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s 重复与个体的消失
KIDS是我近几年来玩过最具有艺术性的游戏。它弱化了传统的美感并强调了游戏表达的现代性。Kids和现代影视(modern videography)有类似的气质,这里特别和Karissa Hahn的Please step out of frame (digital america.org)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在无限重复的过程中强调了“本体”(essence)或者说自我的消失,进而突出“copy”/群体在信息流动中展现的传播性和复制性。
Kids本身约莫15分钟。在15分钟里通过游戏讲完一个故事是很难的事情。因而Kids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传达“焦虑”这种的情绪。Kids一开始就给了玩家一个黑洞和一群小人。小人儿被轻轻一碰就掉入了无底的黑洞,他们缓缓坠落,即使我想用手去接着他们也无济于事。接着我们看见了两个并排站着的小人。然后就是非常戏剧化的一段开头。(这里建议大家自行体会)蒙太奇般的节奏变化将玩家拖入游戏的循环——指认方向、掉入黑洞、动过蠕动的地下通道、黑洞、奔跑、蠕动、聚集、拍掌、方向、游泳、冒泡、拍掌、蠕动……一次又一次,这个游戏在无数次重复却又递增的画面中进行着,最终回到了坠落的画面。
是的,游戏流程听起来就是这么的无趣,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游戏”的特点。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游戏,他甚至带给我了与众不同的沉浸感——紧凑的、被作者引导的、意外的、渴望的、焦虑的、被安抚地——再到最后被抛弃的。Kids仿佛运用了独立电影的制作技巧,让人想逃离这一次一次的重复,去逃离随波逐流的人群,去呼吸海岸上新鲜的空气。但是作者最后却又告诉你,你的与众不同终究只是一瞬的欣慰,你的“自我”本身早在第一次做选择的时候就注定被埋没在洋洋人群之中。
从理性上来讲kids的结局有些太过于虚无缥缈了,甚至悲观。但实际上在游戏的过程中我认为作者的节奏把握非常好,就像一首不会听腻的歌。具体来讲它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由小变大的游戏。作者有规律地把你甩进了同一幅画面之中。比如洞和蠕动的通道一般是连在一起的,但是这之中穿插了“指向”,“拍掌”或者是“游泳”等场景。尽管这些场景自身也是重复的,但是他们打破了大环境给玩家的焦虑和重复。再加上写实的声音给人的焦虑,从而凸显了不随大流的概念。其中向上游泳的一段最为让我感动。这一段在游戏的中间,当我已经重复了5次跳入黑洞的动作以后,作者终于给了我一次选择。当我意识到我随着人流向下游动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我开始引导小人儿向上再向上。渐渐的我看到了迎面而来的人群。接着我再度向上,一排一排小人都被我拨开,冲出人群,冲向海面。接着小人用他的歌声引来了一群一群的同伴,那以刻我体会到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欣慰感。这样一群在海岸线上放声歌唱的人才是真正看见了美丽事物的人。
但是最终,这群孩子还是在一次一次的轮回中回到了坠落的黑洞。我认为作者给出了很现实的一个结局:我们最终会”泯然众人亦“。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跳出这个轮回呢?这里我们可以从Nam June Paik的 Buddha Watching TV 寻得一丝线索:你唯有成为“重复/大众”的一部分才可以防止自己在轮回中被泯灭。(这里强烈建议大家看一看please step out of the frame & Buddha Watching TV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是现实的是,特别是在网络的传播中,最原始的”本体”往往是最不容易存活的一个,它的“转发”/“复制品”才是在信息流动中被保留的一部分。“转发”/“”复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变可能会渐渐的改变本体“或者这些异变会让本体跟为坚实。
同理,在kids里面,作者给出了本体——也就是“我“自身。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中,我们大多选择了”复制“的道路——和别人走一样的路。而异变是什么呢?是当我们选择和别人不同的道路的时候出现的选项和结果。作者给与了”我“赞美,但是这种异变是短暂的,它惊扰了环境,惊扰了大众,所以一边本身在影响自我的同时也别修复了。本体,重复,异变,消逝,本体……我们在轮回中或许唯有一次一次的成为异变才足以撼动本体,去坚定本体的存在,去成为信息洪流中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