色哲理性歌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包涵深刻的人文情怀,具有划时代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各式各样的热心人煞有其事地分析内地流行音乐缘何不如港台,其中就有人称,歌词是不是太沉重了所以不适合年轻一代?多年后看一看被“风花雪月”的港台情歌培育下无精打采的年轻一代,又该作何感想?

       艺术家有引导正确审美价值和提高观众欣赏品味的职责和义务,所以艺术家不能和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娱乐明星相提并论;艺术作品要经得起岁月的冲刷和历史的检验,历久弥新,而那些为了获得利润迎合市场需求所生产出来的所谓歌曲,那又是些什么东西?

        看得出来,范琳琳也很喜欢《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曾经多次演唱这首歌,比如1988专辑《西部之恋》;另外在1992年发行的《范琳琳成名金曲》中又重新演绎由温中甲编配的新版本;曾计划于世纪之交发行的范琳琳全新大碟中录制了另一个版本的《难念的经》,每一次演唱都有新意思。其中大木仓经典版与1992版在演唱意识方面有明显区别,其反映并记录了当年的艺术家们在中国音像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改良与探索,“踢足球难保每场都能赢呀” ,这个“赢”字,范琳琳独特的发音,颇耐玩味,使我忍俊不住。

        词作者广征姓孟,名广征,他创作过非常多的歌词,但最有名的就是大木仓时代与徐沛东合作的几首歌曲,风靡一时,堪称经典。但不知那几年他的名字为何要以“广征”示人,是为了带来好运气吗,呵呵。

       《人人有本难念的经》、《苦乐年华》之后,某年我偶然读到《菜根谭》以及道家的一些书籍。歌中的这些哲理、书中的那些道理,一直以来引导着我的人生,和谐奋进!

        人会有痛苦是因为没有悟通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很自私,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于是就与别人有所比较,于是就有痛苦,其实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想想,只有你可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孟广征 作词 
                                   徐沛东 作曲
                                   范琳琳 演唱

              花开没有四季红,暖春也无百日晴, 
              大千的世界人千万,人人有本那个难念的经, 
              说不准屋漏又遭连阴雨呦,指不定行船偏遇顶头风呦, 
              哪个不想富,哪个不怕穷,恩爱夫妻说崩也能崩, 
              谁能够万事都顺心呀,往往是泪水伴在笑声中。 

              天旱偏偏不下雨,十五也会月不明, 
              大千的世界人千万,人人有本那个难念的经, 
              做买卖都想年年赚大钱呦,踢足球难保每场都能赢呦, 
              富了不怕富,越穷越怕穷,做人处事就怕瞎折腾, 
              只要你顽强去奋斗,往往是笑声伴在泪水中。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