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4.《囧妈》·亲子关系的社会命题
Sep枫 2020-04-22

三个月前的春节就看了《囧妈》,虽然从电影层面来讲,评价并不好,但对我却有着一种莫名的感触。一直想写点什么,囿于各个网络渠道上的一片骂声,好像是非要找优点似的。总算疫情也慢慢转好,脱离了前几个月那样的浓重压抑,也能带着平和的心情重新看一次这部电影。事实上,我更想以电影主线的故事为引子,去谈背后引申出来的命题。


电影上映前的一个月,在《十三邀》节目上看过许知远对徐峥的访谈,也谈到了电影《囧妈》,谈到中国式父母控制型的爱,以及中国电影里对于家庭关系纠纷与和解的题材的缺失。徐峥试图用《囧妈》唤醒大家直面亲情纠葛并且寻找放手与和解的勇气。


在电影叙事层面,将母子之间的纠纷故事放在狭窄逼仄的硬卧车厢中,把足以让很多人感到尴尬的矛盾更加放大了,当然,这也是作为影视创作戏剧化冲突的一种手段。其中穿插的朋友圈谣言、微信60秒语音方阵、老人养生之类的很多梗,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商业喜剧电影的元素,用来制造笑点缓解冲突,另一方面其实也让人跳戏和不适。因为这种母子之间的矛盾本身足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而且处在春节这样一种更强调合家欢的氛围下,不太适合让人深刻地感受这样一种一直以来大家都更愿意回避的话题,尤其是公路喜剧元素又把这种深沉的情感纠葛进行了一定程度地冲淡。于是我们在电影的观感上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在电影后半段不那么顺畅的有点强行推到高潮的部分。

这样一个非架空的、几乎所有人都能有所共鸣的现实故事,在电影的文本上但凡有任何一点过度的戏剧化创作,就会让人觉得失真。然后,所有情绪上的铺垫都好像是空中楼阁,在情感最浓烈的高潮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尴尬和不自在。


抛开故事本身的叙述和观感,当我们看完电影以后,在某一个悄无声息的时刻,当我们能够从这部电影的故事映射到自己身上,去直面和反思自己与父母的情感关系,也许《囧妈》这部电影的价值在那一刻就能得到一点肯定了。


中国自周王朝起就构建了一套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家庭关系为社会关系基础的体系,又以家庭的血缘关系衍生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五伦——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妻恩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直到如今我们依然还可以从现代语言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关系的根深蒂固,比如“母校”、“兄弟单位”、“同门师兄弟”、“母亲河”……我们对于和周围世界的关联几乎全部可以归结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五伦中。在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中,长辈是绝对的权威,而且任何个体价值地实现也都必须在家庭这个单元中才能得以实现。

现代社会,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几乎全盘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和市场经济体系,对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强烈地冲击。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时期奠定的独立精神,源自于经商文明下的产权精确到个人,于是西方从古希腊文明开端的时候就打破了从氏族部落时期延续下来的血缘关系的纽带。到如今形成了以自由、平等、独立为核心的所谓普世价值,追求的是个体的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和自我实现。

这样的两种价值体系在当下的中国形成了巨大的震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社会基本单元——家庭单元被消解成为一个个利己主义的个人。


此外,最近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显得更加明显和突出。而今的年轻一代正享受着优渥的物质条件和互联网来带的便利生活,而上一代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见证了国家从贫苦落后飞速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再上一代人却都经历了阶级斗争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而当今社会就是由这样三代人组成。西方工业革命近三百年积累的发展,在中国被压缩到了短短的四十年。四十年确实有点太快了,快到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沉淀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不断地粉墨登场、不断地剧烈碰撞,形形色色的光怪陆离的事情就这样非常现实又魔幻地同时在这片土地上演。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家庭关系中往往又总是有一个缺失的父亲,所以主要与母亲的矛盾和纠葛其实大多是受西方影响下的个人独立意识与长辈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矛盾。至少在当下来说,这种矛盾是无法和解的。每一个家庭单位的和解影射的是两种文明背景下的价值观的和解。如果非要从进步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说父母是老古董,那些旧的思想终将会被时代抛弃,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在东方文脉的土壤下滋养着,即使我们丢掉了传统,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成为西方人。到最后只能是成为浮萍,空有着西方价值的外壳,却没有了根系和基础。

橘生淮南,若要生于淮北,只能改良新品种,强行移植只会枯萎殆尽。


和解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但至少,当我们不再回避这个命题,能够有勇气把时代的阵痛和伤疤揭露出来,就已经是一种进步。

当我们每一个个体带着理解和感恩去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纠纷,尽可能寻求最大程度和解的,也何尝不是在重塑新时代下的社会关系与时代价值?


那些失真的电影情节或许在电影艺术的层面没有太多可供流传的价值,但是我相信在新年和疫情交织的特殊时期,每一个个体前所未有地长期身处家庭,能够给我们带来些许的叩问和反思就足以让电影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



千帆过尽,愿每一个徐伊凡,皆在归途。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