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是那种比较喜欢 这种的书,恩,怎么说呢 一般都是看那种 出版了有一阵子了 有一天在图书馆的时候 看到了 恩,很好哦 拿回来继续看 或者 买一本看,但是因为最近看的书都有点沉闷啦 恩比如看了慰安妇 导致哦 最近的心情不太好,所以觉得吧 还是看看综艺吧,正好快本的那一期 何老师介绍的这本书 和这对双胞胎兄弟。恩,很快就看完了。很顺畅,我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恩 大概就是 不会再特意去买他们其他书了 但是如果哪天空闲看到了这本书的话,应该是愿意花一点时间去读的。简单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和它的价格是差不多的 没有超值 也没有不值。
其实这应该算是畅销书了,因为书里 大概每一页 都可以用来发说说 发动态。看这本书 没有那么多的压抑读起来很轻松 很流畅。讲的是青春,文字也算是充满青春的朝气的样子,如果大家想读轻松点的书的话,可以看看这个。
作者介绍:
苑子文、苑子豪,备受年轻人追捧的90后文学作家。
2013年,合著《愿我的世界总有你二分之一》;
2015年,出版青春励志小说,《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2016年,苑子文、苑子豪合作推出温暖治愈小说《穿越人海拥抱你》;
2017年,苑子文、苑子豪推出记录温暖日常随笔集《世界上另一个我》。
好句摘抄(这个好句摘抄真的能抄好多 哈哈):
1.这个世界不会一成不变,我们迟早会变成大人。
2.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有答案,得不到答案,没什么要紧。千帆过尽后,他只知道,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结局。
3.我失去了听力,所以对不起,我听不到你的甜言蜜语。
4.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走丢的朋友,不管是大发雷霆转身离去,还是无声无息地悄然分开。我们,都有过。
5.人人都说成长是削弱自己的棱角,学着做个普通人融入人潮,却少有人知道,成长是释怀一切未实现的愿望,却永远怀揣着浪漫主义的英雄梦想。
6.十九岁那年,我们一起考上了北京大学,他抱着妈妈欣喜若狂,我冷静地一如往常。那会儿廊坊刚开了一家连锁的火锅店,我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接到一名记者电话,两个人都不以为意,轮流吃饭接电话,弟弟假装哥哥、哥哥扮演弟弟,记者果真没有听出来。回家路上随意发过去了两张生活照,然后“最帅双胞胎”的新闻就这么被传开了。
7.十六岁那年,我们到外地读书,第一次要靠自己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很不习惯。但那时的我已经慢慢习得进取心,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小小年纪的我好像已经长大了,想保护他,照顾他,想和他一起考最好的大学,想告诉他没什么苦是你和哥吃不了的,如果有,还有我多帮你分一口。
8.“你跟弟弟真好”,这几个字又突然间打了一下我的心,最近一段都在彼此的叛逆期,好像“真好”这样的状态少之又少,可能真的在这种特殊时刻,我才会格外清晰地认识到,他真的是我最心头的一块肉吧,而我也是他痛苦时最重要的那根稻草。
9.年少时总觉得欺负一个女孩,就是喜欢她最合适的表现。
10.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张相似的脸,它写满困惑,也可爱至极。
11.很聪明,又有点傻。太天真,又比我深谙人情事故。他大多数时候都在感恩当下的生活,但也还是有点小梦想。他是和我一起,探历奇妙人生之旅的,一个神奇角色。
书摘:
前言:与神奇角色的奇妙人生之旅
苑子文/文
一岁那年,我先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却没有意识到,身边这个跟我长得一模一样的家伙,才是这辈子陪我最久的人。
六岁那年,我跟他在家里打着玩,摔碎了东西,妈妈问谁打碎的,弟弟第一反应指了哥哥,我替他挨了打,自那以后,不管大事小事,我都喜欢替他扛着。因为每当我转过头使个眼色和他说“没事儿”的时候,都特自豪。
十岁那年,我念小学三年级,一直成绩倒数险些留级的我,发现他突然考到了成绩单的左半边,他在马路上气我说,哥哥如果不如弟弟优秀,很丢脸。当时真的很想打他,但现在也真的感谢他,还不懂事的我就在这种“激励”下,真的开始变努力了一点。
十三岁那年,我幸运地考上了本地的一所中学,和当年选入少先队一样,我比弟弟晚一批成为共青团员,就连学任何一项兴趣班,我都比他差一大截。他说,你不能总在我后面跟着,于是我又在他的激励下,去竞选了班长。我记得站在讲台上,紧张地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弟弟是班长,我不想比他差。尽管当时一百四十斤的我,其实就想跟着弟弟的步子一点一点往前挪一辈子啊。
十六岁那年,我们到外地读书,第一次要靠自己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很不习惯。但那时的我已经慢慢习得进取心,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小小年纪的我好像已经长大了,想保护他,照顾他,想和他一起考最好的大学,想告诉他没什么苦是你和哥吃不了的,如果有,还有我多帮你分一口。
那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三年。大雪天我提着两个从家里拿来的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生活用品,弟弟一路小跑到门口,回过头撑着门说“哥哥快进。”他耳朵冻得通红,我拿我的手给他焐热,他胖胖的小脸儿突然就有了笑容,然后说,哥我们要快点学习了,别忘了要考北京大学。
就这样我们俩开始在外地最辛苦的读书时光,我退步的时候他骂我,给我出卷子,帮我讲错题,他偷懒的时候我敲他,给他买饭,叫他四点爬起来背书。夏天的风很吝啬地吹着,天蓝得像雨水刚刚冲洗过,我看着被烤得发白的校园,却觉得格外安静舒服,心里想,如果时间能一直这样就好了。
十九岁那年,我们一起考上了北京大学,他抱着妈妈欣喜若狂,我冷静地一如往常。那会儿廊坊刚开了一家连锁的火锅店,我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接到一名记者电话,两个人都不以为意,轮流吃饭接电话,弟弟假装哥哥、哥哥扮演弟弟,记者果真没有听出来。回家路上随意发过去了两张生活照,然后“最帅双胞胎”的新闻就这么被传开了。
二十岁那年,我们幸运地出版了第一本书,接着有了第二本,第三本……以及你看到的节目、漫画,我们开始一边念书一边工作,带着学生天真的心,去面对偌大的、比想象中复杂的社会。
我们总要一起出差,从哈尔滨到广州,从上海到甘肃,从北京到纽约,但从来都不觉辛苦,因为他总有话在我耳边说个不停,好像每天比我多过十二个小时一样,有说不完好玩的事情。我们开始感受追捧,也开始接受批评,对着网上那些不好的声音,互相开导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回到房间立刻收起嘻嘻哈哈,整夜想不明白为什么。
二十一岁那年,他要竞选学生会主席,我去帮他加油。只有我一个外院系的学生,我悄悄帮他拍了楼下的花草,静谧的夜,以及台上的他。他竞选成功的时候和同学老师围在一起,我悄悄地走了。我说,哥只是来帮你记录人生每一个成长的时刻,往后不是所有事我们都能帮彼此,但所有事却都可以陪彼此经历。
二十二岁那年,我们一起保送了研究生,站在本科毕业的分水岭,我们既兴奋,也迷茫。我们一起去世界各地,一年内飞了57次,讨论着冰川海洋、宇宙流星,我们一起宅在家,想说话的时候把妈妈吵得头大,专注自己世界的时候,也可以一言不发。
二十三岁那年,我们读研究生一年级,不再修同一门课,不再一起上下学,也开始有自己新的朋友和爱好,我们渐渐有不同的工作观念,并学着替自己表达,我们有激烈的矛盾,有想分开的冲动,有各自自由的念头,但你知道,我们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他一抬头,我就知道他要薯片还是可乐,我吃饭的时候,他会抢在我前面替我说不要香菜,所以我想,我们只是在找寻一个于我于他都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