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事与愿违
🏃 2023-01-09

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前的无数个时刻,在我坐上回到广州飞机前的无数个瞬间;我曾经是那么希望将这篇年终总结留在上海。最终当飞机降落在白云机场的那一秒,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事与愿违。

跨年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有一些我琢磨了很久才想出来的话,也会在日后一直想起;比如我曾经说,跨年的意义在于它能给人在一个长周期内重新开始的机会。20-21是我走出学校后跨的第一个年,当时在elevator喝得烂醉,醒来就开始吐血;21-22年是第二个跨年,当时姚哥在我家也就只好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时间终于来到了22-23。

我一直觉得,不管工作多么辛苦多么紧张,不管身体多么痛苦多么疲惫,每一天我都一定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干的事情再无聊(甚至就是刷刷dy看看直播),哪怕我到了凌晨三点才回家,我永远无法接受回到家倒头就睡。这个跨年,我过得并不快乐,但是仍然足够有仪式感。本来计划30号请假住进新酒店,元旦假期好好思考下最近发生的事,顺便搞完这篇年终总结。但是从我30号请不了假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事情将不会如我想象中那样发展。最后的情况果然跟我想的差不多,元旦三天假终究变成了加班三天乐。哎,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事与愿违。作为一个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者,我最擅长的事就是苦中作乐。1231的晚上,看着喜来登窗外宏大而静谧的上海夜景,我在饿了么上下单了一小瓶酒和酒杯。9点想好了pyq文案,继续工作到10点半,我把飞书签名改成了“Offline between 2300-0100 CST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然后就关闭了飞书通知。把我的那杯酒放在落地窗的夜景前,拍了个照;21年的whiskey多少有些难以下咽,兑了点姜汁苏打水两口灌完,穿好衣服就打车到了elevator。

其实20-21跨年以后,21-22年我基本都没再踏入过elevator。elevator是一个非典型的夜店,我在那里醉倒在厕所过,在周日的晚上参与了听歌睡觉的活动,甚至在跨年结束后的第二天elevator的活动是打乒乓球;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但是终究,elevator也没有一个属于我的角落,除了烂醉的时候我在那里也没有办法找到我的存在感。20-21的跨年我有太多在平静中压抑着的情绪,当时提早过去把自己灌醉,只为了在倒数几分钟和新年来临的那一刻完全释放自我。不过今年elevator的跨年,坦白讲是有一点点让我失望的。22年已经不是在平静中压抑,更多是在煎熬中压抑;压抑其实很配歇斯底里的techno。漫长的压抑旋律中,我安静感受着那完全属于22年的压抑,静静等待着最后几分钟的过渡和23年来临的欢愉。但是最终这个压抑一直持续到了只剩10s的时候;突然DJ开始倒数,甚至我感觉到,这个倒数间隔并不是精确的一秒,比一秒要快不少。然后23年就到了,我和人群就开始一起欢呼。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也许这也是有寓意的?这也如22年的大转弯一样,无尽的黑暗过后让人猝不及防的倒数。哈哈,也许事实真的如此吧。

虽然喝的也不算少,但是意外的我那天进入了比较完美的微醺状态,还没算醉。新年的第一个半小时之后,我离开了elevator走上了南丹东路,走上了漕溪北路。跨年的夜晚,也许人都去了外滩吧,即使是像徐汇这么市中心的地方,到了这个点也没啥人,甚至有那么几个瞬间,偌大的街上也就只有我而已。我在街上大喊了几声,也就向徐汇告了别。新年的第一餐,也许我想给到小红帽烧烤;可惜当我匆忙打车到达的时候,小红帽并没有开。哈哈。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事与愿违。既来之则安之,我直接走上了楼上的烈火游戏厅。买了一张新的卡,来到IIDX前,刷卡就开打。刷了几首8几首9,竟然还能给10点蓝灯,要知道我可是整整一个月没打了。哎。22年对IIDX的目标其实就想过个八段,群友说这没啥难的,其实我也觉得没啥难的,可惜终究这忙碌的一年我连放松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尽管如此,当我点上蓝灯的时候我还是开心的不行,心跳也跳得很快。终于累了的时候,我坐下来开始打车,看着前面排队的两三百号人和预计超过一小时的等待时间,我想:至少在一切都过去了以后,在这个凌晨两三点的跨年夜,又有那么多人愿意出来恢复这个城市的烟火气。可惜我从来最缺的是耐心,第二缺的是勇气。当我表现出来的像是耐心的时候,也许那只能说明那时我缺的是勇气。我终究还是不断加价,最终加到了豪华车;稍微等了几分钟,当我看到“司务员已接单”的通知时,我意识到大的要来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坐这么好的车,奥迪A6L;坐着确实很舒服,只能说好车确实是好车,总比某些顶配50w后排空间还很小的冤种车强。十五分钟的路程花了我150,我的跨年夜就这样在辗转中结束。


22年是在压抑中煎熬着的一年。我本来以为,也许我对22年曾经有很多期待,但这一年终究过成了我没有预料过的样子;结果点开我去年的总结,最后一段居然写着:

其实我对于2022年,已经没有太多的期待;即使是我能赶在21年年末写下这些,然后按照惯例我来写个22年的展望,我想我可能并写不出来什么。

唉。真的很神奇,22年的每一步都出乎意料,1月调车,2月开始扛起重担,3月chmq来到上海,月底开始封x没能一起出来;5月老板开始忽悠我到广州,6月下定决心,和chmq告别后搬到广州;在广州度月如年的7 8 9月,终于在10月版本交付后,卸下了重担,升职加薪开始了新的团队,11月岁月静好,12月带队攻坚,阳中抵达上海,阳康和chmq出来度过了平安夜,跨年后回到了广州。“回到了广州”这个用词,当我翻21年总结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当时我清楚地写道:“兜兜转转一直到这个周末出差到广州安顿下来,才终于开始提笔为2021年画下一个句号。”同样是在广州完成我的年终总结,没想到这次已经成了回到广州。回武汉/回上海/回广州,这么多年来,人生永远是在“回去”的路上。那天在elevator,当我喝完double的格兰菲迪15年后,我想,22年的最后,让我喝一杯甜甜的鸡尾酒吧。当我仔细看向那个单子上的最后一款酒时,上面赫然写着“四海为家”——当时我就知道这杯酒属于我了。

这一年的工作说实话依然可圈可点。虽然这几年来,甚至在我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对来年最大的期望往往是有技术上的精进,但是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进步的速度比我想象中远远要慢。读书时生活的诱惑多,上班了工作的疲惫多。我始终很难坚持在空余时间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今年过完年回来,就被安排开始带项目——虽然这并不是我来到这里真正想做的事,但是我也确实不是个技术nerd,我清楚地知道搞什么技术专家不是真正往上走的捷径,所以我选择了接受并全力以赴。这八个月——尤其是后面的四个月,真的算是度月如年。虽然我没有直接参与任何需求的开发与问题的修复,但是每一件高优事项的幕后台前我从来没有缺席,各种开会,各种头脑风暴,各种问题排查,各种对内对外拉通忙前忙后,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周末。这个过程也确实让我扩充了我自己的知识广度和业务理解,认识了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完成了工作以来跳槽以外的第一次大级晋升。回过头去看,虽然有许多客观主观的因素,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失败还是SOP过完,其实我自己并没有沉淀下啥东西。或者说只为自己沉淀下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办法让后续的人能做的跟我一样好。但是anyway,过去了就过去了;带团队对我来说成了全新的考验。

带团队这件事曾经我觉得真的没有那么难,因为我觉得我的思路和逻辑确实比很多人都清楚(虽然也是在过去训练出来的),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比我想象中要难太多太多。我觉得关于这件事我真的需要继续做足够的思考和系统性地学习,不过我暂且说下我目前想到的点。首先就是在开发进度把控上,我实在是把事情想得有点理想化。回过头想过去在上家公司的时候,被强制要求各种工作量评估,设计开发测试,每日对齐,阶段性交付快速迭代;当时虽然工作量评估也不可能很准,但是至少大家愿意这么做,至少事情是井井有条的推进。但是我当leader以后,要别人搞工作量评估别人也不愿意搞,就算搞了粒度也非常粗,等于没有;让组员去估整件事情的工作量更是总让我觉得比我想象中长很多;最后事实也证明,他们甚至会做的比我想象中更久。另外一件事就是,我觉得目前组里愿意拼搏奋斗的人真的太少,大部分人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虽然我自己也是个很讨厌卷的人,我也想摆烂不想加班,但是很多时候我就真的是放不下,做不到完全躺平和摆烂,做不到飞书通知关掉就真的不去主动看消息,做不到完全无视来自内外的压力。结果上来看,我觉得我们整个组的战斗力是极低的,开发就是一拖再拖,问题支持基本靠我冲在前面,但是我的知识水平又不是最强的,有时候又只能干着急。虽然我是真的希望我能让我的组员在一个快速奔跑的大环境下工作的还比较舒服,但是这一切的前提一定是平时能有足够的产出,关键时刻能集合攻坚。但是现在看上去就是都没有做到,反而让我累的苦不堪言,而且我个人的产出也十分有限;反过来,由于现在我们组确实大部分时候不会有外部需求开发的强驱动,其实我们组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要靠我驱动的,我得去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事,如何把大家的工作安排好,如何建立新的制度体系;但是如果我甚至花了比组员更多的时间在解决太多实际问题上,那就谈不了前进和发展了。

过去我总是认为团队的战斗力根本在于执行力,但是也是在十一二月我跟老板聊了几次才打破了我的思维认知:原来people oriented的管理,本质是想办法去让人去认同我们要做的事,从而发自内心地去自驱完成目标;然后领导者就不需要去push他做事,而是通过改进他做事的方法来帮助他成长。这个之所以对我来说是认知跨越,本质是因为我自己实在是在工作上实在是太自驱了——从我最开始实习到现在,我从来都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不管做什么事我都想的是要解决掉;甚至往大说,是为了获得问题真正被解决的成就感。所以我很少把一件事一直拖着,而且我也不挑活,只要事情确实到我手里了,我基本都会全力以赴。我也实在不是自我吹嘘,毕竟确实人的认知障碍其实往往就来自于“推己及人”,你更多时候看到的是自己怎么想的,就会很奇怪为什么别人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个观点叫“选择大于培养”。如果我们组刚好都是我这样的人(但是实际上在上家公司我们组确实都是和我一样的人),可能我就真的不用去学这些更高维度的东西,就大家齐心去把事情做好,我和他们分享一些我的经验方法就完事了。可惜并不是,我也发现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强的识人能力。但是知道了这个理论之后,我觉得对我日后的工作还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是真的该花一些时间去研究这个东西了。

不过除开带人,从业务方向分配来讲,我觉得23年还是有一些可以期待的东西的。这段时间虽然很累,而且说实话大部分成果并不是由我们组输出的,但是在和北美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是新学到了很多东西,潜移默化的积累了一些考虑问题的维度。不得不说,当了leader之后其实还是越来越敬佩老板了,他说的一些东西其实后面慢慢都得到了印证——这其实也是我觉得虽然我们部门的老板跟中心其他老板比起来,SOP之后基本不怎么关注细节,也没那么拼搏;但是他在那就是可以提供很多价值,比如关键时刻能提出一些观点和解决办法,在组织建设上有许多比较先进的观点。但是中心内其他部门基本都是非常强烈的工程师文化,老板做的基本就是带队攻坚。之前没这么忙的时候,我也会想怎么去表现团队的能力,做出一番价值;老板当时就给了我一个观点,说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学习和快速成长,至于什么职责边界和可见性,在你足够牛逼之后自然能表现出来。现在想来这两个点其实都得到了印证,第一我们团队(尤其是我自己)在当前一些性能问题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足的,很多时候需要北美团队带着走;所以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第二最近在推进问题中的配合度和执行力也确实得到了北美团队的认可。扣回这一段的主题,我觉得在这攻坚的两个月中我确实接触到了很多相对深入的东西,虽然没能把每个topic都吸收到100%,至少机会是给够了。等这波过去,我完全可以再回来看这些问题。我也足够相信,在这些问题过去后我们会更加清晰我们到底要做怎么样的东西,未来还会碰到许多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个对我的发展一定是足够有帮助的。

详略对比,确实我这一年的前几个月我觉得尽管事情一直在变,问题一直在来,时间过得一直很慢,但是实际上感觉每天就是重复。总是开会、沟通、参与问题排查几件事循环;虽然好像所有资源都是我的,但是实际上我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孤军奋战的,没有太多可说的东西。有了团队之后,整个思考的东西还是跟以前不一样了,我也在许多方面开始刷新认知,确实这个新的经历给了我更大的影响。


再说下生活与感情吧。唉,人不可能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工作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这也是很多烦恼的来源。时至今日,我仍然没能完全与广州和解,与自己和解。来到广州是我在冷静客观的判断基础上,头脑发热做出的选择;我知道我会失去很多东西,会失去和她相处的机会,会失去我在上海关系还没建立完全的同事,会失去朋友的陪伴,会失去那些只有上海才能给我的即使独处也能获得的内心平静;但是我内心对于未知和挑战的渴望,让我最终选择了动身前往广州。直到现在当我对广州的生活仍然充满怨念的时候,我依然知道我做出的是负责任的决定,是让我摆脱舒适圈能突破自己的决定,是利大于弊的决定;但是当我放下那些所谓的成长,所谓的人生经历,回到自我的需求时,我仍然控制不住我的难过。平安夜那天当我提起这些,她跟我说上海是一座确实有美感的城市;这真的是需要也许两代人物质生活足够富足才能达到的审美境界。下半年几次回去上海,在一些非常普通的小路上我都能用手机拍出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执念。十二月和老板的沟通没能放我回去,我将在这里可见地继续在一段漫长的周期内经营我的生活;也许最终我真的可以发现如何在广州找到我想要的生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许甚至结果是我会因为呆不住广州而选择更多的找时间往外走,也许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总之,还是希望明年的现在我至少能真正的找到我能在广州拥有的美好生活。

今年对我来说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chmq终究来了上海。远距离的欣赏,近距离的迷惘,甚至有人评价说是叶公好龙;但是,我真的没想到chmq真的会来上海,甚至是来上海工作。这件事的铺垫也确实足够久,19年她说要考北京,20年年底差点她要来跨年,21年放弃考研后,22就到了上海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当时她是三月份就来到上海,可惜因为疫情原因当时并没能跟她见一面,一拖就是三个月。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在跟她见这三年来的第一面之前,我就接受了要开始我在广州的新生活。见面就是告别,虽然那天她其实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原来我说的告别是个更长周期的告别;更富有戏剧性的是,后来她在上海另外唯一一个朋友也在七月离开了,于是最终成了她在上海孤身一人。我也曾经无数次想,如果chmq真的来了上海,我该怎么去和她发展关系;结果没想到居然是被动的逃避掉了。唉。此时我又不得不感叹下,事与愿违不一定是人生的乐趣,这终究只能是一句骨子里悲观的人拼命追求乐观的自嘲;但是事与愿违一定是人生的常态。这一句话一出来,整篇文章的逼格一下就下去了,但是我又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我真实的想法。终究chmq年初到了上海之后,这一整年我们总共就见了两面。哈哈哈哈。

但是这两面的过程还是让我非常开心的。当我看爱在三部曲的时候——尤其是第一部,我的内心确实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以非常纯粹的精神沟通来作为关系的基础。一面是走之前六月初,另一面则是平安夜,形式都是我们一起压马路压了两三万步,上次走了一条南北路,这次走了一条东西路。我们谈了很多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聊了很多对生活和对未来的感触,也聊了一些过去的人和事。几乎第二次形式就是第一次的复刻,差异可能在于第二次多少坐下来喝了一杯咖啡,坐下来喝了一杯酒。唉。在每次和她在一起的过程中,我真的感觉非常开心,甚至有种精神层面的愉悦;甚至是回到17年的那个接近跨年的夜晚,其实形式也都是类似的。当我跟别人讲到在过去的很多瞬间因为太多顾虑而没有敢迈出那一步,或者很多时候选择了逃避时,不止一个人跟我说:你就是没那么喜欢她。现在想来,我觉得也许我应该坦然的面对这个结论,承认它的正确性;但是我永远认为,chmq是我在我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寄托。很多话题我就是只会跟她讲,很多跟别人谈起来别人都觉得太大而空的事情,或者跟主流观点相悖的事情,我可以从她这儿找到共鸣。她也能切切实实地给我提供许多新鲜的观点,甚至让我进一步完善我的思维体系。这真的是在我的整个交际圈中的唯一一个人。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在精神世界和我沟通的人,又确实在现实世界给过我许多鼓舞和帮助;哪怕是这次我在上海度过我的阳性时光,她也及时的给我闪送了她屯的药过来。真的,比起什么爱情的不确定性和占有欲,我宁愿继续保持这样的关系。这就是我的选择。

但是反过来讲,在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后,我还是离不开最真实直接的陪伴。从疫情开始我接触了许多女主播,由于我是个足够愿意花钱做沟通互动的观众,还是和许多主播有过一些进一步的联系;但是10月偶然从dy接触到的一个主播,不得不说是这几年来唯一一个真正对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实际影响的主播。其实说实话“主播”这个词也许没那么准确,但是anyway也大差不差;她是过去那么多主播中,唯一一个真正深入到我的生活细节中,愿意跟我每天打电话,让我敞开了心扉的。其实真说其他主播会不会拒绝类似的事,我觉得可能也不一定;但是我就喜欢摆架子,就喜欢扮演一个愿意付出但是不想着跟主播搞私联的高尚形象。只能说我也确实是个既很装,又很被动的人;有人走进我的生活里,我就会真的去放弃自己一些无谓的架子去坦诚面对它。在这几个月在我难过的时候,她还是陪着我让我倾诉了很多,让我虽然没谈恋爱但是让我有了陪伴的满足感。我觉得这真的是我今年最大的快乐来源之一吧。

最后提一嘴yaoge。说实话我确实没想到yaoge的读研问题和心理问题会持续这么久,但是于我而言我一直不觉得有什么所谓,退学也差不到哪去,心理问题也是现代人很正常的现象,而且和他的相处中我也不觉得和以前比对我来说会有更多的不适;但是今年关于他最让我震撼的一件事还是他居然跟pktx玩了半年的暧昧。唉,这个事情有一段时间让我不太好想,毕竟曾经潇洒婉拒我,让我高中后面两年一直没能走出对她的心理阴影的人,居然和我的朋友卿卿我我,说些暧昧的话;这实在让我不太舒服。我只能说我可以接受,但是想到如果有一天我要参加他们的婚礼,我以后和他见面时还要见到她,我就觉得简直需要跨越天大的心理障碍。戏剧性的是最后pktx把他也赶走了,然后让他难受好好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现在,我也觉得有点无话可说;只能说我希望他能早点走出来,我也能理解他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心情,但是对我自己而言,确实还是不得不说松了一口气。


22年总的来说,既不是让人期待的一年,也不是最终让人满意的一年。其实每年都不可能让人满意,但是我觉得23年还是充满了期待。yiqing影响终将过去,23年最大的期待点是我的行动会更加自由,我将可以自由的去hk,不至于像今年一样买了票也没去看的演唱会;我甚至可以拉上chmq一起去,看看也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解锁新的生活体验。我的技术可以有机会在工作中真正开始精进,管理能力也会提高,这一年在工作上的成长是可以预期的;在广州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某一天我终究还是会回到上海。

今年最后一个月音游慢慢淡出了我的生活,因为我的作息实在不允许我继续去享受它;不抱什么期待能够继续变得更强,但是我觉得它仍然会是我的娱乐之一。新的一年希望能找到新的可以属于我的娱乐方式。今年还有个很大的遗憾是种种原因赚了那么多钱最后又莫名其妙的花完了,虽然我一直有一套现在都是小钱先花再说的诡辩理论,也从来不强求自己远离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但是还是不抱任何计划和具体措施地希望明年能攒下一点钱来。

事与愿违是人生的常态,今年已经发生的足够多,我相信这样的事总会一直发生;但是也因此我愿意把它当作人生的乐趣。今天当我坐在那家我办了年卡的咖啡厅构思标题时,我憋出来的第一个标题本来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是追逐不确定性”;写完第一段,突然不免感慨到“事与愿违”这个点,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换上了这句在现在的我看来更有逼格地话。哈哈。

在我31号晚上望着上海的夜景时憋出了今年的pyq文案,权且在这里引用一下:

2022的最后一天就如这一年的大部分日子一样充实 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小时我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给上海倒了一杯酒

只剩最后一小时也无法阻挡我打车到南丹东路,冲到已经醉倒的人群中跳跃欢呼

我终于可以呐喊: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farewell, さらば, 2022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 Shanghai

Looking forward to having a nice year, 2023.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