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铁血子孙 2019-03-17

         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这个专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尽管在此前已经有了《一无所有》,有了《信天游》,但它们尚未广泛地传播到民间,而最早在街头巷尾传唱的后来被归类为西北风的歌曲正是《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毫不夸张地说,西北风正是从大木仓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制作、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盒《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开始吹响。

       如果说当《亚洲雄风》吹响的时候,已无人不知作曲家徐沛东,但这盘专辑面世之时,一般人还不知道谁是徐沛东,同样通过这盘专辑成名并走向更广阔舞台的还有词作者广征、张藜、歌手范琳琳。

       这盘专辑同样采用全部歌曲迪斯科化的编排方式,配器由徐沛东一人包揽,在当时已蔚然成风多年的港台抒情歌曲占据流行音乐市场的环境中,徐沛东风格的配器仿佛沙漠中骤现的一片绿洲,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徐沛东的配器多在电声乐器中大量使用弦乐和长号,使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蕴涵其中,节奏编排同样与港台化迪斯科大不同,民族音乐元素渗透其中,清新激烈又不失严谨持重,在当时听来非常的丰富多彩,与众不同。

       这种新颖的配器与歌手风格独特的演唱相结合,会让一首首旧歌脱胎换骨焕发新生,对听多了靡靡之音的耳朵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比如刘欢演唱的《橄榄树》和《小草》,这两首歌都是典型的抒情歌曲,在此之前虽然齐豫演唱的《橄榄树》还没有被正式引进,但国内一些女歌手扒带子翻唱的这首歌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小草》是一首中国式的通俗歌曲,其简洁生动的歌词,清新淡雅的曲风早已感动过无数的听众,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民谣,在刘欢之前,应该所有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两首歌只适合抒情地唱。但在这盘专辑内,徐沛东和刘欢进行了一次大胆而前卫的尝试,在激烈的迪斯科节奏中,刘欢用他的独家嗓音嘹亮而饱含深情地演唱了这两首歌。最早听说所谓天籁就是从齐豫,当听刘欢无限度地拨高嗓子喊唱着“我的故乡在远方”直上云霄时,我不禁要说,刘欢也是天籁,————如果男声也可以被比做天籁的话。

        1987年初冬时节,我拿着好容易攒足了的钱去买一盒我早已想买的磁带,当时的磁带是五元钱一盒,而五元钱在当时社会能买很多有用东西,还只是个学生的我其实并没有多少钱可以用来买磁带。我和同学一起来到我们当地新开的一条商业街内一家新开不久的音像店,很大的一间,大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广告画《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音箱里正放着刘欢那如狂风扫过原野般坚定的歌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我很快买下心怡已久的那盒磁带,边浏览着其他的磁带及墙上的广告画边走出大门外,此时,这首歌已唱到“春风呀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你把我照耀”,这几句是一个女声在唱,有点野味的一个女声,我想,这大概就是范琳琳吧,因为广告画上写着的四个名字有三个是男歌手,而范琳琳这个名字应该只有女性才用,我表妹就是这个名字。

       几个月前,在一盒新《五少女联欢》中看到过范琳琳这个名字,仿佛一夜之间,这个名字就到处看到,《女神》、《午夜情》上面都有范琳琳,前几天在另一个音响商店就听到过这版风格独特独特的《小草》,也看到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广告画,但我没想过要买它,因为对它还不了解,因为手里的零花钱有限不允许我想的太多。———若干年后,我无数次地后悔过我坚持实现原计划而没有立即改变主意买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为《小草》唱完之后接下来的这首歌让我知道什么是震撼。

       随着《小草》逐渐唱弱至完,我和同学已走到音像店外准备离去,安静了几秒钟的音箱突然传来一段奇异的音乐,如吹响号角一般,一个女声随着激烈的伴奏激情悲壮地引吭高唱起来,那奇异的曲,那奇异的节奏,那奇异的嗓子把我定着在音像店门口一动不能动。如果说刚才的《小草》中唱副歌的显然是一个女声的话,此时我的脑海闪过一瞬间的疑惑,这个是女声吗?会不会是刘欢李勇或张德富,虽然我知道绝对不是。随着这个女声激情倾诉到最后一遍拨高调子呐喊“故乡,故乡”,我的情绪才仿佛从震惊中缓过神来,与我一同站着听完这首歌的同学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歌迷,却说了一句“这歌真好听,快买吧”,但我已没有钱。我看了下广告画,《小草》后面的那首歌是《我热恋的故乡》。

       在听到范琳琳唱《我热恋的故乡》之前,我们听过的唱流行歌曲的女声大多是邓丽君式的温柔腔,即使当她们唱劲歌时也是女人味十足,虽然偶尔也会有如《无名高地》中的田震、《天下一家》中的王蕾、《冰与火》中的张碟那般彷似男性的独特嗓音出现,但她们基本上也是在捏着嗓子唱歌。如范琳琳这般用典型的女声放开嗓子粗犷豪放地演唱者,过去闻所未闻;说到歌曲,在《热恋的故乡》之前,曾在电视晚会中听过一次《信天游》,这种把强烈的现代节奏与古老的民歌旋律完美融合的歌曲同样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在听过戏曲民歌、听过港台抒情、听过欧美劲歌之后某天突然听到这样的歌曲,不由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这是民族与现代激情碰撞后的一次完美结晶。

       1988年,《歌曲》杂志曾这样高度赞美《热恋的故乡》:异军突起,于沉重揭露现实中继续听拳拳赤子之心的宣泄。———我认为所谓的异军突起,不仅指歌词,还应该包括曲、配器、以及这种新颖的演唱方法。

        多年后徐沛东说,《我热恋的故乡》这首歌由腾格尔首次公开演唱,但首先发行磁带的是范琳琳。虽然,当时与《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共同面世并同样由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另一盒合辑中有腾格尔演唱的《热恋的故乡》,但街市上并没有听到过这个版本传唱,而我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腾格尔是个男歌手。其实作为普通听众来说,并不关心歌曲由谁首唱,他们更关心是谁第一次把这首歌印在他们的记忆里。《热恋的故乡》后来成为一首被女歌手而非男歌手竞相翻唱的热门歌曲、徐沛东后来与范琳琳有过大量的继续合作并全部风靡一时、但腾格尔并没有再唱过徐沛东创作的任何歌曲、在1990年之前腾格尔及其演唱并没有引起社会关注,等等,皆可说明问题。

       自那以后,我经常光顾这家音像店,买过很多《范琳琳》,几年后,店铺改变经营项目,并多次易主,那里后来再也没有传出过歌声,但每次我路过那里,总要朝那个位置望上几眼,想起那里曾经放出过的嘹亮歌声,以及曾被那歌声定着在那里一动不能动的那个年轻人。从那一刻开始,我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声音,无论后来有多少人因演唱《热恋的故乡》而成名或加分,在我心里他们谁都比不过范琳琳。十几年之后的某夜,很久不看电视晚会的我观看了2000年CCTV《同一首歌》,《黄土高坡》唱罢,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在《我热恋的故乡》激烈的伴奏声中,范琳琳英姿飒爽地缓缓升起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已微微有些湿润————那是我青春岁月的一个记忆,那是我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旋律。

        虽然《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盒带经常被音像店完整播放,但每次我去逛街时,音像店正在播放着的总是专辑内的其他歌曲,我从没赶上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单看名字会以为这是一首搞笑歌曲,因为在此之前《十五的月亮》已唱遍全中国。

        有一天,课间休息,我听一同学嘴里哼着《思念》,我跟他说“前几天电视里演谷建芬作品演唱会,范琳琳也唱这首歌”,同学却说了句,“范琳琳,她不就会唱个《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立即问他,“你听过?好听吗?”,他得意的说“好听,绝啦”。于是,我终于找到机会用我家的双卡录音机复制了一盘《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拿到手后,放入录音机,当时并没有想到这首歌也是一首劲歌,还以为与《十五的月亮》一样是抒情慢歌,当前奏乐猝不及防地激烈响起时,我开始激动起来,当范琳琳那粗犷豪放的歌声传来时,我已激动不已,特别是那一段悠扬婉转的“哎……”,使我想起小时侯听过的一首电影老歌“长鞭哎那个咿呀摔哎”……天,实在是太好听啦,我激动的方寸大乱不知所措———后来每当听到这样的好歌我就这样地激动时,我父亲就会说,“看,又快发疯了”,哈哈,人不疯狂枉少年!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由词作者张藜创作完成后,曲作者徐沛东偶然发现并拿来谱曲,最先交给一位著名的民歌手演唱,但效果不甚理想,后来朱一工把这首歌交给范琳琳,范琳琳经过一番琢磨试唱后,创造性地把民族唱法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不仅成功地唱红了这首歌,还因此创设了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拓宽了自己的歌路。这首歌面世半年后词曲作者才第一次见面,有趣的是,张藜、徐沛东、范琳琳竟然都是大连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三个大连人艺术才华的结晶,后来,这三人都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界的风云人物,创造过许多流行经典。

        如果不是后来看报道,我并不知道范琳琳原先是唱民歌的,并且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本科生,正是此前的这些经历,才使她成功地演唱了后来的西北风歌曲。但在范琳琳的唱腔中却完全感受不到民族唱法的客观存在,她应该是把民族唱法的精神而不是形态溶进了流行唱法中,比如后来她演唱的《八面来风》与民歌手彭L圆演唱的《八面来风》就有着鲜明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范琳琳,"科学地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结合在一起,唱响了西北风,对中国歌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这种演唱方法被许多女歌手纷纷效仿,但听众普遍认为,范琳琳的表现是最完美的,也是最适当的。相对而言,有些歌手从嗓音条件来说其实更适合唱抒情,但为了追赶潮流也勉为其难地加入了喊唱行列而显得力不从心,另有些歌手似乎为了过度追求民歌特色并因此忽略了流行歌曲应有的时尚性而把西北风唱到土得掉渣,这些现象就是后来的乐评人所指的:所有人一哄而上把西北风很快唱到极致,真的有些遗憾。我比较佩服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己而不盲目追赶潮流的一些歌手,如赵莉、朱桦、谢津等等。

       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个男人,范琳琳的成功,朱一工功不可抹,是他启发并帮助了她。前几年,我们山西电视台每周制作一部明星访谈节目,很少接受采访的范琳琳在自己家里接受了采访,当记者开玩笑地问朱一工,与明星一起生活是否有所不便时,朱一工大方而自然地说,“不会呀,她的成功也有我的功劳呀”,哈哈,果然是一个牛气轰轰的男人。

       朱一工如此牛气哄哄自然是道理的,他是大木仓国际声像艺术公司的金牌制作人,在中国歌坛和中国音像界大名鼎鼎,他制作发行的众多磁带风靡一时,捧红了众多年轻歌星,在中国社会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在当时他被称为北方第一音乐制作人。单说《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他担任编辑制作,如果不是他独特的音乐理念及全新的制作观念,《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很难流行,也不会有后来中国歌坛铺天盖地的西北风。

       范琳琳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当时我非常地紧张,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我反复咀嚼朱一工的话,一遍又一遍地试唱,但总是没找到感觉。半夜,窗外突然刮起大风,呼啸的风声把我惊醒。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披衣而坐,静听窗外的风声。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风声原是一首音乐,它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翻江倒海,时而又如泣如诉,有一种奇妙的节奏、雄浑的力度和厚重的情感。蓦地,我心中豁然一亮,啊,找到感觉啦,我对这首歌进行了大胆的处理,一改当时流行的港台音乐的平缓抒情方式,变得奔放而高亢,挟裹着风的力度、风的节奏、风的沉重,用更加浑厚有力的声调把它唱了出来”。———这就是后来流行的“西北风”演唱方法,它的发明者是范琳琳。

      不久,一辑由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制作的87热门磁带《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上市,在这个专辑内范琳琳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引发全国大流行,高亢明亮激情荡漾的演唱,不仅征服了以年轻人为主的音像市场,还得到代表传统艺术思想的严肃乐评人高度评价,以及主流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推广。

        1988年正月十五,CCTV现场直播元宵晚会《灯月良宵庆团圆》,范琳琳应邀参加,并现场演唱《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两首歌,影响愈加广泛。1988年六月,CCTV青歌赛业余组通俗唱法决赛,徐沛东坐在评委席给参赛选手打分。—— 这一切皆缘于这个磁带《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巨大成功。

       1994年,踌躇满志的我开始参加自学考试,立志要用实际行动追回曾经虚度的光阴,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自主于现实社会的人,三年后,当最后一次考试结束时,感慨万千的我在日记本上抄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歌词为自己庆典,鼓励自己“生活的路有苦也有甜,美好的前程走呀走不完”。

      除了这四首歌之外,李勇演唱的《稻草人》,同样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李勇唱歌总是那样生机勃勃,干劲利落,1988年春晚李勇与柳培德演唱的《男孩》给观众留下过非常好的印象,但李勇仍然没能大红大紫,可惜呀!

       这盒磁带的市场策略非常讲究,在保持迪斯科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曲目安排灵活多样,既有实验性的西北风,还有大众情怀的民谣,既有中国老歌如《军港之夜》、《草原之夜》,还有港台流行如《孤独的女孩》、《我不是个坏小孩》,丰富多彩,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使这盒专辑不仅热卖一时,还给歌迷留下深刻的记忆,是一盒当之无愧的流行经典。

       当年我费了不少周折,才终于复制了一盒《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磁带,因为是复制品,又加之范琳琳的两首重点歌曲后来在很多合辑中不断重复,所以并没有刻意保留这盒带,不知后来它失落到哪里去了,所以如此经典的一盒磁带,我手里竟然没有。二十年后我通过网络旧货市场前后买了三盘《中国迪斯科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二手磁带,其中一盘由宋大哥制成音频后发在网络上,十几年来被各音乐网站无数次转发下载,如今在虾米音乐网站它依然被经久不息地播放。

       整个专辑十首歌,九首可听到范琳琳的声音,她不仅参与演唱了六首歌,还包揽了全部歌曲的和音,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强大的声乐功力。

                            张  藜  作词 

                            徐沛东 作曲

                            范琳琳 演唱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可得开财源, 

         只要象蜂群不偷懒,何愁秋后蜜不甜。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要想饮水先挖泉, 

         要想唱歌先对调,要想恋爱可得多交谈, 

         生活的路有苦也有甜,美好的前程走呀走不完。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