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2025年春季学期第七次读书会
luozubing@126 2025-05-09

五月繁花映日照,初夏读书正当时。2025年春季学期第七次读书会,于2025年5月7日星期三晚6点至9点在田家炳楼601教室举行。参与本次读书会的成员是罗祖兵教授和他指导的全体在读硕博研究生。本次读书会的内容为多尔的《后现代与复杂性教育学》第15-19章。本次读书会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领读汇报。先由2024级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杜江缘分享第15-17章的内容。第十五章《教室中的复杂性》通过一位六年级数学教师罗恩·斯科特的教学实践,展现复杂性理论如何在课堂中发挥作用。传统数学教材以线性、简化为特征,忽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复杂认知结构。斯科特意识到自身理解数学的方式更具结构性和多样性,虽然不符合教材的规范,但同样具有秩序。他据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创造力。借助混沌理论、非线性数学和自组织概念,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高的开放度与弹性。在学生认知与社交结构中创造“边界”和“吸引区”,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探索问题,渐进式地生成个人化的学习秩序。此外,分形理论的引入使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复杂图形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深化了对数理结构的理解。斯科特的课堂从表面看似混乱,但整体上是互动的、生成的、有机的,体现了“无序中的秩序”这一复杂性核心理念,展示了教学的新可能。第十六章《复杂性中的循环性》进一步探讨复杂性理论对教育结构的挑战与重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杂性、混沌与非线性理论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但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仍较有限。传统课程深受泰勒原理影响,强调目标的预设与过程的精确控制,忽视教育本应是生成性和开放性的过程。复杂性视角认为,课程应像自然系统一样具备发展性和地方适应性。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性实践应被合法化,课程设计需容纳偶发与弹性,允许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生成教学路径。例如,有教师通过将数学与语言材料随机组合,引导学生创设问题、组内协作解决,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深层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非线性、不完全可控,却真实展现了学习的复杂本质。复杂性理论呼吁从“或/或”思维转向“与/与”思维,承认秩序与混沌共存。课程不再是僵化的标准模板,而是不断循环生成、具有回归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结构。第十七章《复杂性理论》系统呈现复杂性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对课程与教学的启示。与传统现代主义认为自然是简单、稳定的观点不同,复杂性理论强调自然具有分形结构、动态演化特征。所谓“有序的无序”揭示了自然中看似混乱现象背后的结构性秩序,例如雪崩、星云、人体系统等。这一理念拓展到教育领域,指出学习是一个自组织的、互动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与接受。系统中微小的扰动或偶发事件都可能引发整体性变革,教育实践应鼓励这种“边缘的混沌”状态。自组织性也提示我们重新理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他们在教学系统中是动态的参与者,而非按部就班的执行者。教学策略和课程大纲应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情境感,容纳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最终,复杂性理论要求我们超越确定性逻辑,设计出能激发创造力、响应变化、不断生成的课程体系,并鼓励学生在混沌中发现自己的学习秩序与意义。

接下来,由2023级博士研究生伊慧分享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的内容。第十八章复杂性理论与课程文化主要介绍了课程文化的发展历史、复杂性的特征、复杂性组织及其在教育上的意蕴。核心观点为:首先,在一个封闭的、机械的和平衡取向的系统中,不平衡和无序将会被避免、弱化和否定。在一个开放的、有机的和远未达到平衡的系统中(生命本身),一种有序的无序正是创造性的源泉。其次,复杂性组织的最为普遍和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形成一种更高(也就是更加复杂)秩序、更多差异和更高组织的状态;实际上能够通过相互作用从其本身创造新事物。最后,复杂性理论在教育上的意蕴:在大学或学院层次,这意味着谨慎使用太严格的课程大纲——相反要使用在问题意识上“丰富”的大纲。随着学生不管是以个体的还是以群体的方式研习各种各样的教材,这些教材被聚合成一个框架,而这一框架又把封闭与开放,换言之适度的严格与有结构的灵活结合起来,那么内在于这种丰富性之中的力量就会显示出来。学习的发生不是通过从专家到新手或者从教师到学生的直接传递,而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通过班级内的所有人在一起探究一个情境/问题/议题。课程(用其在一个教学大纲中的表达)是在一个持续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系统或网络内的相互作用而催化自身。第十九章主要阐述了复杂性思维的教育意蕴。多尔聚焦于关系和互动,具有回归性,与差异进行游戏并且进行探究,注重直觉,容忍神秘和歧义,高兴地放弃确定性。在本章节作者引用了青木、派纳、梅耶斯等人的观点,提出教育,特别是自由教育的政治目的就是特性、判断、责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的形成。在这个我们所生活的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化的和技术取向的社会中,他相信一套新的话语实践是需要的,这种话语实践将会形成、接受我们所发现的复杂性,与其共同发挥作用,而且与其休戚相关。

第二环节,读书分享。与会硕博研究生根据书中的内容,依次分享自己的理解,或提出需探讨的问题。读书分享主要围绕“如何用非线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让学生使用教学内容或方式的弊端”“传授智慧到传授学科知识的变化”“教师如何突破统一的培训课程”“复杂性思维如何用于教学”。与此同时,同学们还推荐了自己本周阅读的论文,拓宽了大家的阅读视野,相互提供了新颖的思考视角。

第三环节,梳理总结。罗祖兵教授对汇报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指出可供继续研究的精彩观点。罗教授结合案例分享了“用理论启发思考,用思考的观点指导行动”“原因与结果的四种关系”“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的辩证关系”“非线性阅读”“一只眼睛的推理、两只眼睛的观点”等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此外,罗教授分享了他的写作经验,如在拟定题目的时候需要体现核心内容、多引用经典专著中的好词好句,鼓励同学们在看到新内容时,快速落笔写文章。

本次读书会内容充实、讨论热烈,不仅深化了大家对多尔复杂性教育思想的理解,也为课程与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启示。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案例的结合,同学们对“非线性”“自组织”“复杂性思维”等核心概念有了更具象和生动的体会。罗祖兵教授的总结更是引导大家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拓宽了理论视野,也激发了写作与研究的灵感。正如复杂性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学习是一种生成的过程,本次读书会本身也成为一个共同建构、互动涌现的知识现场。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继续带来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流动,让我们的学术探索之路在复杂中前行,在多元中生长。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