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故事》这首歌范琳琳也曾录过多个版本,但最经典的应该是1988年大木仓制作并收录在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歌迷世界 二》的版本,现在挂在美国收费音乐网站上的也是这个版本,2010年DMC再次把这首歌收录在《范琳琳专辑 心愿》中发行。
说它经典,并不仅仅因为《歌迷世界 二》曾经热销热播大流行,而是从制作上来讲,它非常精致,经得起时间的经验。一首歌曲或一张专辑品质如何,制作起很关键的作用,优秀的音乐制作人可与优秀的电影导演相媲。
本世纪初,怀旧风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在老歌论坛上受到热烈追捧,但激情过后,很多人发现,我们当年听过的很多歌曲,现在听起来真不怎么样,不一定是歌手唱的不好,而是制作,那时候我们很多的音像制品确实制作简单、粗糙,与同期的港台制品相比,是要差一些。比如张蔷就说过,她是时代的牺牲品、她过去唱过的歌现在根本不听,那些磁带她都扔掉了,云云。
曾经热闹一时的音像市场,有多少产品可以经得起岁月的检验而不褪色呢?就我这几年间的感受,抛开个别范例,单从音像出版社来说,那几家著名的国营工厂(如中唱、太平洋等)的产品是值得推荐的。就民营单位来说,首推大木仓—国际声像艺术公司,这要归功于该公司的音乐编辑朱一工,正是他一贯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那些大木仓制作的磁带不仅在当年曾创下极高的销量和极好的社会评价,即便是放在今天来听,也堪称佳品。
《黄河边的故事》出现在1988青歌赛后的音像市场上,那个时代,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有新创作的歌曲流行于市,那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年代,就当时来说,像范琳琳这样的优秀歌手,每年都会有很多歌曲推向市场,并引起良好的社会反映。而这些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歌手好几年都在唱一首歌,那已经相当不错了,一辈子混电视却唱不出一首歌者大有人在,世风日下,江河日下。
付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不同时代他都曾积极参与,并有佳作诞生,且自我包办词曲,令人叹服。《黄河边的故事》应该是范琳琳唱付林创作的第一首歌曲。范琳琳加入海政歌舞团后开始演唱付林创作的歌曲,这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不仅是好同事,更是音乐朋友。2011年《非常向上——付林的海洋情》访谈节目,从不参加这类节目的范琳琳居然做了一次嘉宾,可见与付林的关系不一般。
从时间表象来看,范琳琳是在1988青歌赛后加入海政的,但范琳琳曾经在1995年的一次电台访谈节目中提到,海政的领导听过她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之后决定调她入团的,而当时从大连把手续转出来相当费事,大连歌舞团不想放人,那么范琳琳代表辽宁电视台参加青歌赛可能是对原单位的一个交代,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是海政歌舞团的人了。
我后来听过另外一个女歌手翻唱《黄河边的故事》这首歌,是喊着唱的,听的很辛苦,在跟风者看来,只要是西北风就一概呐喊着唱,其实不然。范琳琳对这首歌的诠释就很独特,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西北风歌曲,蕴含诗情画意,以中板抒情式样表达为佳:琴音袅袅,相思悠悠,几分忧虑,淡淡地萦绕在心头,不尽乡愁梦中游。
付林曾经谦虚地说过,他词曲都可以写,但都不是最好的。诚然,就西北风歌曲来说,或许人们更喜欢徐沛东那样的大气壮丽激情豪迈,但正如范琳琳所言,付林的音乐非常的抒情,而抒情歌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一如这首《黄河边的故事》,现在听起来,仍然那么好听,回味无穷。
与木仓版相比,1988范琳琳专辑《西部之恋》那个版本节奏有所加快,这大概与徐沛东的编曲配器以及专辑的整体理念相关,不过就演唱来说,韵味犹在。
多年后,当再次看到《歌迷世界 二》封面,我忽然有种错觉,那个模特正在做着的舞蹈动作,仿佛就是盛行在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一页,而这个封面造型,更让人联想到《黄河边的故事》,有点意思。
付 林 词曲
范琳琳 演唱
走了东口走西口,一直顺着黄河走,
童年的帆童年的船,梦中也在心里游,
看不到哥哥的牧羊鞭,听不到妹妹唱走西口,
几缕缕炊烟几朵朵云,飘的是乐还是愁。
叶绿叶黄几春秋,雁来雁去岁月愁,
村头的石碾村口的柳,黄河的故事依然如旧,
记忆的小溪成沙洲,思恋的乡情汇成大流,
黄坡坡窑洞仍不改,不知心里是喜还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