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25年春季学期第六次读书会
luozubing@126 2025-04-24

       2025年春季学期第六次读书会,于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晚6点至9点在田家炳楼513B教室举行。本次参与读书会的成员有:罗祖兵教授的全体在读硕博研究生。本次读书会的内容为多尔的《后现代与复杂性教育学》第6-14章。本次读书会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领读汇报。由2024级学校课程与教学博士研究生崔婧分享第六章到第九章的内容:第六章多尔主要聚焦于重新评价能力的问题。他主张能力可以并且应该在学校得到发展,发展这种能力所需要的课程设计与当前运用的课程设计有根本区别。作者引入乔姆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的观点提出一种思维模式,呼吁我们要超越人类行为的表现层面而注意更深层次、结构性的和更一般性的层面。孩子是有心灵、能力和组织才能的,教学的任务就是发展这些才能,为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步意识到这些才能并洞察到一个领域被组织的方式。第七章作者重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思想,强调在课程学者看来,艺术的方式就是不但要看儿童或学习者的行为,还要搞清楚出他/她的意图。我们要允许/鼓励儿童/学习者好好利用他的现有图示的力量,同时还在合适的时间用“合理的量”提供必需的干扰,以帮助产生新的和更综合的图示。第八章是作者在“2003年复杂科学和教育研究大会”上提交的论文。其中主要阐释了他的“3S”思想,即精神处在科学和故事之间的第三空间,这一空间推崇和利用的是难以言喻的、审美的、创造性的、激情的和令人敬畏的东西。它的方法是“投入”——带着激情感、游戏感、敬畏感和尊重感投入差异当中,它的困难是意识形态的奴役。第九章作者以怀特海的让知识保持鲜活的方案为基础,论述了在教学/学习中把浪漫模式、精确模式和概括模式这3种模式整合起来的观点。作者提出要重新考虑教学活动,让知识保持鲜活的方式为“3P”,即游戏思想、精确处理事实以及发现这些事实与一套会向我们展示原理的模式的关系。

       接下来,由2022级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赵力慧分享第十章到第十四章的内容。第十章现代主义主要介绍了现代主义的演变与发展历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关系以及后现代的实质理解。核心观点为:后现代并不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时期,而是指现代主义自身持续的重写;后现代是现代的一种充满活力的形式,它是一个永远处于此时此刻的现代,与传统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传统的现代。第十一章利奥塔与当今的后现代形势主要介绍了利奥塔后现代的思想与话语,包括:第一,如果某个议题起初不是后现代的,那它现在也不可能是现代的。第二,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结果,而是现代主义发展中一个尚未成熟的状态,一个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第三,在现代状况下,通常将不体面的东西通过一种体面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后现代则用不体面的方式使不体面自身显现。第四,知识、权力和教育总是不可避免的纠缠在一起。第十二章杜威留给后现代的遗产主要介绍了杜威的后现代思想,杜威反对课程的分离及儿童经验的分离,提倡发展一种将儿童与课程整合在一个情境体系中的理论。第十三章后现代课程基础主要介绍普利高津的非平衡热力学结构和耗散结构,他认为在与环境互动中,一定会有一定的损耗,才会有由结构向功能的自组织发展趋势。秩序是在无序或混沌中产生的。第十四章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的教学主要阐述了杜威、皮亚杰、布鲁纳、怀特海的思想并分析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观形成。作者最后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囊括各种风格、饮食、设计的建筑学和流行文化的运动;后现代主义是一次非常认真的尝试,力图超越现代主义所秉持的僵化的形式主义和一分为二的分类范畴;后现代主义是一场主张宇宙是复杂的、自生的与进化的运动。宇宙是处于演变过程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先设定好的存在。

       第二环节,论文研讨。全体硕博士生围绕博士生赵力慧所撰写的论文展开研讨。首先,赵力慧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具体思路和内容。而后,全体成员围绕论文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与阐述见解。集体力量是强大且宝贵的,讨论能够从他者视角看到论文问题,这对于个人后续写作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感谢大家的宝贵意见与建议!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