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99甜酒节分析文-天行九歌51集解析:从《一叶知秋》的文戏见深度
青矜 2018-10-12

声明:本文中的部分内容在过去发表的文章中引用过(原文乐乎已删除),此次我修正了部分以前的想法并增添了新内容。此次主要是想尽力多支持一下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静下心来品味天九。但是脑力时间皆有限,实在凑不出几篇来。所以冒一下被人说脸皮厚的风险旧文翻新OTZ


>>>正文


第五十一集的韩非可谓是十分忙碌,先是分析卫庄的行踪,然后又是盖聂出其不意地面试突袭,又被嬴政进行灵魂拷问。三连发嘴炮下来,效果各不相同,却又精彩纷呈。我相信即便大家并不能立刻理解,却也能多多少少体会到这集台词的精妙、精炼之处,看似玄妙如坠云中,细细想来却分明蕴含哲理。再结合画面、配乐,可以说是一种至高享受。而在个人看来,在天九目前已出的六十集中,五十一集无疑是在文戏构建方面最成功的一集,也是让天九全篇立意格局立即直线上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一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韩非与盖聂论剑。韩非与嬴政论道。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说剑》


我们先谈论剑。

盖聂率先发难,一开始便直击要害,毫不留情:

“九公子师从小圣贤庄荀夫子,又对鬼谷传人称兄道弟。”

“但是在阁下的《五蠹》一文中'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这两句,可是历历在目。”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然而对韩非来说,实际上却是十分严重严厉的质问,翻译一下大致是这种含义:看不出你韩非还有两幅面孔啊!你拜儒家为师,却又批判儒家;厌恶纵横家,却又与卫庄称兄道弟。做人竟如此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我看你作何解释。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看到这儿都和我一样忍不住笑出声,想着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不止我一个人早就有此疑问,那就是:卫庄刚认识韩非时就读了批判他们纵横家的《五蠹》,为何毫无反应?本以为九歌是想让我们自己领会,不想到了这里却终于让盖聂替大家问了出来。

到这里韩非便明白了对方是个不容小觑的存在,他是这样回应的:

“百家学说,亦有分野,如同鬼谷绝学,分纵与横。”

 “儒分为腐儒和王儒,侠也有凶侠与义侠。” 

这两句很好理解,意思是你听我解释,我先来打个比方,你们鬼谷派同出一源不也有分别吗?我是意有所指,针对某些人,而不是所有人。

“腐儒一味求圣人治天下,轻视律法的疏导。”

 “如果必须一年四季每日都是晴天,才可以五谷丰登。以此治天下,忽略了人性善恶,未免不切实际。”

“侠为仗剑者。凶侠以剑谋私欲,义侠以剑救世人。”

“孟子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侠者。”

此处插条科普:《五蠹》乃是韩非子名篇之一,他在文中重点批评了扰乱国家的五种人,即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靠言辞左右君主的纵横家),带剑者(逞凶斗狠的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混吃等死不劳作的食客一类),工商之民(商人和手工业者)。感兴趣者可去查阅,全文并不长,不足五千字。却十分深刻的剖析了这五种人为何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并举出大量例子。只是同时他也差不多把社会上最常见的五类人怼了个遍,几乎要成了“全民公敌”了。从全篇内容再结合当时实际来看,我觉得韩非所说并非虚言,虽然他的文风措辞一向犀利透彻,毫不留情,但联想一下历史上的那个他所受的冷遇和那个腐朽破烂的国家,倒也能够理解他了。

总有人开玩笑讲,韩非《五蠹》一篇文章可是把流沙的小伙伴们怼了个遍,简直无一幸免,有的人甚至中了不止一枪。不过动漫中的他似乎也并不是仅凭借某人是什么学派出身便一定是需要铲除的了。他所言可恶者,给了一个具体可循的范围,即“腐儒”与“凶侠”。而以上几句话也表明了他对“王儒”和“义侠”的认可。因此,我们或许无法直接证明《五蠹》原句中的儒与侠并不是指动漫中张良卫庄这样的人,也不能知道历史上的韩非子又会对他们这样的人作何评说,而两千年前的中国社会形貌更是与今天大不相同,也许大道之理是万变不离其宗,但在咬文嚼字上,我不认为古今一定需要强行联系。在这一点上,九歌的编剧能给出符合现实常态上的适当修正,努力圆动漫中的人物关系,又尽力不违背历史原有的姿态,做的还是不错的。

再有一点,我觉得韩非是受他的老师荀子影响很明显的,对于荀子,如今的人们虽将他归于儒家派别,但其主张亦和之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有不同之处,最有名的便是包括“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是在韩非的著作中个人觉得非常有迹可循的一个观点。而韩非也在上面那段话中特别提到“忽略人性善恶,未免不切实际”,可见韩非深谙人性之善恶非天生而存,通过法度的规范和修正,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想国度。结合全句来看,韩非的主张是仅靠人们自发的道德约束来实现社会和谐是靠不住也不现实的,而是需要用法、用规矩来进行维护。

接下来,盖聂看这个问题韩非对答如流,于是又抛出一个温和些的问题:看来九公子对剑也颇有研究?

于是韩非又说出一番引自庄子《说剑》篇的高论

“剑分三等,庶人剑,诸侯剑,天子剑。”

“行凶斗狠,招摇过市,为庶人之剑。”

“以勇武为锋,以清廉为锷,以贤良为脊,以忠圣为铗,为诸侯之剑。”    

“以七国为锋,山海为锷。 制以五行,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举世无双,天下归服,为天子之剑。”

锋锷指剑刃,铗是剑柄。整段话大意来讲,是“庄子”认为庶人剑只是私人恩怨小打小闹,无非是我打了你你捅了我,不值得提倡;诸侯剑便高级一些,有“勇武”“清廉”“贤良“等美德加持,动机高尚了,目的也伟大了;而最厉害的,还是天子剑。以国家山川为锋芒利刃,以天下为局,谋天下事,意天下人。当然我想大家都明白,世上可称手持天子剑的寥寥无几。

另外需说明的是,《说剑》这一篇是《庄子》收录在杂篇里的,并不能肯定真的是庄子所作。学者们大多觉得只是后人假借庄子之名作的一篇寓言故事。不过既然很有道理,九歌在这里引用一下也无妨。《说剑》的原文其实啰啰嗦嗦讲了一个挺长的故事,但是韩非所说这几句,都是从中提炼出的精华重点,编剧的提炼功力也很优秀。

听完这几句,盖聂又开口了:九公子所主张的严刑峻法,也是一把治世的利剑。

乱世民苦,严刑峻法,是否真的合适?

韩非答:乱世重典,法可以惩恶,也可以扬善。

乱世重典,这样的观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除了韩非之前同为法家的商君持有同样看法外,在韩非死后很多年,很多人更熟悉的诸葛亮也一样深谙这个道理。插句题外话,作为一个曾经的亮粉,曾查阅他的各种相关资料,我是十分能理解这种主张的。社会长期混乱的主要根源便在于没有法律的约束,而长此以往民众也会因此更加目无法纪。严刑峻法虽有弊端,但对于终结一个乱世,却是利大于弊。

盖聂又说:剑是凶器

韩非则再答:剑也是百兵之君子。剑虽双刃,关键,却是在执剑之人。

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我倒是很久以前就听说过。需知从很早的时候起,剑便不是武士的专属,君王诸侯、文人学士都喜配剑,对于尊贵者而言,剑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言归正传,这里“剑虽双刃”应该是一语双关,大多数人应该也明白,我再啰嗦一下。除了字面意义上形制的双刃,自然也有可产生“好”或“坏”两种结果的可能的意思。而造成这两种不同的可能性的关键,就是看执剑的人是谁。剑虽能伤人见血,却不会主动去伤人。或者它有时候伤人是好事,是为了好的目的;有时却是坏事,是为一己私欲。此些都是未知之数。这些话又和韩非前面讲到的“义侠”论点相合。

韩非和盖聂的论战到此间便结束了。是盖聂先行礼示意,表示好了我的问题完了你过关了去见下一位迎接新的考验吧。这一幕我觉得颇有几分意思,有点类似于“老板招聘员工,先让得力的手下来进行个面试,看看是否有资格走到自己面前”的感觉。不过嬴政这个时候应该已经读过不少韩非的著作了,更是韩非的资深迷弟一枚。只是他仍旧需要确认或者说考验,来确定这个人,是否真的如自己想象和期盼的那样,值得自己如此欣赏和尊敬。他没有失望。韩非也没有让观众们失望。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接下来是与嬴政论道。

五十一集第二场,韩非对嬴政,这次的对决,比起之前和盖聂所谈的论侠论法论剑还要玄妙得多。如果说之前那些只要你勤快点查查资料,怎么也能明白个七七八八,那接下来的,有些地方可能真的要靠个人的悟性了。所以接下来这一段猜测和主观性多一点,我不认为我说的一定是对的,但是会尽量从合理的方向推导。

无关紧要的台词就不说了。首先我们看嬴政的第一个问题:

“我曾经听人说过,身处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狭小的天空。我很好奇,在这样破败的庭院中,如何写出谋划天下的文章。”

这句疑问曾被弹幕吐槽,说这个庭院明明挺美的,有修竹有石景,怎么就破败了。但是考虑到韩非后面的回答,我认为应该带着双关的含义,“破败的庭院”也可能是暗指七国之中最弱小的韩国,综合起来意思就是:你出身在这么个弱小的国家,就跟井底之蛙一样,凭什么自信自己可以写出谋划天下的文章?这和之前盖聂的第一个问题一样,一上来便有些要考验和刺激韩非的意思。政哥也真是的啊,还觉得盖聂之前的试探不够吗。不过作为一国之君,不肯轻易放下身段似乎也能理解。

韩非则回答:“有些人没有见过汪洋,以为江河最为壮美,而有些人通过一片落叶,却能看到整个秋天。”

这句回答前半截表示了赞同,后半截却又辩解,总有一些不一样的人存在,井底之蛙和井底之蛙也是不同的。再说你怎么知道我没出过门呢。同时这里后半句话也是暗合了本集的标题“一叶知秋”。这个典故出自《淮南子》。意为有的人能够以小见大,明察秋毫,通过微小的现象窥得整个形势的发展与结果。

于是嬴政又表示:所以你是后者?

韩非回答:“行万里路,才能见天地之辽阔,我曾经流浪。”

这句回答,不仅否定了之前嬴政“井底之蛙”的说法,表明我是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大世面的。还有一句让人值得细思的回答,“我曾经流浪”中的“流浪”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流浪吗?他作为王室子弟,原本锦衣玉食,求学还有可能,流浪是几个意思?我觉得这句话大约有两种可能性,那就是,韩非可能真的这几年求学在外走过很多地方,见证社会各种现象,去过好几个国家。历史上,他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应该就是和动漫里的齐国小圣贤庄是一个地方,动漫换了名字),荀子便是那里的祭酒(相当于校长的职位)但是不见得他只呆过那一个地方。放在动漫里改编的话这个还是很可能自由发挥的。他一边走一边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看法,冲破种种思想眼界上的牢笼和困惑,这同时也是一场心灵的“流浪”。

嬴政问他:“为什么流浪?难道家国不容?”

嬴政之所以有后一问我想他可能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再考虑到韩非也同为王室子弟,有些事情自然明白,所以他觉得可能是这种情况。

他说:“为了寻找一个答案。”寻找二字,间接证明了韩非这些年求学一直在上下而求索,不论是身体上还是思想心灵上。

嬴政又问是什么样的答案?

韩非答: “我遇到了一位老师。我问他,天地间真的有一种超越凡人的力量,在冥冥中掌控着命运吗?”

剧情进行到这里,终于开始呼应第一集序章里就埋下的铺垫,画面切回当时荀子和韩非在山崖上一问一答时的情景。当时,荀子说的是:“有。”却又没有明说到底是什么,让人云里雾里。就好像我知道我会死,虽然我不知道我怎么死的,但就是知道肯定会死一样令人抓狂。

果然一听这话嬴政也开始感兴趣了,立刻追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然而观众们也没想到,荀子做过的事情,韩非也又来了一遍!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自顾自地说,当时我也是这么追问的。嬴政也只好继续耐着性子追问,那么你的老师回答了吗?

或许韩非当时心的想的是老师也没有明说你让我直直白白说出来怕是会让人觉得我俩道行太浅, 再说这种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如再来玩个迂回包抄战术。于是他顾左右而言他,猝不及防地打断话头反问嬴政:这就是你在这里等我的原因?

政哥不高兴了,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怎么反问起我来了。

然而韩非不依不饶,又把之前他问过自己的问题反抛回去:你为什么来到这里,难道家国不容?

嬴政看应付不过去,只好口不对心地回了一句:我只是随便走走,散散心。意思是你别想太多。不过散散心这个看似随意的借口也没准正应了当时他的处境——秦国此时也是内部权力斗争不休,吕不韦分权架空让他不爽,母亲一直跟人不清不楚更让他窝火郁闷。所以他心情不太好。

韩非则接道: “心,如果在深井中,眼中的天空就会变小。”意思可以翻译为你一直呆在秦国深宫,眼睛无暇顾及天下大势,看到的东西也就浅显了。又或者可以理解为,你的心境现在处于困惑封闭中,或许很难理解我想说的那种东西。大家自由理解吧。

嬴政不高兴了,说你并不了解我。

韩非见这个话题暗示不通,便又出奇袭:不如我先回答一个你不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你会死。

凡是帝王,自然没有几个能对这个话题不视为忌讳的。就算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不礼貌的。果然嬴政一听就不淡定了,迅速转了个身开始认真起来。

韩非这才不慌不忙说出下半句:“关键是什么时候死,如何死。”可以说也是玩得一手欲擒故纵的好套路。然后他又说出一堆听起来越来越玄妙的话:“我曾经穿过岁月长河,看到过自己的死亡。” 当时动漫中的画面,插入了他第一集里回韩国途中的情景,骑着白马攀登山顶云端。不过我觉得这应该只是个意象表达,不是说明他攀上那个悬崖就真的能看见什么。而且我确实觉得他回国途中有几个画面有一种不顾一切的决绝神情,想必从那时起,他就明白自己要面对什么了。

嬴政表示不信。但是韩非坚持要说完:“死亡并不可怕,尤其对一个死过一次的人来说。每个人都会死,不是吗?”

这段话里的死亡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值得琢磨。但个人觉得,不论是什么意思,都不太可能是有些人以为的韩非死过一次又复活了的重生梗,天九的标签虽有玄幻,但这个设定还是有些突兀奇怪(也许未来会打脸也说不定)。一来,我觉得这个梗挺俗的,二来,我觉得这么浅显直白的字面意思不符合玄机家的台词作风。目前个人偏向还是理解为韩非通过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前人经验,看透了自己宿命的尽头会是什么结局。又或者再大胆一点,结合秦时中的一些信息透露,韩非作为掌握苍龙七宿核心秘密的关键人物,他是否从这些方面窥得了什么天机?再结合他一开始对荀子的提问,我感觉,他是想寻得并掌握这种冥冥中的力量来扭转乾坤的,虽然后来他明白了这不可能,也因此看透了许多,并把此生的所有精力和追求,都放在了传授思想上,可他并没有放弃仿佛徒劳无功的追求(从他决定回到韩国参与政治斗争组建流沙就是踏入一条不能回头又危险的长路)因为他相信他所努力的事情是比国家更能长久留存的东西。

反正嬴政听了这几句是更困惑了,问你到底想说什么。这时韩非反而又猝不及防切回刚才的话题频道:你刚才不是追问那种超越凡人在冥冥中掌握命运的力量是什么吗?于是接下来韩非说出了天九诞生以来,他说过的最玄妙、最神棍、最精彩纷呈的一段话:

“高山变成深谷,沧海化为桑田 。夏冬的荣枯,国家的兴衰,人的生死,真的是神秘莫测。”

“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叹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

“凡人如果用一天的视野,去窥探百万年的天地,是否就如同井底之蛙。”

纵观整场谈话,韩非看似不太按常理出牌,总是出其不意这里一问那里一岔,事实上话题却并没有跑远,绕来绕去他就是想拐着弯的用各种角度向嬴政说明自己的感悟。这种表达方式应该是编剧们有心安排,虽然绕的人有点晕,却能避免干巴巴铺平直叙的无趣。我不知道嬴政理解到了什么程度,反正最后他说自己受教了。但我知道很多观众们只觉得玄之又玄,云遮雾罩不在少数,差点以为自己误入道家场所,你到底说了个啥?其实你们还真感觉对了。历史上的韩非的确是非常推崇道家老子,钻研黄老之术,并且充分运用在自己的著作理论中。所以动漫里的韩非说话带出这种腔调也算是很合理的了。至于这段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们不妨逐字去理解一下当中的举例:沧海桑田的变幻、季节的更改、王朝的更替、天上的星辰流转。还有不同长短的时光可以见证什么。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分明就是时间的概念。但我又觉得,光说时间似乎还不够准确表达那种感觉。或者,他想说的,其实是道法自然。

早在第48集和李斯朝堂辩论的时候他便已经引用过老师荀子的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冥冥之中就一直存在。一个王朝不会因为贤明的君主就可以一直维持统治,也不会因为残暴统治者的出现便消亡。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 “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又说“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但我觉得,尽管韩非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没有人知道那种力量究竟怎样利用掌握,所以他才说“用凡人的视野去窥探这百万年的规律是否如井底之蛙”。荀子说有那种力量,也未必告诉了韩非操作方法,又或者说,凡人其实根本无法掌握改变,只能尽量去摸索它的规律而已。他只是明白它的存在,所以告诉了他的学生而已。但是韩非由此也相信老师的话,并一直在试图寻求了解这种力量。

最后韩非说出了总结之语:

“这种力量就在身边,充盈了整个天地。”

“当静下心来聆听时,它就像是一首歌。”

“你,听到了吗?”

能够无处不在,充盈在任何地方,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或许也证明了我刚才的推测。


纵观本集全部对话,天九能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历史地位上举足轻重两位人物的一场惊艳会面,结合各种分镜、配乐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传达先贤思想,说台本没有下功夫,我是绝然不信的。不论是侠儒论剑,还是一叶知秋,无疑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韩非贯绝古今的法家思想,还有超脱世间的论道之言,更是让人体会到了九歌始终贯彻其中的背后一层含义:他自始至终都在无比清醒着,坚定地,走他决定要走的路,并坦然迎接一个并不完满,却能实现他的九十九宏愿的结局。我希望大家在看过韩非日常中的各种风趣表演后,记得这依然是一个注定要成为悲剧的故事,一个异常伟大的、属于殉道者的结局。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也许对大多数观众来讲,乍看上去难免有些一头雾水,但点到为止百转千回让人细细体会也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或许古人所谓授业解惑就是这样,管你明白不明白,反正我说了,你怎么理解就看你的悟性吧。即便有人只觉不知所云故作高深,但不同的人因眼界年龄学识等种种限制,能看懂什么、看到的深浅层次,自然也各不相同,这是不可强求的。我相信一个道理,凡是能留下的被称为经典的作品,一定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来反复品味的。天九如今的根基实力虽还不敢跟其他多年的优秀作品相比,但她在国漫领域题材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一定值得更好的对待和挖掘。


THE END

2018/10/2-4


推荐文章
评论(3)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